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閱讀對幼兒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象力、注意力等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早期閱讀教育作為幼兒園語言領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幼兒園應該如何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科學高效開展閱讀教育活動呢?今天,園長幼師通服務平臺小編分享幼兒園小、中、大班幼兒的閱讀指導策略,供幼師和家長朋友們參考!
小班幼兒
小班幼兒由于認知水平低,他們喜歡反復閱讀,但處于盲目閱讀階段,不理解主體與背景之間的邏輯關系。老師可采取培養閱讀習慣、體驗閱讀的指導策略開展活動。
親子共讀,培養習慣
學習有序翻看繪本是這個階段幼兒首要解決的問題,可讓幼兒跟著老師邊翻看繪本邊聽故事,直接感受畫面與老師講述故事之間的聯系。老師也可以說出某一畫面的故事內容,讓幼兒指認相應畫面。
如在講述《叮咚 叮咚》故事過程中,請幼兒“猜猜這是來找誰的”、“當小狗皮皮的小伙伴敲門找它出去玩時,它的心情會怎樣?”,以此來建立語言與畫面之間的對應關系,慢慢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
體驗閱讀,愉悅心理
可以讓幼兒模擬、想象人物角色間的對話,表達閱讀內容,也可以讓幼兒通過動作演繹、行為參與,對繪本中重點情節、畫面進行親身實踐。
老師還可以創設閱讀中的情境,讓孩子通過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或角色,身臨其境,充分感知故事中的情景互動。如閱讀活動《小袋鼠的眼淚》中,老師可創設小袋鼠、小狗、小貓等頭飾,表演各種快樂或傷心的事情,讓幼兒對故事內容有進一步的理解。
中班幼兒
中班幼兒的讀圖興趣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喜歡與同伴交流,喜歡復述,但缺乏對故事連貫性的理解。為此,教師可采用朗讀感受、讀圖猜想、游戲牽引來開展活動。
朗讀感受
朗讀可以幫助中班幼兒打開“口讀耳聽、口耳并用”的感知通道,將所看到的畫面中的信息加以整理歸納,儲存在大腦的記憶中,滿足中班幼兒樂于復述的愿望。
活動可采用老師朗讀幼兒傾聽、老師領讀幼兒跟讀、分角色朗讀、表演式朗讀、幼兒朗讀老師傾聽等互動方式來開展。
讀圖猜想
讀圖是幼兒早期閱讀的重要閱讀方式,培養幼兒通過故事的角色、情節、線索的了解,大膽運用語言表述自己對繪本中畫面的理解,猜想故事的內容與故事情節的發展。
如在《綠魔法師》的閱讀活動中,老師引導幼兒觀察圖:“請你找一找,綠魔法師在家里的哪些地方施了魔法?”讓幼兒通過觀察比較畫面的變化,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游戲牽引
中班幼兒喜歡在游戲情境中接觸閱讀繪本,老師可以根據繪本的特點,將迷宮游戲、科學游戲、體育游戲等融入其中,更好地滿足中班的心理需要。在游戲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提高。
如在《床上有幾只腳》中將數學與繪本結合起來,引導幼兒觀察故事中腳的數量的變化,引發幼兒對繪本故事的興趣。
大班幼兒
大班幼兒有一定的閱讀基礎,掌握了一些閱讀技巧,喜歡邏輯推理類的繪本。因此,教師要采用自主式閱讀、啟發式閱讀、創造式閱讀的指導策略開展大班閱讀活動。
自主式閱讀
幼兒要提供舒適的心理和物質環境,引導幼兒自由閱讀。如在《誰來幫助他》中,可引導孩子討論:“狐貍怎么了?誰來幫助他呢?”“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幫助他?”有了充分自由閱讀的寬松氛圍,孩子們的想象力與觀察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啟發式閱讀
改變傳統模式,讓幼兒自由地選擇畫面進行想象、觀察、描述。老師要利用大班幼兒喜歡爭辯、愛提問題的特點,引導他們大膽發問,在與老師的交流中理解繪本內容,提高思辨能力。
創造式閱讀
老師要根據大班幼兒具有強烈的表現欲望以及創造能力的特點,選擇相應的活動形式,表達對繪本的理解。主要的應用形式有:童話劇、自制繪本等。
如將《三個咕嚕嚕》《小豬飛上天》編成童話劇,從看書——聽故事——改編故事——扮演的過程,無論是表演者還是欣賞者,都在童話劇表演的聲音、節奏的控制中提高了語言的感受力和表現力。
園長幼師通服務平臺為中國學齡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專業資訊服務,致力于幫助托育園&幼兒園園長、教師專業化提升,為托育園&幼兒園提供專業服務的第三方服務平臺。
*聲明:本文大部分文字和圖片均來自網絡,由園長幼師通服務平臺小編因教學和研究需要轉載或選編的文章,重在分享優秀教育理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后臺留言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