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華社報道了一個讓人咋舌的消息:俄軍在6月8日至9日凌晨對烏克蘭羅夫諾州杜布諾機場發動精確打擊,一口氣發射了5枚“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和10枚Kh-101巡航導彈。這手筆有多大?按俄國防部采購價算,單枚“匕首”1000萬美元,Kh-101約1300萬美元,總耗資約1.8億美元,相當于2架蘇-35戰斗機的價格。在俄烏沖突這種燒錢如流水的戰場上,如此密集地把高價值武器砸向一個機場,傻子都能看出這里面肯定藏著大魚。
先說背景。俄羅斯這次下血本顯然是被烏克蘭逼急了。此前烏軍發動“蛛網行動”,摧毀俄軍數架圖-22M3轟炸機,造成約22億美元損失。俄羅斯要是不狠狠回擊,以后在國際上還怎么混?可烏克蘭現在窮得叮當響,像樣的軍事目標沒幾個,俄軍平時只能用廉價伊朗無人機搞襲擾,這次突然動真格,只能說明杜布諾機場里有非炸不可的東西。
杜布諾機場的位置和近期動向也很可疑。它距離波蘭邊境僅45公里,雖然跑道不長,卻是烏克蘭政要的國際中轉樞紐。2023年德國防長訪問基輔時,專機就在這里中轉。最近衛星影像顯示,機場加建了三座加固機庫,完全符合北約武器交接標準。更詭異的是,空襲次日,MAXAR和行星實驗室的商用衛星突然屏蔽了該區域圖像,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關于“大魚”的身份,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俄羅斯軍事論壇稱,烏總統辦公室主任安德烈·葉爾馬克6月6日訪美后,返程專機曾在杜布諾加油。另一種是波蘭RMF電臺爆料,德國在6月7日向烏交付6架“狂風”戰斗轟炸機,隨行60名技術顧問當晚進駐該機場。要是后者屬實,這次打擊可就創下俄烏戰爭中外籍技術人員傷亡的最高紀錄了。
從技術細節看,俄軍這次行動也透著不尋常。以往俄軍多用無人機襲擾,這次卻罕見動用空基戰略平臺。參與行動的米格-31K戰斗機來自莫斯科近衛第98航空團,發射的“匕首”導彈需要搭配伊斯坎德爾-M系統的專用目標數據鏈。北約監測報告指出,行動期間俄軍天波雷達開啟時長比常規打擊增加400%,這說明情報系統進行了高精度確認,目標價值絕對不一般。
烏方的反應也耐人尋味。烏空軍發言人承認機場遭襲,卻對傷亡情況只字不提,澤連斯基的社交媒體在事發20小時內也沒更新動態。要知道,2月烏方擊落俄A-50預警機時可是大肆宣傳,這次卻沉默得反常。更巧的是,德國防部在空襲后三小時突然刪除了官網公布的援烏戰機清單,這難道只是巧合?
其實,俄軍可能比烏克蘭人更希望“大魚理論”成立。畢竟1.62億美元的導彈開銷需要戰果來支撐,而這次襲擊恰逢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開幕,普京剛剛宣稱俄經濟增速超美,戰場的成敗直接影響國際觀瞻。要是真能炸掉德國戰機或干掉烏克蘭高官,這錢花得就值了。
現在問題來了,杜布諾機場的殘骸里到底有沒有德國戰機的殘骸?葉爾馬克的公開行程會不會突然“技術性延遲”?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很可能會揭開這次天價空襲的真相。不管怎樣,俄羅斯這次不計成本的打擊,已經向烏克蘭和西方發出了明確信號:別惹毛我,否則后果很嚴重。而這場沖突的走向,也將繼續牽動著全世界的目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