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所在高校有一位女同事,更準確地說,是一位女副教授,還是一位女領導。
這位女同事,最初的職業起點,是在一所頗具名氣的高中當英語老師,還兼任班主任。按說,能在知名高中任教,教學能力至少是得到過一定認可的。可她脾氣暴躁,上課風格簡單粗暴,碰上叛逆期的學生,沖突不斷。學生們極度抵觸她,課堂上不是沉默對抗,就是小聲反駁,班級成績也沒因她的嚴厲有啥起色。
后來矛盾徹底爆發,某次課堂上,她因作業完成質量差,把作業本狠狠摔在地上,讓幾個學生站著聽課。學生們不干了,聯名向學校反映,要求換老師。學校權衡之下,雖沒直接辭退她,但那氛圍,她也待不下去,最終不得不另謀出路。
此后,一次機緣巧合,她考上了一所公立大專院校,專職教英語。本以為能重新開始,可不知是第一次當老師被排斥留下的后遺癥,還是心里有別的算盤,她沒在教學崗踏實待著,反倒決定去當輔導員,徹底告別講臺。
當輔導員后,她像變了個人。不再是高中時的暴脾氣,對學生噓寒問暖,學生晚歸、鬧矛盾,她都能耐心處理。靠這套“親民”打法,和學生關系處得不錯,在學院里也慢慢有了點口碑。
但她好像不滿足于此。大專院校里,行政崗和教學崗的晉升路徑不同,她瞅準行政方向,開始折騰。主動申請參與學院的迎評促建工作,天天熬夜整理材料,匯報時把數據和問題說得頭頭是道,讓領導刮目相看。
接著,又借著學校拓展校企合作的機會,跑企業、拉資源,哪怕被拒絕多次也不放棄。還真讓她談成幾個實習基地,給學院掙了面子。這一連串操作下來,她從普通輔導員,慢慢往行政管理層靠,成了學院里有職務的“女領導” 。
在行政路上順風順水時,她又想起職稱這事兒。雖說當了領導,可副教授的名頭還沒到手。于是,白天處理行政事務,晚上熬夜寫論文、做課題。教學崗轉行政崗后,學術積累本就薄弱,她就四處找資料、報培訓班,硬著頭皮啃那些晦澀的理論。
也虧得她有股子軸勁,論文一篇篇發表,課題一項項結題,還真評上了副教授。這下,行政職務加副教授職稱,在學院里徹底站穩腳跟。
可熟悉她過往的人,看著她如今的風光,總忍不住琢磨。從高中因師生矛盾離職,到大專院校里從教學轉行政,再到拼職稱,她每一步都在“換賽道” 。到底是真的在成長蛻變,還是單純想逃避過去的失敗?
當輔導員時的親和,和高中時的暴躁,像兩個極端。是真的悟透了和學生相處的門道,還是為了在新環境里站穩,刻意偽裝?搞行政、評職稱時的拼勁,是真有追求,還是害怕再回到被學生、同事摒棄的境地,所以拼命抓能握住的“稻草” ?
在高校里,她的故事成了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有人佩服她折騰的勇氣,不管過往多狼狽,都能重新出發,一路往上爬;也有人覺得她太功利,每一步都算計著怎么對自己最有利,從教學逃到行政,又用行政資源墊腳石評職稱,少了點純粹做教育的初心。
她自己呢,面對這些議論,總是笑笑,說都是為了生活,為了在教育圈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可到底是真心熱愛這份不斷“轉型”的教育工作,還是只是把職場當戰場,為了贏而不斷換武器,恐怕只有她自己清楚。
在高校的日子還長,她的故事還在繼續。說不定哪天,她又會因某個新的“折騰” ,成為大家新的討論焦點。而這一路的起起落落、爭議與成就,構成了她獨特的職場軌跡,也讓身邊人看到,在教育職場里,有人可以用看似“逃避”又“進取”的方式,走出一條屬于自己,卻又充滿爭議的路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