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層稱2025年利潤可能比較難看。
文/每日財報 杜康
6月9日,張裕A公告了一筆交易,以480萬歐元(約合3941萬元人民幣)售出其2023年收購的法國富郎多酒莊相關資產,這是張裕12年前收購的第一家海外酒莊。
彼時收購357.5萬元,12年賬面盈利122.5萬歐元,若考慮期間通脹、管理投入等因素,實際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盡管張裕A給的理由是國產白蘭地已經取得長足進步,產品質量可以與法國干邑產品相媲美,為了優化資產結構,更好地回籠資金,從而決定轉讓,但在資本市場看來,這是一次斷臂求生。
在5月底舉行的股東大會上,管理層給投資者帶來了“短期不樂觀,長期不悲觀”的形勢預判,而且稱“2025年利潤可能比較難看”。接連出售海外資產,或許是不得以為之。
6月3日,深交所發布公告將張裕A(000869)移出深證成份指數樣本股名單。此次調整涉及深證成指、創業板指等核心指數,是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質量與前景的重新評估。
作為中國葡萄酒行業的百年龍頭,張裕的“出局”也是源于慘淡的業績。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張裕營收32.77億元,同比下滑25.26%;歸母凈利潤3.05億元,暴跌42.68%,創下近20年來最低水平。
資本退場:
被核心指數拋棄的“葡萄酒一哥”
深證成指樣本股的調整并不是簡單的技術操作。根據深交所的規則,調整需綜合考量市值代表性、流動性和經營合規性等多重維度。因此,此次張裕A被調出,可以說直接反映了資本市場對其基本面惡化的共識,而事實也是如此。
首先,業績“雙殺”創新低。2024年張裕全年營收32.77億元,同比下降25.26%,歸母凈利潤3.05億元,同比下跌42.68%,創2004年以來最低水平。扣非凈利潤僅1.31億元,同比下滑71.64%,非經常性收益占比高達57%,其中資產處置收益占凈利潤比例達57.05%,這顯示了其主營業務造血功能的嚴重退化。
其次,現金流危機加劇。財報數據顯現,2024年張裕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同比銳減66.09%,期末現金及等價物凈額為-2.45億元,流動比率降至0.89,而短期借款達5.8億元,償債壓力持續攀升。
最后,資本市場持續拋售。公開資料顯示,自2021年起,張裕股價已經連續四年出現了下跌,市值累計蒸發235億元,這一數據較歷史高點縮水73%。2025年一季度機構持倉比例降至3.2%,較2020年峰值下降2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張裕在產品及渠道層面,也暴露出了三大結構性矛盾。
產品創新乏力。數據顯示,張裕的高端產品“龍諭”系列市占率不足5%,低端“醉詩仙”則面臨精釀啤酒的替代,2024年中檔酒營收占比下降12個百分點。而對比同期白酒企業平均每年推出8-12款新品,張裕近三年僅推出了3款創新產品。
渠道轉型滯后。互聯網時代,線上線下結合已經成為了許多酒企的必選項,但張裕依舊嚴重依賴傳統渠道。數據顯示,傳統經銷商在張裕的營收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高達85%以上,與此同時,其電商渠道增速低于行業均值15個百分點。數字化會員體系僅覆蓋30萬用戶,不足競品長城葡萄酒的十分之一。
品牌老化加劇。2024年張裕的營銷費用率為4.2%低于行業均值,年輕化舉措如“微醺實驗室”IP未能破圈,Z世代消費者認知度僅11%,遠低于RIO雞尾酒(43%)等新興品牌。
雖然,此前張裕總經理孫健在股東大會上曾表示:“短期不樂觀,長期不悲觀。”但這番表態背后是更殘酷的現實——2025年一季度,公司營收同比僅微增0.01%,凈利潤幾乎原地踏步。
因此,在這樣局勢下,資本市場用腳投票成為必然。當深證成指將樣本股向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等新質生產力領域傾斜時,張裕的“出局”已是定局。《每日財報》了解到,這也是張裕自2006年入選深證成指以來首次“出局”。
業績縮水根源:
三重斷崖與內部失血
此前,在剖析業績“寒冬”時,張裕總經理孫健用了三個觸目驚心的“斷崖式”描述外部環境:消費形勢“斷崖式”不友好、消費場景“斷崖式”萎縮、渠道推動力“斷崖式”減弱。不過,外因之下,企業內部的結構性短板同樣影響力大。
財報顯示,2024年公司兩大支柱業務呈現同步縮水態勢。葡萄酒業務營收24.38億元,同比下滑22.32%,白蘭地業務營收7.40億元,同比下降35.8%。更值得一提的是銷量指標,葡萄酒銷量下滑12.22%,白蘭地銷量大跌31.56%,表明市場占有率正加速流失。
而在產品結構上,高端產品“龍諭”系列未能突破5%市占率天花板,中端產品營收占比下降12個百分點,可以說是形成了“高端不達、中端失守、低端受壓”的惡性循環。
除此之外,營銷投入效率低下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雖然2024年張裕的銷售費用高達10.13億元,銷售費用率增至30.91%,創近十年新高。但具體來看,10.13億元銷售費用中,渠道維護費用占比達62%,對應的經銷商數量卻減少8%。這與白酒行業相比還是有明顯的差距,比如五糧液2024年的銷售費用已突破百億,但其投資回報率(ROI)為到3.8倍,而張裕僅為1.2倍。
與此同時,張裕近年來的戰略轉型也不理想。《每日財報》了解到,2018年到2024年間,張裕先后嘗試了“國際化并購”、“酒莊旅游”、“年輕化轉型”等戰略,但投入產出并不成正比。
據悉,其累計資本開支18.7億元,但對應營收增長僅為2.3億元。反觀競品長城葡萄酒,聚焦“大單品戰略”,核心產品貢獻率持續保持在60%以上。
所以,當前張裕面臨的不僅是周期性調整,更是商業模式的重構挑戰。當行業進入孫健所稱的“艱難保命階段”時,企業需要的不只是戰術調整,更需要從產品定位、渠道架構到組織能力的系統性變革。
轉型困局:
保守目標與難看的未來
面對不理想的業績和資本市場的持續的“拋售”,張裕的2025年規劃透露出前所未有的保守。公司設定的新財年營收目標為“不低于34億元”,僅比2024年實際營收高出不到4個百分點。顯然,這與2024年“47億元”的豪邁目標形成刺眼對比。孫健此前也曾直言:“今年的利潤是比較難看的。”
《每日財報》認為,這一悲觀預期主要源于兩個難以突破的困局:
一方面是價格天花板的封死。消費降級趨勢下,張裕單瓶交割價從前年的44元微升至46元出頭,2025年預計維持這一水平。“公司雖渴望推動價格提升以提高毛利率,但現在確實面臨消費降級現狀。”孫健承認。
另一方面是資產變現的難以為繼。2024年張裕通過處置葡萄園等資產獲得1.27億元收入,勉強維持賬面盈利。但這種“賣血求生”模式不可持續,經營性現金流暴跌66.09%已敲響警鐘。
此前,有媒體問及轉型路徑時,孫健的反思也是耐人尋味:“作為龍頭企業,張裕某種程度上拿了一手好牌,但我們前期打得并不夠好。”盡管他仍強調“行業不會消亡,關鍵是喚醒消費”,但在2024年國產葡萄酒市場規模已不足百億的背景下,這一愿景顯得格外蒼白。數據顯示,2024年行業規模97億元,同比下降19%。
另外,《每日財報》了解到,目前張裕管理層已采取降薪措施,高管團隊集體降薪20%。而降薪后肯定會有人才流失。資料顯示,四年來,張裕人才流失率已從2020年的8%升至2024年的19%,其中營銷骨干流失率達26%。
最后,整體而言,當前張裕正面臨“三難”抉擇:價格上不去、成本下不來、轉型快不了。在國產葡萄酒市場規模萎縮至不足百億的背景下,這家百年企業能否突破困局,或許需要比預期更徹底的變革。
正如孫健所言:“這不是周期性問題,而是結構性挑戰。”過往經驗表明,消費品企業一旦陷入“失速陷阱”,平均需要5到8年才能實現復蘇。不過,資本市場顯然不會有那么多耐心,被調出深證成指樣本股后,張裕A的市盈率已跌至24倍左右,總市值僅余159億元。
所以,對于這家百年企業而言,真正的考驗或許才剛剛開始。
丨每財網&每日財報聲明
本文基于公開資料撰寫,表達的信息或者意見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侵刪。
內容投稿:meiricaibao@163.com
電話:010-64607577
手機(微信):15650787695
投資者交流群:公號內留言微信號,由群主添加入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