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鈴古道,絲路遺珍。在絲綢之路上承載政令傳遞與官方接待功能的懸泉置遺址,見證過無數唐漢往來的身影。當胡馬嘶鳴、商旅絡繹,那些留宿于此的各色客人,究竟在這座千年驛站中,書寫了怎樣令人稱奇的故事?
▲懸泉置遺址(圖源:敦煌博物館官微)
(一)天馬使團從西來
西域產的汗血馬因其奔速快、耐力佳等優點,被漢武帝視作“天馬”。大宛與漢朝訂立盟約之后,每年向漢朝獻上天馬二匹。
漢元平元年(前74年)十一月,漢昭帝下詔迎接西域天馬。詔書由御史大夫田廣明下發,傳到懸泉置,要求務必做好車駕和食宿保障工作。
在懸泉置文書中,還記錄了大宛天馬使團一次下榻懸泉置時,就有貴人318人。《漢書·張騫李廣利傳》記載:自漢武帝與大宛建立友好關系以來,兩國使者“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余人”。
天馬使團入關后,朝廷會派專人趕到敦煌郡,迎接貢使和天馬使團到京師長安。
懸泉漢簡文書記載的天馬使團見證了漢與大宛的交往與友誼,而武威出土的銅奔馬更是大宛天馬的風采寫照。
▲東漢銅奔馬(圖片來源:數字甘博官方網站)
(二)誠心歸順者,一律是貴客
公元前52年,御史大夫府開具傳信,要求從扶風廄以西的沿途驛站為護送大月氏的使者提供食宿和車輛。“出馬五十六匹,送大月氏客”,可見大月氏與漢朝來往的具體規模;“歸義大月氏貴人一人”中的“歸義”二字,說明了漢朝與大月氏曾有過類似領屬與被領屬的關系。
消息傳到敦煌后,敦煌郡太守不敢怠慢,立刻向玉門關發出通知:大月氏首領聞湏勒歸義于漢,他們將要去都城長安面見皇帝。
這道文書傳到懸泉置,意在讓懸泉置做好接待聞湏勒一行的準備。懸泉置將這封文書謄寫了一份副本存檔,正本繼續沿驛站傳遞至玉門關。
▲ 精絕古城佛塔遺址
樓蘭地處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地,是西域的重要城邦。征和元年(前92年),漢昭帝詔新王?朝,懸泉置接待了這些樓蘭貴客。懸泉置文書中展示了“樓蘭王以下二百六十人”浩浩蕩蕩奔赴長安,懸泉置為他們準備了豐盛的宴席。而這次活動,被懸泉置的書佐認真記了下來。
征和四年(前89年),樓蘭王去世。匈奴趁機將在匈奴做人質的樓蘭王子安歸遣送樓蘭,立為新王。
新王即位后,勾結匈奴,阻截漢使,對抗漢廷。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大將軍霍光遣平樂監傅介子斬殺樓蘭王,將樓蘭更名為鄯善。
鄯善新王尉屠耆去長安拜謝,昭帝為其“刻印章,賜以宮女為夫人”。隨后,漢朝派兵到當地屯田戍守,開啟了鄯善與漢朝關系的新篇章。
▲1980年樓蘭古城考古出土的“長樂明光錦”
元鳳四年后,懸泉置文書又一次記錄了接待從長安朝見漢朝皇帝后返回的鄯善使團的情況。在這次接待中,餐飲標準為每人供應四升米,每日用餐二頓,招待費用合計為一斗六升。飯后,客人滿意地向西而行。這是鄯善使團朝見皇帝后,在歸途中路過懸泉置時的記錄。
▲樓蘭古城遺址
漢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虛閭權渠單于去世,右賢王攣鞮屠耆堂篡位。本應繼承單于之位的日逐王先賢撣為篡位的新單于所迫,權衡利弊后,派人與在渠黎屯田的漢侍郎鄭吉聯系,表達了歸降漢朝的意愿。
鄭吉當即發動渠犁、龜茲等國5萬人前往迎接,日逐王先賢撣率部下正式降漢,后又帶日逐王及部下到了京師,漢宣帝封日逐王為歸德侯,留居長安。
▲懸泉漢簡Ⅰ91DXT0309③:167、168(圖片來源: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懸泉漢簡》,中西書局,2021年)
為護送日逐王,懸泉置文書稱,敦煌郡廣至置出粟六斗三升,懸泉廄佐廣德等七人為他們提供膳食。看來,日逐王是先留宿懸泉置,而后由懸泉廄佐廣德護送到廣至置。
▲西漢時期的西域都護府(圖片來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三)見證外交達人的風采
烏孫國是距離漢朝更為偏遠的西域國家。漢武帝時,烏孫王獵驕靡遣使向漢朝求婚,“愿得尚漢公主為昆弟”。元封六年(前105年),武帝令江都王劉建之女劉細君遠嫁烏孫。漢、烏通婚和親,促進了雙方關系友好發展。
細君公主后,為加強漢與烏孫關系做出杰出貢獻的就是女外交家馮嫽。她是隨解憂公主一起出嫁烏孫的侍女。《漢書·西域傳》載,烏孫國發生內亂后,漢朝便派辛武賢為破羌將軍,率一萬五千兵馬進駐敦煌,準備討伐烏孫;又派馮嫽為使者,到烏孫國都赤谷城勸說烏孫新王。
▲烏孫古道風光。
懸泉置漢簡對馮嫽這次出使做了詳盡的記載:馮嫽于甘露二年(前52年)二月下旬至四月中旬不足兩個月的時間里,從敦煌郡出發,抵達長安面見天子;又乘錦車,持漢節,詔令烏孫王烏就屠到赤谷城拜見漢使者常惠,正式冊立元貴靡為大昆彌,烏就屠為小昆彌。
烏孫王國自昆彌以下各級官員,均接受漢朝冊封。烏孫昆彌的繼承、廢立,亦均要得到漢王朝的許可。因馮嫽出色的外交活動,辛武賢所率漢軍也不必出塞討伐烏孫。
▲馮嫽塑像。(圖片來源:伊寧文旅之聲)
長羅侯常惠也曾多次出使烏孫,并出擊匈奴,成功挫敗了匈奴企圖阻斷漢烏關系的計劃。
懸泉置漢簡文書中當然也少不了他的身影:常惠多次經過懸泉置并留宿。
漢朝通過懸泉置與西域諸國建立邦交,接待了西域大宛、大月氏、烏孫、于闐、樓蘭、龜茲等國使者,甚至也接待歸順的匈奴貴族。各國與漢朝在此傳遞文書、獻納貢賦。
▲漢代銅車馬(圖片來源:甘肅省博物館)
懸泉置簡中還可見在“質子”制度下,西域貴族子弟入中原學習禮儀文化。漢地醫書、歷法則傳入西域,不同民族語言文書并存,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鑒。
這些記載勾勒出漢代中原與西域在政治、經濟、文化多維度的交往交流交融,印證了各民族共同書寫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
漢懸泉置承載了中原與西域各國友好交流的輝煌歷史。千年前的懸泉置,用開放與包容,在綠洲與戈壁間,讓“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基因,隨著絲綢之路上的駝隊足跡,深深鐫刻在華夏大地的血脈之中。
(作者簡介:趙蘭香,西北民族大學)
特別聲明:
1、易話隴原內容文章旨在文化傳播,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由于條件所限,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所有權利人聯系授權,可能出現部分原創圖片或者文字未署名,請聯系添加。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