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01
《荔枝樓對酒》
唐 ·白居易
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
欲摘一枝傾一盞,西樓無客共誰嘗。
在生活中經(jīng)常可以看到,有人喜歡獨酌,一酒一菜(或者是各種佐酒吃食),看似愜意悠然,但那不過是在品味孤獨而已。
獨酌者常以為自己在享受自由,殊不知酒杯里盛滿的只是自己的倒影。酒液晃動的弧度與嘆息的節(jié)奏如此相似,連窗外的月光都懶得為這樣的場景多停留一秒。
曾見過深夜便利店的獨飲人,他對著關(guān)東煮的熱氣舉杯,蒸騰的白霧模糊了玻璃上的臉。微波爐"叮"的一聲響起時,他手邊的啤酒罐已經(jīng)排成了小小的墓碑群。冷藏柜的熒光落在他手背上,像一塊永遠(yuǎn)捂不化的薄冰。
最熱鬧的獨酌發(fā)生在居酒屋的吧臺。西裝革履的男人們并排坐著,每個人的酒杯下都壓著一段欲言又止的故事。他們用冰球碰撞杯壁的聲音代替寒暄,當(dāng)威士忌的琥珀色漫過眼底時,忽然發(fā)現(xiàn)鄰座空著的皮椅上,掛著和自己同款的深灰色領(lǐng)帶。
而真正的孤獨會在酒后顯形。當(dāng)醉意爬上第三階樓梯,鑰匙總在鎖孔前突然變得陌生。那些被酒精泡發(fā)的往事從胃里翻涌上來,化作浴室鏡面上怎么擦都擦不掉的霧氣。此刻連影子都癱軟在玄關(guān)處,像件被主人隨手丟棄的舊風(fēng)衣。
或許獨酌者貪戀的正是這種精準(zhǔn)的失控——在保持清醒與徹底放縱之間,找到那個能讓自己安全崩塌的刻度。就像深夜電臺主持人永遠(yuǎn)溫柔的聲音,明明知道是錄播,卻依然會對著電波干杯。
02
唐朝詩人白居易在面對美食美酒,想到的不是大快朵頤,卻想到的是有誰可以和自己一起品嘗。于是通過一首《荔枝樓對酒》把那一份孤獨和思念之情油然而出。
夕陽的余暉斜斜地灑在荔枝樓上,將木質(zhì)的欄桿鍍上一層暖金色的光暈。樓前那株荔枝樹在晚風(fēng)中輕輕搖曳,新熟的果實像一簇簇小小的紅燈籠,在深綠的葉叢間若隱若現(xiàn)。我摩挲著手中溫潤的瓷盞,琥珀色的酒液映著天邊最后一抹霞光,竟與枝頭荔枝的緋紅渾然一色。
忽然想起去年此時,元稹曾在此與我共飲。他總愛把新摘的荔枝浸在酒里,說是要讓瓊漿玉液也沾上嶺南的甜香。如今案上仍擺著他慣用的那只荷葉盞,盞底還留著淺淺的胭脂色——那是去歲荔枝漬染的痕跡。晚風(fēng)穿過空蕩蕩的樓閣,帶著酒香的衣袂輕輕拍打著楹柱,仿佛故人未盡的談笑。
遠(yuǎn)處傳來賣花女的吳儂軟語,街巷里飄起炊煙的味道。我望著漸暗的天色,忽然覺得這滿樹荔枝紅得太過熱鬧。該有三兩知己在側(cè)才好,有人擊節(jié)而歌,有人潑墨題詩,醉時同摘枝頭紅玉,醒后共數(shù)盞底殘星。而今夜風(fēng)漸涼,怕是要辜負(fù)這甕新開的燒春了。
手指無意識地描畫著盞沿的冰裂紋,忽然觸到一道細(xì)小的缺口。去年元九醉后碰缺的痕跡猶在,而今年樓頭只剩我一人獨對滿樹丹實。酒香混著荔枝的甜膩在暮色里愈發(fā)濃烈,竟讓人眼眶發(fā)熱。也罷,且將這一盞傾入江中,讓流水載著琥珀光,去往故人所在的遠(yuǎn)方。
03
白居易,可以說是唐朝浩如星海的詩人中過得比較平順的一位。
然而,這種"平順"并非偶然。白居易的處世智慧,恰如他詩中"達(dá)則兼濟(jì)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箴言,在仕途與詩壇間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平衡之道。
他深諳"中隱"哲學(xué),既不像李白那般狂放不羈,也不似杜甫始終憂國憂民。在杭州刺史任上,他疏浚六井、修筑白堤,將務(wù)實精神融入山水之間;退居洛陽時,又在履道里宅園中與劉禹錫唱和,留下"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閑適。
這種進(jìn)退有度的生活藝術(shù),讓他的詩作既有《賣炭翁》的沉郁頓挫,也不乏《錢塘湖春行》的清新明快。
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的"平順"背后是對時代的清醒認(rèn)知。當(dāng)甘露之變血洗朝堂時,他早已以太子賓客身份遠(yuǎn)離漩渦;當(dāng)牛李黨爭愈演愈烈,他的詩友圈卻跨越了黨派界限。
這種既入世又超脫的智慧,使得他的詩歌既能"為君為臣為民為物而作",又能穿越千年,至今仍在西湖春波里蕩漾,在琵琶弦上回響。這種獨特的處世智慧,在白居易晚年的"香山居士"生涯中展現(xiàn)得尤為精妙。
他不再執(zhí)著于廟堂之高,卻也不甘于江湖之遠(yuǎn),而是在龍門香山寺畔開辟出一方精神凈土。每日與道林禪師論佛,與鶴鹿為伴,卻仍保持著與元稹、劉禹錫等舊友的詩簡往來。
他在《醉吟先生傳》中自況:"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釋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風(fēng)月歌詩琴酒樂其志",將儒釋道三家精髓熔鑄成獨特的生活美學(xué)。
04
這種圓融的智慧更體現(xiàn)在他對詩歌傳播的前瞻性思考上。
他特意將詩作抄寫多份,分藏于廬山草堂、蘇州南禪院等地,自言"庶來者知我志所在"。這種超越時代的文化自覺,使得他的三千余首詩作如蒲公英般散落民間,在歌姬樂工的口耳相傳中,在寺院壁廊的題寫之間,悄然完成了一場盛唐文化的民間播種。
時至今日,當(dāng)人們漫步西湖白堤,仍能感受到這位詩人刺史留下的雙重遺產(chǎn):腳下是造福百姓的堅實堤岸,眼前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詩意山水。
白居易用一生詮釋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非此即彼的選擇,而在于在入世與出世之間,找到那個既能安放靈魂,又能溫暖人間的平衡點。
05
同時,白居易這首《荔枝樓對酒》詩,也道盡寂寞和思念,人生孤獨獨享美味哪有什么滋味?
獨坐高樓,面對滿盤鮮紅的荔枝,卻無人共品,這甘甜便也成了苦澀。詩人舉杯獨酌,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窗外暮色漸沉,晚風(fēng)送來遠(yuǎn)處人家的笑語,更襯得這樓中寂靜如淵。
想來人生歡愉,原不在滋味本身,而在與誰同嘗。當(dāng)年楊貴妃在驪山宮闕中剝食荔枝,明皇含笑凝視,一粒果肉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而今樓臺依舊,卻只剩詩人對影成三人,連盤中荔枝也染上了歲月的銹色。
夜露漸重時,詩人忽然想起少年時與友人圍爐夜話的舊事。那時雖只有粗茶淡飯,卻因著青春的熱鬧,吃什么都覺齒頰生香。如今玉盤珍饈堆滿案,反倒嚼不出半分滋味。原來味覺會老,就像人心會倦,再甜的荔枝也甜不過記憶里那個共食的午后。
更漏聲里,詩人將最后一粒荔枝放入口中。月光穿過雕花窗欞,在青玉案上投下支離破碎的光影。他突然明白,這份獨處的清冷未必全是苦楚——至少在此刻,他比沉醉在繁華中的蕓蕓眾生,更真切地嘗到了生命的本味。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