作者 | summer
郵箱 | huangxiaoyi@pingwest.com
“做電商,要小心廠二代!”
這句玩笑話,卻真實地道出了“廠二代”這個群體在電商行業的殺傷力——他們擁有著作為最源頭的成本優勢,更懂消費趨勢和互聯網,能捕捉風向快速反饋到生產端,把效率拉到極致,是如今電商環境下當之無愧的黑馬。
張宇(化名),就是一個典型的廠二代。
2019年,29歲的張宇,軟件工程碩士畢業一年后,辭去了看似光鮮的互聯網工作,回到家鄉灌云縣并從父母手中接過生意。在銷量銳減和大環境壓力之下,他拍板要轉型做主題服飾。六年過去,廠子不僅起死回生,甚至憑借原創設計和高效供應鏈,在拼多多上年銷售額2000萬元、月均出貨10萬件,遠超以往的經營紀錄。
張宇成功了,但這個過程并不容易。
只有廠二代們自己知道,這其中有多少艱難時刻:從高度依賴B端大客戶訂單,到在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上直面C端消費者的喜好與挑剔;從生產標準化的羽絨服,到切入主題服飾這一極具個性化與圈層文化的細分賽道;從簡單的來樣加工,到投入巨大精力與成本進行原創設計與品牌塑造......跨越的不只是商業模式的溝壑,更是生產組織方式的進化。
如今,這個決策還帶來了地方產業結構的重組。江蘇連云港灌云縣,已經從一片以傳統服裝和情趣內衣制造為底色的土地,搖身一變成為了“二次元”時尚的聚集地,越來越多面料和加工工廠出現,形成了集群效應。
張宇和灌云縣的案例,也濃縮著當下中國無數“廠二代”與其所屬產業帶的共同境遇:一批繼承了父輩的實業基因,擁有更開闊視野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成為了電商行業中高速增長的新力量,推動著大大小小的產業帶走向轉型升級。
這是一個關于中國制造的故事。
1
羽絨服廠的“變身記”
2019年的冬天,對張宇而言,寒意尤甚。
家中經營了近十年的羽絨服代工廠,在市場變化與大環境的雙重壓力下,訂單銳減。畢業工作一年的張宇,帶著對互聯網行業的些許“水土不服”感,回到了家鄉灌云。
廠房里閑置的梭織機,工人們臉上的迷茫,與彼時網絡上主題服飾在年輕群體中掀起的消費熱潮,形成了鮮明刺眼的對比,“當時廠里幾乎停擺,工人們沒事做,我們解散了一大半的人。”
在傳統的代工模式走到瓶頸的情況下,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宇關注到了主題服飾這一細分市場的潛力,“2019年是市場的巔峰時刻。那時候廠家少,但潮流熱,頭部商家單件能賣到幾百元,還要靠搶,供應端的產能都不夠。”
于是,他果斷地賣掉了廠里的一部分梭織設備,購入了一批全新的針織設備,組織剩下的工人們進行培訓。從厚重保暖的羽絨服到輕盈靈動的格裙、襯衫,張宇需要尋找洽談新的上游面料廠商,學習壓褶工藝,從頭跑一遍設計打版、訂購面料、生產加工的全流程。
“當時制作甚至沒有現成的熟練工,連技術也是‘保密’的。因為我母親是很資深的裁縫,我們就自己買了樣品來研究,甚至請了專門的人來教學,才啃下這塊硬骨頭。”張宇說道。
萬事開頭難。有了生產線后,要如何精準觸達目標消費者,打開銷路,成為擺在張宇面前的又一道難題。在經過一番細致的考察和比較,拼多多進入了他的視野。
“主題服飾是一個看重品牌和設計的品類,但我們作為工廠,設計和品牌都不是優勢,價格才是。所以,相對其他平臺,拼多多的用戶預期和我們的定位是最匹配的。”他補充道,“特別是作為新商家,在拼多多能拿到的自然流量是最大的,而在其他平臺,很難打過那些老品牌和老商家。”
2020年初,“宇宙光環”在拼多多正式上線。憑借著對平臺規則的快速學習、對流行趨勢的精準把握,以及成熟供應鏈帶來的成本優勢,張宇的店鋪迅速吸引了第一批粉絲的目光。
他在日常經營中還發現,拼多多渠道的用戶廣泛覆蓋各線城市,而且更加年輕化,“他們之中有的人可能都沒有支付寶,但可以很方便地用微信支付。”
五年過去,盡管是全平臺經營,但拼多多的銷量占了60%,足以見選對平臺的重要性。
1
原創突圍,“宇宙光環”的爆款方法論
張宇在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同時,整個行業也在過去五年間經歷了從藍海到紅海的演變,為他帶來種種新挑戰。
張宇回憶,主題服飾在國內的黃金爆發期始于2019年至2020年。商家們嗅到了這股風潮帶來的巨大商機,紛紛涌入賽道,市場一度呈現井噴式的增長態勢。然而,繁榮之后,同質化競爭隨之加劇。
“最開始的時候,一條品質好點的格裙要賣到幾百甚至上千元,但主要的消費群體又是學生,消費能力有限。”張宇解釋道,“后來商家越來越多,市場價格逐漸下探,從一百多塊,到幾十塊,甚至五十塊就能買到一條基礎款的裙子,利潤空間也隨之一點點被攤薄了。”
張宇決定走原創品牌的差異化路線,一方面是希望借此跳出單純的價格廝殺,另一方面,則是主題服飾領域一直存在的原創意識。
“圈內對原創非常看重。設計師們每創作出一種新的格裙花色,都會在社交平臺發布并進行存證,商家們需要向設計師購買設計圖授權,才能進行生產。”張宇談起圈內的行話和規則駕輕就熟,“那些仿照別人花色生產的裙子,被稱為‘山版’。穿著‘山版’的女孩,走在路上都可能會被其他同好‘出警’(指認并批評)。”
在不斷地摸索與實踐中,“宇宙光環”逐漸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爆款制造方法論”:
首先,在設計靈感與落地上,張宇會緊密關注市場流行趨勢,比如“多巴胺”色系的明快風潮,或是根據不同季節特點推出相應主題的套裝。其中一款“星座系列”格裙就備受好評,每一款都對應一個星座,設計師會根據星座的特質和象征色系進行創作,比如雙子座靈動跳躍的粉色系格裙,巨蟹座溫柔沉靜的藍色調,引發了年輕消費者的情感共鳴。
其次,是張宇在電商平臺上的精細化運營,快速捕捉爆款、提升轉化效率。
張宇每天都會花費大量時間瀏覽各大社交平臺,關注相關的最新話題、穿搭分享,同時緊盯店鋪后臺的各項銷售數據,以此來判斷和跟進最新的流行趨勢。在貨盤考量上,店鋪內既有引流的、性價比極高的基礎款、爆款,也有承載品牌設計理念、利潤空間相對可觀的系列,根據平臺的規則來調整投放。
“拼多多的特點就是活動非常多,日常流量也很大,像‘五一狂歡’、‘開學季大促’等大促活動,我們都會參加。”張宇對平臺的運營已形成了一套方法論,“比如,新品上架后,如果能爭取到這些活動的資源位,就能獲得非常可觀的流量曝光。通過這些高流量的測試,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產品的收藏量、加購率、轉化率等關鍵數據,從而綜合判斷這款產品是否有成為爆款的潛力,值不值得后續投入更多資源去推。”
張宇還說道,“在拼多多,付費推廣工具相對來說操作比較簡單,成本也比其他一些平臺要略低一些。”
最后,私域流量的運營則是復購和品牌化的關鍵。張宇在多個社交平臺建立了粉絲群,將購買過產品的核心用戶沉淀下來,“這些粉絲不僅復購率高,還會主動向身邊的朋友推薦我們的產品,形成了很好的口碑效應。”來自私域用戶的真實反饋,也成為他們改進產品、優化服務的重要參考。
憑借著對原創的堅持、對品質的打磨以及對電商平臺運營邏輯的深刻理解,張宇在同質化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撕開了一道口子,逐漸成長為擁有穩定粉絲群體和鮮明品牌特色的原創力量。
1
灌云新生,主題服飾讓蘇北小鎮“潮”了起來
一個典型工廠轉型為“宇宙光環”品牌的背后,是一個產業帶的翻新。
走進張宇位于灌云縣郊的工廠,樓下的車間里數十臺縫紉機發出富有節奏的“嗒嗒”聲,一群平均年齡四五十歲的女工們,正熟練地進行著裁剪、縫合等工序。她們翻轉的手指下,一件件可愛的主題服飾逐漸成型。
而不遠處的電商運營辦公室里,則是另一番景象:張宇會對著電腦屏幕忙碌著,關注變化的銷售數據。這種傳統制造工藝與現代電子商務模式的奇妙融合,成為了“宇宙光環”得以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立足的根基。
對于電商行業而言,尤其是在服裝這個極度考驗供應鏈反應速度的類目,“宇宙光環”所依托的自有工廠,是最“硬核”的競爭優勢。
“一般來說,把設計稿發到布料廠,他們做樣布,是七天左右,確定了顏色,他們大批量生產,是20多天,最終我們加工成品,全流程一共才一個月時間。”張宇解釋道,“但如果走代加工,光是發給我們這種廠家生產,最起碼也要15天,都要排產的。”
這種高效在庫存管理和爆款打造上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通過平臺活動測試出某款新品具有爆款潛質時,張宇會果斷加大推廣力度,同時迅速跟進面料采購和生產排期,確保供應鏈能夠及時響應,當天缺貨、當天就補上。
當然,很多中小工廠在轉型的過程中,會擔心資金壓力,以及C端訂單不及B端穩定的問題,但張宇都通過優化運營解決了。
一方面,是保證產能擴張的步子邁得不要太大,借助工廠和商家兩面一體的特性,在淡季繼續代加工,將產能外包出去,在旺季(通常是年后的3、4、5月及秋季的9、10、11月),又將一部分訂單分發給周邊合作的代工廠,通過靈活的產能調配,既保證訂單交付,也分散了風險。
近年來,電商平臺的投放運營規則正在不斷簡化,工廠型商家的經營門檻也大大降低了。更重要的是,拼多多等平臺正在持續深耕產業帶,通過“新品牌計劃”、“百億減免”以及最新的“千億扶持”專項扶持等舉措,致力于幫助更多制造企業降本增效,從容地應對C端市場訂單的波動性,緩解對訂單不穩定的擔憂,激發商家的創新動力。
拼多多最新財報數據佐證了“千億扶持”的大手筆。Q1財報顯示,拼多多一季度營銷費用支出達334億,相比去年同期暴漲近100億,同比增長43%,平臺主動盈利“降速”,真金白銀反哺供需兩側。借助平臺扶持,張宇工廠的訂單量相對穩定。
而對產業而言,“宇宙光環”的成功,也折射出了灌云當地服裝產業的積極變化。
“最早的時候,服飾新潮流、設計和品牌主要集中在廣州,”張宇回憶,“后來廣州那邊用工成本高了,會把一些訂單分包到我們灌云來。灌云也是在代工的過程中,逐漸摸熟了主題服飾的生產流程。現在,我們這邊也開始出現一些專門做面料的商家,還有做輔料的。”
慢慢地,一個圍繞主題服飾的產業聚集帶就自發形成了。這種產業生態的完善,不僅降低了本地商家的采購成本,還提升了供應鏈效率。
更直接、更溫暖的改變,則體現在對本地就業的拉動上。在張宇的工廠里,三十多名工人幾乎全部是周邊村鎮的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一份可觀的收入。“她們很多都是做了幾十年衣服的老裁縫,技術非常好。在我們廠里,一個月能拿到八千到一萬二。”
未來,張宇還計劃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工廠的生產規模,持續加大原創設計力度。
從一件普通的日本校服,到承載中國年輕人個性表達的時尚符號;從一個瀕臨困境的傳統代工廠,到在電商平臺乘風破浪,“宇宙光環”的故事,也是中國產業帶轉型的一個生動縮影。
在電商平臺們的助力下,這條“新質供給”之路,正越走越寬廣。
點個愛心,再走 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