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
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知余杭有何造化得了上蒼這般偏愛。歐陽修曾記,自五代之后,錢塘人不見干戈,十萬人家富庶安樂;閩海商賈,風帆浪泊,皆在煙濤杳靄出沒。所謂自古繁華,絕非浪得虛名。你看這一方湖,云蒸霞蔚做濃抹,水光瀲滟做淡妝。你看這一座橋,說斷未斷,綢傘雨落見許仙,雷峰塔倒見白蛇,總是長情。杭州,是他鄉游子的幻夢,亦是筑在人間的瑤臺。
-有音頻,更精彩-
(點擊收聽)
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一座西湖幻化萬千氣象。蘇堤上,六橋煙柳醒春曉;西湖西,曲院風荷吹夏涼;滿隴上,桂雨紛紛染秋香;初霽時,一痕斷橋臥雪長。更不必說那六和觀潮,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吞天沃日。龍井問茶,地爐微火乾釜柔風,難解其妙。喝一碗西湖藕粉,生津清熱,潤肺滋陰。捧一杯雪水云綠,水底千峰,齒頰留香。
杭州不僅旖旎著湖光山色,同樣地,也流轉著當年的才子佳人。那寫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林逋陪著梅妻鶴子,余生二十年守在西湖的孤山上。你說羅帶同心的愛情誰與他唱和?我相信曾有如梅的女子從他心底走過。那“湖山此地曾埋玉,風月其人可鑄金”的蘇小小留墓于此,當年“油壁車,夕相待”,盼不回猶如黃鶴一去不返的故人,終知煙花一場不堪剪。她生前,月華沒有灑在地上,而是涼在了心里。
杭州的一半是這樣的陰柔,而它另一半卻是軫懷難忘的剛烈。前者手執紅牙板淺唱,后者鐵板銅琶,讓忠與孝昂揚。岳墓棲霞,映照當年“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場景,誰用“莫須有”,白白墮此長城!十二道金牌冷,空負了戎馬一生。可是落日松風起,我又聽見當年劍戟錚錚聲!當年“孤煙埋碧血,太白黯妖氛”,誰更冤死了于謙,縱萬歷十八年改謚忠肅,誰能換他重生?外攘強敵,內撫黎民,蕓蕓眾生會永記他颯颯雄風。袁枚有云:“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才覺重西湖。”是他們用千秋高義化遠黛為剛峰千仞,化柔波為勁水激昂,化杭州為金城湯池,成為植根于人心的力量!
有人說:杭州是綠色的,也有人說,杭州是彩色的。但倘若有天真的來到杭州,感覺單純用顏色來形容這個城市太過簡單。色彩中的杭州應該是畫家即興的一筆涂抹,游人無意的一次遠眺,而走進杭州的你,如果帶著詩人的情懷,畫家的逸興和游人的欣喜融入杭州,“浪漫與精致”才是送給她最知音的叫法。
杭州的靈魂之眼,自然是西湖,也許是上天體惜蘇翁當年的辛苦,點化了這多情的一湖漣漪,多少年來,西湖像一位俏麗的少女,含情脈脈的梳理著自己的情懷。無論是清風搖蕩的初春,還是綠荷環繞的仲夏,都以一種清麗期待著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戀,給恬靜的杭州增添了綺幻的神韻。
雨中的西湖,流淌的似乎是南宋的滴滴香墨,否則怎會有:菡萏香消畫舸浮,使君寧復憶揚州。都將二十四橋月,換得西湖十頃秋。又怎會有:四面空波卷笑聲,湖光今日最分明。舟人莫定游何外,但望鴛鴦睡處行。楊柳夾岸,煙波搖蕩;湖山入暉,倩影綽約,一道道嫵媚的風景把西湖浸染在詩情畫意中,讓這千年的翹首繾綣在詩人的筆端,穿過一紙素箋的距離,旖旎一段不老的時光。
可能是自古杭州少于戰爭,加上貿易的繁榮,富足、和平賜予了杭州人張弛有度的心態和平和謙恭的性情。她能容納天南地北的客人,吃在杭州,住在杭州,卻并不以自己是杭州人而高高在上。還有就是杭州人的絲綢情節,無論你坐車去哪里,你一定能看到杭州的朋友穿著真絲的衣裙,告訴你絲質品帶給你的與眾不同的氣質,為你介紹絲綢的歷史地位和“絲綢之府”的由來。讓你有一種沖動:穿上一件絲質的長裙,一把絲綢的折扇,扭動腰肢,輕移蓮步,行走在宋都御街的青石路上…
絲綢柔軟美麗的特性,讓它自古就有了高貴的身份和顯赫的位置,也是古代帝王們的至愛。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這首詩,表明了女皇武則天對絲質品的鐘愛。1981年,在地下沉睡了1113年的法門寺地宮重現人間時,其中就有武則天非常鐘情的紅色石榴裙。
陳從周在《杭州園林》里寫到“西湖與其說是風景區,倒不如叫它大園林或者大盆景來得具體。因為空靈、精巧,小中見大,大中藏小,宜游、宜觀、宜想、宜留,有動、有靜——真是面面鐘情,處處生景。”這位中國園林藝術大師層這樣評價:以風景論,從南向北,從東向西。皆因,向北,向西,山色與建筑同在陽面。建筑物正面面向風景,兩美兼得。而古建筑以散為主,隱于山林湖光中,從遠觀到近玩,方得韻味。
尋步西湖
那么我們首先向北行去,映入眼簾的就是西湖三絕,長橋不長,孤山不孤,斷橋不斷。長橋,坐于西湖南岸南山路,長橋公園內。相傳,長橋之上,梁山伯與祝英臺,來回相送。所以,長橋不長,但情意長。長橋水岸邊,有亭翼然,名夕影亭。此乃“雷峰夕照”真正最佳觀影處。原本位居西湖景色榜首的“雷峰夕照”就是一個遠觀之意,想象之景。諸多人紛紛登塔尋夕照,屬于緣木求魚。雷峰塔和夕影亭,互相輝映。斷橋,落于白堤之上。相傳,白娘子和許仙,借傘定情處。所以,斷橋不斷,肝腸斷。白堤留下“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作為白居易的最愛存于世。漫步堤上,岸柳成行;長橋短橋,如虹臥波;堤下一湖碧水;白堤上有借舟小亭,可碧波蕩漾。
孤山,位于北段,湖中最大島嶼。聞名于唐宋,興盛于明清。因有皇帝在此建宮立寺的傳統,常年為皇家禁地,山上中山公園有南宋理宗和清帝康熙的御花園之景。因皇帝稱“孤”,顧名思義孤山。但孤山連著白堤,并不孤懸于湖上,所以孤山不孤。孤山不但為風景名勝地,還是文物薈萃處。乾隆年前,秉承盛世修書的傳統而抄錄的《四庫全書》,成書七部,分別置于南北。孤山文瀾閣保存其中一部至今。孤山與北山街隔湖相望。北山街,從斷橋口至曙光路,民國的老房子,有著近代百年靜好雅致的歲月沉淀。一路尋去,雕欄畫棟里沉淀著民國精英的千秋家國夢。
湖光賞完,品山色。從東向西,上五云山,見云棲竹徑。云棲塢,清風獨立于五云山。小徑蜿蜒,清溪婉約忽現;空山不見人,只有蟬更幽。翠竹夾道,扶疏多透日,蕭蕭漸引風。幸福的杭州人,把愛釀在西湖里,把情融入山影中,在隨處飄溢的香徑中傳達著低婉深綿的愛意。靜靜享受杭州這份閑適的安好。
詩詞杭州
見水見山后不妨來品一品杭州的詩詞。杭州西湖是古代眾多文人騷客留下作品之處,下面讓我們一起跟隨四季的腳步來品味杭州。
《錢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這是白居易筆下的杭州。詩人通過對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繪,抒發了早春游湖的喜悅和對西湖風景的喜愛,表達了對于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中國歷史上,在天堂杭州當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說是不乏名人,不過,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兩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蘇東坡了。他們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績,而且也流傳下來許多描寫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詩詞文章與傳聞軼事,所以又有人們稱他們為“風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錢塘湖春行》就是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篇,這首詩不但描繪了西湖旖旎駘蕩的春光,以及世間萬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機,而且將詩人本身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中的心態和盤托出。
《蘇堤春曉》
明 楊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霧散分林沙。
何處黃鶴破瞑煙,一聲啼過蘇堤曉。
蘇堤春曉是西湖十景之一。在楊周的詩篇中,寒冬一過,蘇堤便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桃花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
《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北宋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后雨》 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詩作品,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絢麗多姿形容得美不勝收。第二句把西湖比作西子的名句更是膾炙人口,但是極寫西湖之美還不是這個比喻的全部奧妙。歷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詩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來和西湖相比呢?這是因為,西子除了她靈秀美麗,她和西湖還有兩點獨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鄉離西湖不遠,同屬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頭上都有“西”字,叫起來自然天成。由于這種種原因,蘇軾這個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稱道,西湖也就被稱作西子湖了。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其二)
南宋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這首詩通過描寫六月西湖的美麗景色,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林子方的眷戀之情。詩句著力表現在一片無窮無盡的碧綠之中那紅得“別樣”、嬌艷迷人的荷花,將六月西湖那迥異于平時的綺麗景色,寫得十分傳神。
《望海潮》
北宋 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望海潮》詞調始見于《樂章集》,為柳永所創的新聲。這首詞寫的是杭州的富庶與美麗。藝術構思上匠心獨遠,上片寫杭州,下片寫西湖,以點帶面,明暗交叉,鋪敘曉暢,形容得體。其寫景之壯偉、聲調之激越,與東坡亦相去不遠。特別是,由數字組成的詞組,如“三吳都會”、“十萬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騎擁高牙”等詞中的運用,或為實寫,或為虛指,均帶有夸張的語氣,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詞風。
《潁州從事西湖亭宴餞》
唐 許渾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離歌酒一杯。
城帶夕陽聞鼓角,寺臨秋水見樓臺。
蘭堂客散蟬猶噪,桂楫人稀鳥自來。
獨想征車過鞏洛,此中霜菊繞潭開。
許渾的詩篇寫秋日西湖送別。秋空明凈,蘭桂飄香,稀鳥高飛,大家高歌痛飲,消弭離愁別苦。
《冬至后西湖泛舟》
唐 李郢
一陽生后陰飆竭,湖上層冰看折時。
云母扇搖當殿色,珊瑚樹碎滿盤枝。
斜汀藻動魚應覺,極浦波生雁未知。
山影淺中留瓦礫,日光寒外送漣漪。
崖崩葦岸縱橫散,篙蹙蘭舟片段隨。
曾向黃河望沖激,大鵬飛起雪風吹。
李郢的詩《冬至后西湖泛舟》描寫了冬日杭州西湖的景色:陰冷寒風就漸漸衰竭,湖面上的冰層時有折斷。雖然天寒地凍,西湖美麗依舊。
美,在凝視者的眼睛里。而西湖的美,無需凝視,只一眼,你就會喜歡的不得了。但仔細想想,真正忘不了的應該是美中蘊藏的一種精致。杭州,少了北方城市的塵沙和霧霾,少了北方人的戾氣和奔忙。無論你走在哪里,巧奪天工的修葺會讓你驚嘆和折服。個性的草叢、盛開的花圃、馥郁的桂樹、挺拔高峻的銀杏,紅紅黃黃的夾竹桃,再加上隨處可見的清淺的溪水,置身其中,讓你不自覺的挺直身形,拽平衣角,已達到和環境的默契和匹配。走在杭州的街道上,你會想要沿著每一片延伸的綠色,靜靜地閱讀這個城市,把自己深藏了一冬的曖昧和萌動悄悄的傾瀉在這一路的遇見。沒有喧囂和張揚,沒有浮躁和懈怠,有的只是大都市難于尋覓的寧靜和悠閑。
本期話題
一面剛柔并濟的湖,一座名滿天下的城。
杭州,倘使如今一葦以航,你可是我們靈魂皈依的地方?
下一站誰在等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