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一老一小”再度成為輿論焦點,他們對于公共空間的使用問題尤為引人關注。
一邊是,多地圖書館變身“暑期托管所”。據媒體報道,近日,多家圖書館公開發文批評“家長甩手放娃”現象,呼吁孩子們保持安靜。湖南衡陽圖書館工作人員介紹,每天有將近100名無看護兒童滯留在館內,有家長點完外賣就讓孩子獨自待上一整天。
另一邊則是,一些快餐店變為“老人納涼點”。有網友拍攝的視頻顯示,山東聊城一家肯德基店內擠滿了納涼的老人,他們或是聚在一起聊天,或是打牌,或是躺在座椅上睡覺,但是都沒有點餐。店員坦言,最近天氣熱,許多老人吃完早飯就來店里乘涼,他們只能盡量溝通,希望不影響客人用餐。
兩條新聞放在一起看,折射出的現實問題耐人尋味。
毫無疑問,圖書館的核心功能是閱讀與學習,絕不應該成為部分家庭的免費“暑期托管所”或“兒童游樂場”?!缎戮﹫蟆吩谙嚓P評論中給出的觀點是:一些家長將公共圖書館當成“托管所”,實際上是把自身的監護責任轉嫁給了公共資源。對于這一點,家長們需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圖書館是閱讀的公共場所,每一位讀者都應當自覺遵守圖書館的公共秩序,共同營造良好的文明閱讀氛圍,保持安靜的閱讀環境。青少年、兒童讀者也不例外?!?/p>
順著這個邏輯來看,部分老年人將快餐店當作“納涼點”的行為,同樣有悖其餐飲消費的核心功能。嚴格來說,這兩種現象都可以被歸類為對社會空間的不當占用。
對此,紫牛新聞以《夏日納涼:讓身體降溫,別讓文明“降溫”》為題發表相關評論,其中寫道:城市形象是由無數個公共空間里的細節拼接而成,“對于不文明行為,該管就要管,若任其蔓延,會導致‘破窗效應’——當有人突破規則未受約束,更多人會效仿,最終形成‘誰不守規矩誰占便宜’的惡性循環?!?/p>
當然,也有媒體對此持更為包容的立場。比如,澎湃新聞就呼吁,對擠在肯德基納涼的老年人“多一點將心比心”。其在文章中解釋說,許多老人向來有著勤儉節約的習慣,為了節省電費,不愿意在家里開空調;同時,他們還有著強烈的社交需求,不喜歡獨自待在家里。設身處地地想,肯德基這樣的開放空間,恰好滿足了老人們的這些需求。因此,老年人在肯德基納涼,不應該被簡單指責為“占便宜”“素質不高”,加劇老年人與年輕群體之間的對立。
不過,包容不是縱容,理解也需要邊界。上述文章也提到,如果老人長期占用座位而不消費,即便店家不反對,想要堂食的顧客也難免會產生不滿。對此,餐廳可以采取更具彈性的管理措施:在堂食客人不多的時候,允許老人們合理使用餐廳空間納涼;而到了用餐高峰期,則勸導老人們不要占用正??腿说挠貌臀恢?,以保障經營秩序和顧客體驗。
圖書館的困境同樣需要疏堵結合的智慧。作為公共文化設施,圖書館不可能、也不應將孩子們拒之門外。解決上述難題的辦法,應該是由政府牽頭,聯合社區、圖書館等多方力量,充分盤活場館資源,推出面向中小學生的公益性暑托服務。如此,既能為有需要的家長提供有序的看護、帶娃服務,解除工薪家庭的后顧之憂,又能讓圖書館回歸其寧靜致遠的文化本真。
事實上,無論是圖書館被當作“暑期托管所”,還是快餐店變為“老人納涼點”,這種公共空間功能的模糊和錯位,都在共同揭示一個更為深刻的現實:當下,我們的城市在適老、適幼公共服務供給上,還存在不少短板。
破解這些困境,需要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精細化治理體系。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引導與資源投入,加快規劃建設更多社區老年活動中心、普惠托育點等公共服務設施,從源頭上填補服務的空白;企業則可以在保障自身經營的前提下,有條件、有規范地開放部分空間資源,為特定群體提供便利,近來備受好評的“某連鎖咖啡品牌推出免費自習室”就是很好的例子;公眾意識的提升同樣關鍵,每個人都應該強化規則意識,不能將個人的所有需求都視為社會的無限責任,更不能以犧牲他人正常使用權益或干擾公共秩序為代價。
說到底,“一老一小”的需求,考驗著城市治理的“繡花功夫”。當快餐店不再需要無奈承擔“老年活動中心”的功能,當圖書館重拾知識殿堂的本真,城市中的不同群體才能在規則的守護下,各得其所,共享一份有序的安寧。
媒體札記,中國青年報評論員帶您品評一周時事熱點,我們下期再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