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紅酒,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法國,82年的拉菲和波爾多葡萄酒,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但其實我們國產的葡萄酒,也曾在一段時間內非常風光,被譽為“東方美酒”。
最高峰的時候,年產量甚至能達到142萬千升,許多的紅酒商因此賺的盆滿缽滿,但是好景不長,這幾年國產的葡萄酒一路下跌,如今的產量甚至不足12萬,整個產業岌岌可危。
國人都不愛喝紅酒了嗎?國產紅酒還能否翻身?
跌落神壇的“東方美酒”
最近這兩年,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喝起了進口紅酒,而國產的葡萄酒好像已經逐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你仔細想想,多少年沒見親戚朋友主動提起國產酒了?以前過年過節,張裕干紅和王朝白蘭地還是常客,酒柜里總有一瓶“國產大紅瓶”,現在全換成了智利的的,澳洲的,甚至超市搞活動的法國酒,國產紅酒不知不覺間成了貨架角落里落灰的“老古董”。
2015年是國產紅酒風頭最旺盛的一年,那時的國產葡萄的全國產量達到142萬千升,工廠里面簡直就是天天開著馬達往外灌酒,酒莊一邊接單一邊擴建,種植戶都開心壞了,那時候大家都覺得中國紅酒要崛起了,國產的紅酒被譽為“東方的波爾多”。
可這樣鼎盛的時刻沒有持續太久,到2024年,國產的紅酒只剩不到12萬千升的年產量,跌掉了整整92%,行業利潤更慘,從50多個億縮水到兩億出頭,連某些高端白酒品牌幾天的利潤都趕不上,行業的龍頭張裕也扛不住了,凈利潤暴跌四成,庫存越堆越多,可以說整個紅酒的市場都岌岌可危。
而最讓人心酸的,是那些葡萄種植戶和酒莊工人,他們曾滿懷希望地守著一季季葡萄,辛苦釀出的酒卻無人問津,看著一罐罐酒放在庫房里落灰,心里說不出的滋味,那么為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洋酒的猛烈圍攻
很多人覺得,國產的紅酒其實是被外國酒“打垮”的,其實也不完全是這個原因,說得難聽點,很多時候坑都是自己挖的,2024年初商務部宣布取消澳大利亞葡萄酒的反傾銷稅,消息一出,整個國產酒圈都感覺大事不妙,因為他們知道,“奔富”要殺回來了。
果不其然,短短八個月時間,這個澳洲老品牌狂賣10億多,幾乎以秒殺的姿態殺入市場,再回頭看看國產酒老大張裕,一年的營收也不過幾十億,人家一個品牌就干掉你四分之一,哪還有招架之力?
與此同時,還有塞爾維亞這種新的競爭對手,帶著零關稅的特權涌進來,進口酒的版圖越擴越大,國產酒的空間被一點點擠壓,這些洋酒品牌很懂套路,瓶子洋氣名字浪漫,廣告也很時髦,更重要的是這些品牌不斷在社交媒體和直播里面營銷自己,讓人覺得高端洋氣有面子,但是很多的國產酒還在靠超市的促銷員吆喝,實在是跟不上時代。
價格上的競爭更是一個痛點,國產酒一個成本120元的赤霞珠,到了零售渠道竟然要賣398元,為什么會這么貴?因為瓶子貴禮盒貴,渠道費貴,整個定價體系里,酒只是一小部分,剩下的都花在了包裝和禮盒上,而國外同樣品質的酒,到岸價不到100元,直接壓得國產品牌透不過氣。
還有更要命的,國產品牌老想著蹭西方的光環,廣告找金發碧眼的外國人來喝酒,瓶子上寫滿了法國工藝、意式風”,明明是中國土地,用的是中國葡萄,請中國工人釀的酒,卻硬要貼張“洋臉”,久而久之消費者會覺得,那我還不如直接買一個外國牌子就好。
所以說國產葡萄酒不是敗給了別人,是敗在了自己的不自信。
還能翻身嗎?
其實國產葡萄酒也不是沒機會翻身,只是走的路線要改變一下了,要是還覺得紅酒只能配鵝肝,非得在燭光晚餐里喝才有排面,那基本就和年輕人脫節了,就在去年寧夏賀蘭山有個小酒莊就干了件非常創新的事。
別的酒莊在冷藏室里搞品鑒會,它在夜市燒烤攤旁架起了直播間,主播端著一杯赤霞珠邊吃羊肉串邊喊:擼串配紅酒,越喝越爽!這場直播吸引了不少的人觀看,銷量和人氣都直線上升,王朝酒業那邊也玩起了快閃店,做了個“星空酒吧”,在街邊小攤里賣甜酒配煎餅果子。
一群學生一邊聽live音樂一邊喝小甜酒,現場火爆得不行,這種打破高冷設定的玩法,比在五星級酒店辦發布會更有說服力,因為年輕人追的是氛圍,是新鮮好玩,而不是高端有面子。
所以很多走高端路線的怡園酒業也醒悟了,改走性價比出口路線,去年對香港的出口增長超過8%,說說明便宜不一定等于掉價,有質感又不貴,才是打動人心的王炸。
關鍵是得扔掉那身舊殼,比如別再拿帕克評分說事,誰在意那些晦澀評分體系?真正說了算的,是消費者的嘴和心。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