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6月11日文章:“漲工資”要來了?國家重磅發文,釋放強烈信號!
文章提到:今年以來,多份重磅文件出臺,密集釋放“漲工資”“提高居民收入”的信號。
3月16日,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首次在2025年提出“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科學合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5月26日,印發《關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意見》,強調推動企業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推動上市公司開展中長期激勵,制定穩定、長期的現金分紅政策。
6月9日,印發《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其中提出,加強低收入群體兜底幫扶。完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合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制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資分類參考指引。
能漲工資,對于普通打工人來說,是個天大的好事。
漲工資這個事情,需要先說一下分配體系。
在收入分配體系中,有三個層次的分配。
一次分配:發生在生產部門內部,主要依據生產要素的貢獻大小進行分配;包括國家收入、企業收入、個人收入三個基本部分。
個人的收入分配,最大的參考依據是按勞分配和企業利潤,干的活多了,拿錢多;企業賺錢多了,工資相對高一點。
二次分配: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政府通過稅收、補貼、社會保障等手段進行的進一步分配;主要形式包括財政支出(如財政補貼、支付非生產部門勞動者工資等)、稅收、轉移支付、社會保障等;目的是調節收入差距,提高社會公平性
提高個人所得稅標準、降LPR、社會基本生活保障,這些都是二次分配。
三次分配:基于慈善、公益、捐贈等方式進行的進一步分配
三次分配,和普通人有關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民間捐贈,用于災民安置那部分,屬于三次分配。
一次分配講效率;二次分配講公平;三次分配講自愿。
居民收入增加,主要依靠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咱一個一個來說。
一次分配的前提,是最低工資標準和企業利潤。
最低工資標準,是對于低收入家庭和底層打工人的最低工資性保障體系,最低工資標準漲了,保障就多一點
海通證券數據:我國居民收入主要依靠工資性收入(56.5%),財產性收入占比僅為8.3%,遠低于美國的20%
在目前條件下,漲工資仍是提高居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以比亞迪為例,2025年一季度利潤94.6億,在職員工約22萬人,按照人均500元/月提高工資標準,比亞迪的利潤將減少3.3億元
長城汽車2024年員工約8.5萬人,利潤126.92億元,按照人均500元/月漲工資的話,長城汽車的利潤減少4.92億元
可見,對于那些還在賺錢的公司,提高員工收入水平對于企業利潤的影響不大;但對于一些不是很賺錢的公司,漲工資就等于增加企業虧損
以萬科為例,2025年Q1虧損62.46億元,在職員工12.76萬人,按照人均500元/月漲工資的話,萬科可能增加人力成本大約1.9億元
財產性收入,主要依靠資產升值賺錢,包括銀行利息,股票分紅,買賣房子和買賣股票。
這倆買賣,一個現在凈虧錢,一個不好說能不能賺到錢。某音上有個常州的妹紙,號稱股市黑寡婦,我看了她好幾個月的視頻,好像虧了不少。
所以,提高居民收入,還是需要更多的二次分配傾斜。
前段時間的“國補”本質上就是二次分配——超長期國債補貼生產商,東西便宜了,老百姓變相減少了支出。這段時間部分地區的“國補”暫停,沒趕上“國補”的同學別著急,等把BUG修復,會重啟的。
二次分配還有些工具箱沒用上,比如提高個人所得稅標準,現在是8000元起征,能不能再提高到10000元或者12000元起征?LPR能不能再降20個基點?
還有企業的所得稅稅率能不能再降一點點?把生產環節的稅收,挪到消費稅上?這樣企業負擔減少了,利潤也能增加一些,企業工人的收入在一次分配上就有了基礎?
漲工資,是個好事。
普通打工人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穩定一點、工資能漲一點,如果股票上還能再賺點錢,就更好了。
所以,一次分配要看老板們是不是賺錢,自己做生意是不是賺錢;二次分配要看政策力度和執行是不是貫徹到底;漲工資這個事情,除了退休養老金是政府發的,其他的還是要靠企業的老板。
我說完了,誰還有補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