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山微文明
文明 / 資訊 / 熱點 …
蔡元培(1868年-1940年),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代“學貫中西”的佼佼者。他曾三游海外,救亡圖存,被毛澤東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出生于紹興府山陰縣的一個商人家庭,父親蔡光普為人寬厚,母親周氏勤儉賢惠。11歲時,父親因病去世,家道中落,母親周氏獨自支撐起家庭。周氏雖文化有限,卻深明大義,堅持“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她要求孩子們“慎言”,每次與人交談前必深思熟慮,事后反思言行是否妥當。家境艱難時,周氏謝絕親友援助,典賣衣服首飾,堅持讓孩子讀書。周氏對品德養成尤為重視,一次,年幼的蔡元培哄騙弟弟交出半塊蘭花豆腐干,被母親以竹條懲戒,教育他“不茍取、不妄言”的道理。此事成為蔡元培一生謹記的誠信啟蒙課。
蔡元培25歲時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任職。接連目睹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失敗的他,逐漸意識到:只靠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不能從根本上救中國,要救國必先培養革新的人才。隨后,蔡元培毅然告別官場回到家鄉辦學,從此走上教育救國的道路。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后來,在孫中山等人的支持下,他毅然決然選擇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在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下,學校實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措施,短短幾年,北京大學就成了令全國學子無限向往的第一學府。
蔡元培非常重視學生自由、全面地發展。他認為:比起學習成績,健全的人格修養更為重要。這種因材施教的思想自然也體現在他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上。生活中,蔡元培非常愛護和尊重孩子們。如果子女對某方面有興趣和學習的意愿,他都會創造條件滿足并精心培養。
在為孩子們買的紀念冊上,蔡元培曾分別題寫“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以勉勵子女們堅毅勇敢、志存高遠。
蔡元培一生清廉如水,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因應酬較繁,開銷亦大,部屬眼見他入不敷出,就在他原有的薪水之外多加了20元。蔡元培發現后立即退回多發的薪水,直言“生活苦不要緊,守法必須嚴格”。這種清廉自守的精神延續至后代:其故居原享有免租待遇,蔡元培妻子周峻去世后,子女主動申請繳費,稱“做子女的不應享受政府給母親的優惠”。
蔡元培的家風,始于母親周氏的堅韌與智慧,成于其自身對教育、品格的堅守,最終化為家族代代相傳的精神遺產。正如他在《中國人的修養》中所言:“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边@種以德立身、以學興家的家風,不僅是蔡氏家族的瑰寶,更為當代家庭提供了歷久彌新的典范。
稿件來源:福州婦聯 綜合編輯:倉山微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