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視劇《長安的荔枝》中“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故事在熒幕上演,現實里,一場來自嶺南的“甜蜜風暴”正席卷全球市場。央視財經報道,今年荔枝大豐收,不僅“南貨北賣”熱銷全國,海外出口量更是迎來爆發式增長。在阿聯酋迪拜,即便白糖罌售價不菲,八百公斤左右的荔枝也能在兩天內銷售一空。這顆“紅果果”的逆襲,正是國產水果走向世界的生動縮影,也彰顯著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強勁脈動。
這份給“荔”,是在科技賦能中,從“靠天吃飯”到“智慧種植”的實力加碼。水果種植從來不是易事,從品種選育到果樹管護,從災害防控到采收保鮮,每個環節都十分考驗種植者的技術與耐心。以荔枝為例,果農們曾常受“大小年”交替、坐果率低下等問題的困擾。但如今,科技的力量正在改寫這一局面。在廣東汕頭,科技特派員扎根荔園,開展從病蟲害防治到冷鏈保鮮的全流程指導,讓“科技種果”理念深入人心。在遼寧沈陽,草莓住進了“植物工廠”,計算機能精準調控溫光水氣,特制薄膜可均勻分散光照,每一株草莓都能在最適宜的環境中生長。科研人員的披星戴月的攻關鉆研,農戶們日復一日的辛勤耕耘,共同推動智慧農業落地生根,讓國產水果擁有在全球市場站穩腳跟的強勁底氣。
這份給“荔”,是在文化加持下,從“田間地頭”到“消費心頭”的營銷破圈。作為全球最大的水果產區和消費市場,我國水果產量約占全球三分之一。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讓優質水果從田間走向消費者的餐桌,成為市場新寵?各地交出了不同的亮眼答卷。在廣州6·6給“荔”節的現場,“楊貴妃”與“蘇東坡”穿越時空驚艷亮相,通過沉浸式文化展演,賦予嶺南佳果全新文化魅力。在浙江臺州,仙居楊梅節已發展成為集文化展示、產業推廣于一體的年度盛事。當地不僅打造了全國首個楊梅博物館,更將文人墨客的佳作融入產品包裝,讓每一顆楊梅都承載著千年文脈。講述產品故事、打造文化IP、創新消費場景……國產水果正以全新的方式實現價值躍升,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這份給“荔”,是在全球化布局里,從“才下枝頭”到“又上舌頭”的山海跨越。《長安的荔枝》中,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的嬌貴,讓主人公李善德焦頭爛額。而如今,溫控技術與航空運輸的完美配合,讓廣東荔枝、西涼葡萄、大荔冬棗等國產水果,即便跨越千山萬水,也能新鮮如初。這趟甜蜜之旅的奔赴,離不開政策東風的保駕護航。《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帶來的關稅優惠,讓中國水果輕裝上陣;廣西進出口水果交易中心的建設,為鮮果出口鋪設“綠色通道”;各地政府組織企業亮相廣交會、東盟博覽會等國際舞臺,為國產水果“吆喝站臺”。曾經遙不可及的海外市場,如今已成為國產水果開疆拓土的新天地。一顆顆承載著溫度的水果,正化作閃亮的“中國名片”,讓世界記住這一口跨越山海的鮮甜。
從“日啖荔枝三百顆”的詩意想象,到“全球共享中國鮮”的產業現實,國產水果的出圈之路,離不開科技的硬核支撐、文化的深度賦能,以及全球化視野的戰略布局。相信在無數“新農人”的不懈努力下,會有更多中國農產品憑借實力走向世界,讓全球消費者共享“中國味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