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配合《流水浮燈》閱讀本文
我迷失在水塔山上,腳下是已經泛黃而松脆的香樟樹落葉,透過落葉間的縫隙,我看到了年代并不算久遠的石板路。一陣微風吹過,引來山林間濤聲陣陣,我追逐著山風前行,目光向四周眺望:在山腳,已經搬空的學生宿舍,墻面上已然有了斑駁的模樣。在山脊,雖然久未有人行走,但仍能看出土路的痕跡。在山頂,取代水塔的是一座供游人休憩的亭子。于是,我便深深地陷入了這組令人遐想的空山圖中,久而久之,恍如隔世。
△水塔山現狀
從水塔山東坡的小路上逶迤而下,當記憶中成排的水杉樹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沿山蜿蜒的小路、大石板鋪砌的洗衣臺、破舊掉漆的籃球架……更多印刻在我腦海中的記憶碎片,卻已不復存在。終于,腦中殘存的意識讓我徹底清醒過來,出現在眼前的,是一片拉滿橫幅、即將拆遷的住宅區,在這一代人們的概念中,這里是浙江工業大學之江校區。
誠然,對90后乃至00后來說,浙工大之江校區是他們對這座位于錢塘江北岸、宋城以西的學校最初的認識,但它之前的歷史、之前的往昔、之前的輝煌和驕傲,都沉睡著,卻顯得那么不為人知。
在少年時代我就已經隱隱知道,在杭州,除了轉塘鎮上的人,很少有人知道“杭州船校”的存在,而知道與這所學校息息相關的工廠,也就是又稱“445廠”的杭州航海儀器廠,就更少了。
“杭州船校”之所以不為人知,首先是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在1996年以前,杭州人根本沒有“城西”這個概念——現在被優質教育資源“卷”出天際的文新街道、耀江文鼎苑,在當時還分屬余杭市蔣村鄉和三墩鎮。撇開西湖風景區不談,只有遙遠的留下和轉塘,才能稱為真正的“城西”。彼時的杭州人對大中專院校的理解,還是那個只通10路、11路兩條公交線的文教區。誰又能想到在偏僻的大山里,還有一座國家級重點中專呢?
△1996年5月,杭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此前,蔣村、三墩、九堡、下沙隸屬余杭市,浦沿、長河、西興隸屬蕭山市。
而與船校不可分割的445廠,又因為它特殊的體系,為這座學校更添上一份神秘的色彩。直到今天,很多杭州老百姓都不知道,轉塘曾經有一座規模達到數百人的“帶數字編號”的工廠。
我追逐著層層疊疊的樹木,路過曾經的“08樓”、“01樓”,來到了“02樓”前的街心花園。記憶中要費點勁才能騎自行車上去的坡道,如今覺得平緩不少,那棵能容納四五個小孩一起玩耍的松樹,已是稀疏不已。將近40年后,我的目光繞過了當年便已種下的紫薇花和白玉蘭,直接落在了花園南側曾經的“車站”,仿佛已經在虛空里,看見了那些在這里等待校車發車,去市區上班的船校子弟們。
△曾經的街心花園是孩子們嬉鬧玩耍的天地
△圖中標識的位置便是當年車站的位置
是的,你沒有看錯,在這所學校里還有“車站”。一所學校、一間工廠,連同它20多幢教職工宿舍,以及為其配套的醫務室、幼兒園、理發室、電影院、小賣部、小吃店、招待所(旅館)等等,讓這里成為了一個封閉的小社會。1960年創建杭州船校之初,第一代船校人大多來自上海,隨后又從全國各地投入了不少人力。我出生在一個沒有方言的家庭,這對不少杭州人而言顯得有些不可思議。杭州船校,是杭州少有的“大院型”生活區。和杭鋼不一樣的是,前者的生活區依靠半山鎮所建,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船校的生活區和工廠、學校連在一起,與轉塘鎮又還有一站多路的距離。也正因為船校這種要素齊全的封閉社會,使得不少杭州城里人都不知道這所學校的所在。
杭州船校坐落在轉塘,也為轉塘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但除了電力設施和通訊系統以外,幾乎所有的基礎設施,船校都自成一套體系。在這里生活的教職工們,喝的是學校自己打的地下水——“水塔山”之所以被冠名“水塔”,正是因為山上有一座儲藏飲用水的水塔。由于工廠里有鍋爐房、煤氣站,船校職工的自行車后座上無一例外地掛著自制的開水壺。居民做飯燒菜的煤氣,也依靠煤氣站供應的鋼瓶液化氣來解決。更為奇特的是,在這里長大的70后、80后,從小收看的是船校自己的閉路電視,直到90年代中期,杭州的有線電視網絡才接入這里。
△ 船校的20多幢職工住宅樓分布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有的地處山坳中,被戲稱為“夾皮溝”,住在山腰的人笑稱自己住在了“中山林”。另有幾幢住宅樓在校園西邊,需要出了校園前行數百米到達,則被人調侃成了“西伯利亞”。90年代末,在“西伯利亞”的基礎上建成了夢湖山莊和未來世界公園。
杭州船校曾是轉塘鎮最大的單位,但又是和轉塘最格格不入的一片區域。船校之于轉塘,談不上唇齒相依,但可以說是互相關聯。由于船校這個“鎮中鎮”的所在,轉塘的菜農們逐漸把自己地里種的蔬菜拿到校區里販賣,食堂邊上的主干道也由此發展成一個“地攤菜市場”。船校的大禮堂,每逢周末必定放映時髦的院線大片,也吸引了周邊轉塘、龍塢、袁浦、周浦的村民們前來觀看。和我一樣,大多數船校人對香港電影的啟蒙,都來自于大禮堂西北側的那一溜宣傳欄——那里貼滿了大禮堂即將上映影片的海報。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在大屏幕上見到周星馳的樣子,那是他和鞏俐合作的《唐伯虎點秋香》。而我對張曼玉的最初記憶,是徐克導演的那部《青蛇》,以及陳淑樺在劇中唱得百轉千回的《流光飛舞》。
△ 圖為后期工大之江校區時期的禮堂“厚德臺”。“厚德臺”是在船校大禮堂原址上改建而成,大禮堂的南邊,就是轉塘菜農們自發形成的菜市場。
△ 1993年上演的《青蛇》投資巨大,陣容強大,但在當年票房卻不如人意,直到很多年后才漸漸翻盤,成為港片的經典。劇中絕美的配樂和歌曲大多出自黃霑之手,無論是背景音樂《流光浮燈》,還是陳淑樺的《流光飛舞》,讓人印象深刻。
作為“衣食住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行”對于船校而言,也有著獨特的一面。由于地處偏遠,學校自購了2輛大客車,用于接送居住在市區的職工上下班,這也讓不少住在船校的子女搭上了進城求學、上班的“順風車”。洋氣的船校人,借用英文“bus”的諧音,將坐校車出門,稱為“坐大巴士”。
杭州市民對90年代的公交車型的最深印象,應該是滬產的641、661,或是杭產的141、171,無論是汽車還是電車,都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不知道為什么,或者是當年船校人要彰顯自己的特立獨行,這2輛“大巴士”,居然選購的是北京公交當年同款的京華牌大客車,就連黃紅色的涂裝也和北京的一模一樣。“大巴士”的行駛路線分兩種,工作日從船校開往長生路老年大學門口(今長生路孝女路口),途中在清波門、人民大會堂(當年8路車站,今開元路延安路口)、井亭橋停靠,休息天的終點則設在人民大會堂的停車場,也就是曾經的元華商場,就在今天解百的對面。不知道當年居住在附近的你,是否見過這輛只在電視上看到過的“北京市的公共汽車”行駛在浣紗路上?
△圖為北京90年代的公交車,船校的“大巴士”很有可能是杭州當時唯一的京華客車。在同期,杭州常見的公交車型,則是如圖中所見的杭產、滬產的“圓頭車”、“方頭車”(如下圖)。
“大巴士”的存在,讓我們得以窺見到當年轉塘鎮公共交通的不便。在1992年以前,作為“城西”的大鎮,轉塘沒有一條直接通往杭州市區的公交線,也沒有一個像樣的公交車站。偌大的一個城鎮,依靠的是314、318、334路這3條線路的一個中途站上下客。在當時,從轉塘前往市區,要通過前述3條線路,到九溪換乘4路車。于是,九溪車站每天的早晚高峰都會上演“上泗人瘋狂占領4路車”。(詳見:)。除此之外,轉塘還有一條連接了留下、龍塢、轉塘3個鄉鎮的331路,但一天下來,331路往往連影子都看不見。
△ 1991年出版的杭州地圖上,“九溪”是城市西南重要的中轉站,314、318、334路在此始發。
人們現在把轉塘街道和雙浦鎮稱為“之江地區”。其實,之江還有個更官方的地名,叫“上泗地區”,當地人又叫“泗鄉”。泗鄉在歷史上是四個鄉:定山北鄉、定山南鄉、長壽鄉和安吉鄉,到了七十年代又變成了轉塘、龍塢、袁浦和周浦四個鄉鎮。2007年,袁浦和周浦合并為雙浦鎮,轉塘和龍塢合并成立新的轉塘街道,上泗地區這個稱呼逐漸遠去,只有“上泗中學”和轉塘腹地的主干道“洙泗路”給人們提供了無限遐想的過往。
轉塘的成長和308路的開通密不可分。1992年5月13日,這是一個普通的星期三,但對于轉塘地區的居民來說,著實是可以稱得上“翻天覆地”的一天。這一天,杭州西南地區最大的公交首末站——轉塘公交中心站正式啟用,延安路至轉塘的308路同日開通,那些起早貪黑要去九溪換車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但對于轉塘以遠的中村、金家嶺,以及袁浦、周浦而言,它們進城依然需要換乘,只是中轉的地點,從九溪變成了轉塘。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轉塘公交中心站是一個擁有超前理念的公交站,它采取“人車分離”的模式:車輛一律由北門進,南門出,乘客按所乘的線路分別從車站外圍排隊進入站內候客。轉塘站的空間也相當大,它還兼有小型公交停保場的功能。
△1992年建成的轉塘公交中心站,一度是杭州西南地區最大的公交站,站內還有修理車間。2009年8月,轉塘公交中心站因夢園街建設被拆除。
船校人對于“大巴士”的依賴度,由于308路的開通而減輕了一些。早期的308路晚上只開到九溪為止,這時,“大巴士”又在夜間啟動了“接駁”功能,把晚上在市區上夜班或讀夜校的船校子弟接回校區。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大巴士”相對于308路擁擠的車廂而言,更體現了杭州船校的優越感。
即便之江大橋和彩虹快速路開通后,六和塔以西的之江路依然是一條重要的出城公路。人們開車去富陽、建德,往往從之江路向西駛過九溪,過珊瑚沙后向南左轉進入之浦路,從而到達杭州南收費站。從珊瑚沙向南的之浦路,以及向西到中村一帶的云河街,現在是320國道的組成部分,但在30年前,這段坦途還不存在。當年的320國道,過九溪后走的是今天之江路、洙泗路,從如今的宋城門口再通過轉塘、馬浦、象山,至凌家橋,之后道路分為三個方向,主路向西繼續通往中村,過杭富交界的金家嶺后進入富陽,另兩路一路通往袁浦,另一路通往仁橋、周浦。這段320國道,早年滿是大貨車、大客車,行人和自行車在大車呼嘯而過的馬路邊上通行,甚是危險。
1996年,黃巧靈在珊瑚沙的流芳嶺上開發了“給我一日,還你千年”的宋城,轉塘搖身一變成了“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近30年過去了,宋城成了這個度假區碩果僅存的旅游景點,但當年基礎設施的改造,成為轉塘由鎮變城的轉折點。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由于度假區的修建,320國道整體外移,原本的國道按城市道路改建為“之江大道”(后與市區段統一命名為之江路)。之江大道的修建,讓轉塘在一夜間回歸交通不便,也讓船校人再一次感受到了“大巴士”的重要性。
△流芳嶺,當地俚語稱“牛坊嶺”,據說曾是南宋時飼養祭祀牲畜的滌宮所在,之前也曾是320國道中較難翻越的山嶺之一。1996年,在流芳嶺的山頂建起了杭州第一個主題公園——宋城。黃巧靈也是從轉塘開啟了他遍布全國的“千古情”演藝路程。
很難想象,當年因為造之江大道,九溪以西的公共交通就被阻斷了。由于修路導致路況太差,308路剛延伸不久就被迫到九溪調頭,只有偶爾幾個班次還開到轉塘。上泗人民回一趟家變得尤為艱難,擠不上308路的只能利用私人中巴車出行。而對于船校的居民而言,早晚雷打不通的“大巴士”照舊運營,京華牌大客車為他們在之江大道修路時提供了無限的安全感。
△船校“大巴士”車票
勤勞的上泗人民讓308路開通后的客流始終處于高位。由于替代了原4路的功能,308路還承擔了六和塔、虎跑、動物園、花港、太子灣、凈寺、長橋等西湖南線景區公交客流的運輸。那時候308路從位于龍翔橋的延安路中心站始發,要停靠18個站才到達轉塘,沿途只有湖濱(今一公園站)、清波門這2站是“大站停靠”,到長橋后逢站必停,沿線又只有長橋、赤山埠、錢江大橋、浙大三分部(今浙大之江校區站)、錢江果園(今珊瑚沙水庫站)是小站。在旅游還不是很熱門的90年代,從轉塘出發的308路一路幾乎只有上車的人,直到清波門才開始有人下車。在延安路中心站當年最南側那個狹長的通道里排隊等308路回家,怕是那個年代所有家在上泗居民的回憶。通勤客流、景區客流疊加,讓308路成為杭州第一條用通道車的無人售票車。
△從 延安路中心站始發的308路
新舊世紀相交之際,轉塘這塊作為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的處女地變得不再安分,港籍地產商開始在這里開發建設。轉塘的第一個房地產項目就造在了船校校園以西,一個原本叫“沈家灘”的村子上。這個項目的名稱叫“夢湖山莊”,也是杭州第一批別墅。后期在山莊邊上,又建造了繼宋城后杭州第二個主題公園,它的名字叫“未來世界”。
船校人對未來世界的到來又愛又恨,這個主題公園造在了曾屬于船校的土地上。淳樸的船校職工對學校因土地置換而導致所謂的“喪失領土”而感到憤恨,但由于公園的開放,308路原本的“午山”車站卻搬到了學校生活區的門口,乘車可以少走不少路,這又讓大家欣喜萬分。
△ 未來世界是杭州80后的童年記憶,曾經紅火一時。其實,在未來世界開業的背后,也是當年“別墅熱”的反思。
未來世界開業給船校人帶來的便利原不止午山站的挪移,公園促成了火車東站到未來世界的599路的開通,讓轉塘區域多了一條新的出行通道。1999年五一前夕,傳奇將從599路開通的那一刻開始。這是杭州公交史上唯一一條引入民營資本的公交線路。對公眾而言,全線25公里的景區線路以及它所帶來的意義,在那時更是一個傳奇。
在599路開通前,轉塘乃至整個上泗地區,都只能乘308路從虎跑路、南山路到達湖濱地區,而599路串聯的不止是交通樞紐,還能抵達松木場、武林門、艮山門等城市中心。在某種意義上,599路的開通,給308路帶來了一定的沖擊。雖然不能用月票,雖然轉塘地區設站不合理(599路的終點未來世界距離轉塘鎮尚有一定距離),但它全新的路線和全新的空調車,讓不少轉塘市民選擇坐599路上下班。群眾的力量,讓“午山”成了599路的不成文站點,原本它并不會停靠這一站。
△ 極富傳奇色彩的599路后來改成了游5線,杭州公交在后期又把它從民營資本手中收回,由出租小公共公司(今汽五分公司)經營。2013年7月,游5線調整為武林廣場始發,編碼改為318路至今(如下圖)。對于上泗地區而言,不少老人更為熟悉的318路,是那個開到袁浦的“18路”。至于318路和后來的289路合并,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從1992年5月13日至今,308路已經走過了整整33個年頭。相對7路的百歲高齡,它或許只算一個青年人。但算上308路的前身4路,它的歷史源于1927年,至今算來,已是耄耋之齡,但它的一生與4路的分分離離,在外人眼里,又有一些撲朔迷離。
2000年7月1日,脫胎于4路的308路的線路走向進行了大規模改造,車輛行駛至之江路后改走復興路、中河路后回龍翔橋,景區沿線的空白又再次重出江湖的4路所替代。調整后的308路覆蓋了又一條老線路2路,于是2路理所應當地終止了運營。一條公交線的開通和調整,兩次終結了兩條不同老線,這樣的經歷,在杭州公交的歷史上也屬少見。
一開始,船校人對308路的調整是不理解的,改道后的308路的路線要比原來長,這意味著他們的在途時間被拉長了。更不能理解的是,308路在一公園和雄鎮樓要繞兩個圈,讓他們的出行時間變得更久。特別是為了停靠雄鎮樓,308路不得不從中河路拐進上倉橋路,再從上倉橋路拐到江城路——這是一條今天看來也不夠寬的兩車道小路,308路長長的通道車甩著它的大尾巴在這里拐進拐出,其難度不亞于在盤山公路上開飛車。
△ 樹冠如蓋的香樟樹、雙向各一個車道的馬路,上倉橋路如同時光膠囊一般,凝固了過往的歲月。直到今天,我們依然難以想象,308路的通道車在這里是如何順暢行駛的。
新線路運行5個月后,308路走向做了一次微調,一公園和雄鎮樓這兩處迂回取消了。由于新的路線沿途可以換乘不少其他公交線路,不再是曾經“一路只上不下”了,并且新308路變成了復興區域直達核心城區的唯一公交車,它的客流再次得到增長。而從轉塘通過西湖南線到達龍翔橋的線路,在兜兜轉轉后成就了504路的發展。
△504路最早是4路同線的專線車(兩者的區別是一個能用月票,504路不能),在308路還沒開通的時代就已存在。九十年代末,杭州公交車大搞承包車的年代,504路又變成了與308路同線的專線車,是那個年代轉塘市民眼中的“大站車”。2002年,504路全線更換為空調車運營,走的還是虎跑路和南山路,一度和308路成為轉塘地區的2條核心線路。2015年1月1日,4路延伸至方家畈,與504路合并,老504路中止了運營。今天在運營的504路,從黃龍始發,途經紫之隧道開往富陽,是在2021年重新開通的。
從西湖南線到復興地區,在純電動公交車未普及之前,308路只用過兩款車型。第一款是“先飛171”的通道車,從1993年線路開通一直用到了2005年這款車的功成身退。長16米的車身,被中間的篷布分為前后兩個車廂,車廂連接處還有4個座位。坐在這4個人座位的人是沒有辦法打瞌睡的,坐在這4個座位的人是沒有辦法打瞌睡的,因為隨著車輛轉彎,圓盤上的座椅也會擺動。有些年久失修的車,地板和篷布之間甚至還有空隙,一不當心,隨身攜帶的物品都有可能掉下去。
△沒有實行無人售票前的通道車,配2個售票員,這是90年代后出生的年輕人從來不知道的經歷——前車廂的售票員管開關前門,后車廂的管中門和后門。售票員座位頂上還有一個特殊的鈴鐺,當售票員起身按鈴時,意思是告訴司機“門已經關好,可以發車”。如果司機聽到兩下急促的鈴聲,意思是“還有人要上(下),我還要開門,再等等”。
在那個沒有地鐵、交通單一化的時代,“先飛171”通道車為杭州的公共交通立下了汗馬功勞,除了老舊的復興街、慶春路以及袁浦、丁橋等地外,幾乎所有的老公交線都用過各式通道車。先飛171的出現,大概在九十年代初。這款經典老車,從三門車改裝成四門,經歷了杭州公交從有人售票邁入無人售票的全過程,也被年少的我們稱之為“方頭車”。在更早的一段時間內,如能在大批量“圓頭車”(即更老款的661通道車型)里偶然乘到一輛“方頭車”,則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情。2005年后,全市公交大規模更新12米低入口時,308路又成為全市第一條使用宇通客車的線路。
△308路換車儀式上的老通道車,而后308路 便 使用宇通客車(如下圖)
△如今的308路
中專院校沒落后,杭州船校在1999年被改制為浙江工業大學的獨立學院。校園內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造,部分教職工宿舍樓被推倒改成了學生宿舍,曾經放過香港電影的大禮堂拆了后成了“厚德臺”,工大的入駐和445廠的外遷,讓記憶中的船校逐漸變得不那么清晰。
2025年春天,原船校地塊整體征遷的消息悄然而至。這片距離杭州市區15公里、上泗沿山河之濱、青龍山腳下的狹長地帶,在當地媒體的關注下,在幾代船校人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原445廠的車間
1960年,一群來自上海的年輕人翻過青龍山后,又登上了比青龍山更高的“百子尖”。當他們從百子尖下眺望的時候,心中或許已經對這座學校有了自己的藍圖。
△ 杭州船校背靠青龍山,面朝上泗沿山河,校園內還有小山包和小河(如上圖)。青龍山的背后是更高的百子尖,2016年通車的紫之隧道主體就從百子尖穿過,紫之隧道的開通解決了杭州第三象限路網的缺失,也為轉塘地區提供了一條新的通道(如下圖)。
人們把六十年稱為一個甲子,一個甲子已過,百子尖腳下的土地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他們的身后,中國美院、浙江音樂學院已經接替杭州船校,讓轉塘的院校文脈得以延續。這個曾經沒有直達市區公交車的小鎮,也已通上了地鐵。人類在不斷進步中走向光明的未來,三十年前,我曾在船校的“大巴士”上做過一個夢,夢中的青龍山、百子尖腳下建了一條隧道,直通靈隱和古蕩。如今,夢境居然變成了事實,這更讓我認為自己需要認真地記住過往。
參考資料 / 《之江最年輕的土地:珊瑚沙的前世今生》(公眾號“城市秘密”)、《消逝的航標:“船校”的集體記憶與時代回響——曾經的青春與鄉愁在何方?》(公眾號“明叔生態會展”)、《〈青蛇〉30年,別問是劫是緣》(公眾號“聆舊宮”)、小紅書@老姜老爺車、小紅書@手無劍
??編輯:AETA | 主編:小全 |律師:鄭晶晶
來源:杭州公交
往期熱文精選
之江的名字最早從哪里來?除了轉塘雙浦,對岸浦沿也叫之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