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撲朔迷離,爭議愈演愈烈!
2025年6月11日,全球透明質酸產業巨頭華熙生物在年度股東大會召開之際,直面《證券時報》等權威媒體的深度訪談。針對近期甚囂塵上的“重組膠原蛋白”檢測標準爭議及“商戰陰謀論”等股東關切問題,華熙生物在6月14日官方發布的《關于透明質酸和重組膠原蛋白的傳言與真相》一文中作出系統性回應。該文直指行業存在的“重組膠原蛋白”概念混淆亂象,并對資本市場上愈演愈烈的“全球領先”預期泡沫發出預警,這一舉動再次引發了行業的廣泛關注。
誰在制造“重組膠原蛋白”神話?
5月17日,華熙生物發布文章《概念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直接點名9家券商研報,質疑其熱捧重組膠原蛋白并非基于科學邏輯,認為這種行為嚴重誤導了市場。這一質疑引發了市場的連鎖反應,也促使許多人重新審視重組膠原蛋白這一概念。
華熙生物指出,資本市場對重組膠原蛋白的過度追捧,已經遠遠偏離了科學和產業發展的基本面。這種誤導性認知不僅會影響華熙生物等企業的經營環境,還會給那些以重組膠原蛋白為經營概念的企業帶來資源錯配和風險。
華熙生物坦言,自己也在重組膠原蛋白領域有所布局,其原料已經初步經過市場驗證,并持續供應給其他行業企業。然而,華熙生物清楚地認識到,重組膠原蛋白只是膠原蛋白研究和產業轉化中很小的一個分支。整個蛋白質組學研究,包括膠原蛋白研究和轉化的制高點,依然掌握在生命科學研究機構和醫藥企業手中,而不是醫美或化妝品公司。資本市場不能不顧這些基本事實,去引導對“全球領先”的錯誤預期。
需要說明的是,華熙生物“炮轟”券商后,已有平安證券、西部證券、華福證券等券商刪除了相關研報。華熙生物還稱接到了部分券商的道歉。
重組膠原蛋白的現實困境
盡管重組膠原蛋白在近幾年基于基因工程表達方面獲得了快速發展,但華熙生物也指出了其面臨的現實困境。
首先,以基于重組膠原蛋白的醫美三類械證書為例,國際上還沒有相關的準入批復。這說明我們在這一領域還在先行探索,需要更長的實踐觀察周期。
其次,從產業角度來看,重組膠原蛋白的市場成熟度遠不及透明質酸。2024年,中國的透明質酸出口量達到了161噸,其中醫藥級高端透明質酸出口了11.8噸,而同期重組膠原蛋白的出口量卻不到0.02噸。這種差距說明,“重組膠原蛋白”正在取代“透明質酸”的傳言在全球市場沒有原料消耗的數據支持。
華熙生物對此補充稱,“即便在資本概念切換中期待很高的國內市場,這種熱度也是缺乏真實數據支持的,我們非常了解市場上以重組膠原蛋白為概念的品牌采購了多少華熙生物的透明質酸和其他活性物,也非常清楚其交叉檢測的真實添加數據。”
這個數據太真實了,簡直殺人誅心,狠狠地打了市場上那些關于“重組膠原蛋白”虛假數據的臉!
商戰傳言與經營真相
市場上有傳言稱,華熙生物質疑重組膠原蛋白是基于“商戰”,因為其透明質酸業務承壓,重組膠原蛋白無法與對手競爭,導致業績大幅下滑
對此,華熙生物通過競爭情報分析指出,這種傳言是基于一套標準的母內容模板,已經通過網絡水軍散布了數年時間,并與不負責任的所謂“研報”形成了共振。
華熙生物解釋稱,實際上,華熙生物的透明質酸業務并沒有謠言描述的那樣承壓。在全球出口市場上,重組膠原蛋白的量只有透明質酸的千分之一點二,根本談不上取代。華熙生物的透明質酸業務在國內外市場都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尤其是醫藥級透明質酸,增長率超過20%。華熙生物在醫美市場也擁有行業企業中數量最多的三類醫療器械證(11張),而推動“過時論”的那家公司并沒有一張醫美三類證,還不具備與華熙生物競爭的入門條件。
華熙生物指出,公司業績下滑的核心因素在于消費品業務的階段性下滑,以及為夯實資產質量而進行的一次性資產減值所導致的虧損。如果沒有這些虧損,華熙生物依然是一家盈利能力強勁的公司。從行業競爭的宏觀視角來看,近一兩年業績表現良好的企業,并非單純依賴重組膠原蛋白賽道的崛起。例如,一些電商運營能力突出的企業,憑借其強大的運營基因,一直領跑護膚品業務的增長,而這一增長是基于復合配方的綜合優勢,而非單一成分的推動。事實上,重組膠原蛋白賽道中也有不少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因此不能簡單地將業績表現歸因于某一賽道的興衰。華熙生物強調,其經營數據和觀察結論與市場傳言存在顯著差異。
不過,清揚君對此有不同看法。華熙生物的總結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另一方面,華熙生物創立護膚品牌相對較晚,品牌沉淀確實不足。盡管其借助玻尿酸概念以及大量的推廣費用在短期內實現了快速增長,但這不僅大大透支了品牌力,還引發了“玻尿酸”概念的濫用(例如相關食品被上海消保委點名批評),最終反噬了自身品牌。
檢測與標準的重要性
華熙生物表示期待行業企業和社會各界在檢測后參與到交叉驗證的過程。檢測有兩個目的:一是是否達到功效和安全的標準,是否達到了自己承諾的添加標準;二是圍繞檢測和檢測標準的討論需要各方一起參與。這樣的檢測以及定論,最終需要由監管部門來作出。
華熙生物認為,檢測和檢測標準的討論需要專業人士、檢測機構、媒體等方面共同參與。這樣的舉措不是為了打擊競爭對手,因為這里并不存在傳言所說的“讓你不好,我就能好的邏輯”。我們的舉措不是為了短暫的市場爭奪,而是為了長遠的生態環境。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生態環境,最終誰也不是贏家。
值得關注的是,在重組膠原蛋白添加問題的討論中,巨子生物指責本次風波是“破壞國貨品牌信任”,而華熙生物則批評對手濫用學術概念和“水軍”壓制質疑。
華熙生物指出,國貨品牌的公信力不能依靠偷換學術概念和鉆營標準漏洞來維系,這種短視行為將破壞行業生態,造成嚴重的資源錯配。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是:部分企業正利用消費者對“膠原蛋白”概念的追捧,將根本不具備膠原蛋白結構的多肽甚至二肽包裝成“重組膠原蛋白”進行營銷——這樣的行業亂象,真的值得維護嗎?
更令人憂慮的是,當前網絡平臺關于重組膠原蛋白的討論已陷入“信息失真”的困境:真實消費者評價近乎絕跡,學術質疑屢遭壓制,合理預警動輒被惡意投訴下架。華熙生物犀利發問: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市場環境?又該建立怎樣的監管機制?這種充斥著虛假繁榮的行業生態,難道就是中國化妝品產業追求的發展方向嗎?
清揚君點評:
盡管清揚君對華熙生物不乏批評之聲,但必須承認:在當下化妝品行業,能夠像華熙生物這樣堅守科學底線、在資本喧囂中保持定力的企業實屬鳳毛麟角。其不畏輿論壓力、敢于直面行業亂象的擔當精神,與行業意見領袖大嘴博士(郝宇)的求真態度交相輝映,堪稱中國化妝品產業難得的“理性雙璧”。無論結果如何,這種“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行業操守,理應獲得整個業界的最高禮贊。
事實上,本次事件的爭議范圍早已超出行業認知范疇。
6月15日,大嘴博士通過視頻發布嚴正聲明,要求巨子生物立即停止假冒“WXB”名義惡意舉報其賬號的行為,此舉進一步擴大了“重組膠原蛋白”事件的爭議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在6月4日巨子生物發布檢測報告后,大嘴博士就質疑其向檢測機構施壓,制造寒蟬效應,導致國際檢測公司SGS退回了其檢測請求,并指出檢測報告存在四大疑點(詳見《巨子生物自證清白的檢測報告,大嘴博士卻說“疑點重重”?》一文)。
6月11日,大嘴博士(郝宇)再度發聲,公布權威機構復測結果顯示:可復美重組膠原蛋白含量僅為0.02%。這一數據與巨子生物宣稱的“非微量添加”(≥0.1%)標準相差5倍,與其“自證清白”的檢測報告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對于這些質疑,巨子生物都沒有進行回應。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5月28日,《21世紀經濟報道》就披露,西安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高新區分局相關負責人已表態關注此事。陜西省監管部門當時也明確回應:“已注意到相關情況,目前業務部門正在核查中。”然而截至發稿前,監管部門仍未公布任何調查結果。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風險由投資者自行承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