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萍的名字或許不為人熟知,但她的父親王洪文卻是中國現代史上繞不開的人物。1976年10月,當王洪文被帶走審查時,年僅十幾歲的王亞萍放學回家,撞見母親摟著兩個弟弟痛哭的場景。
那一刻,她還不完全明白“父親被捕”四個字將如何改變她的一生。
家里的頂梁柱突然消失,整個家庭的重擔壓在了母親崔根娣肩上。這位普通的上海紡織女工文化程度不高,卻異常堅韌。
她白天在車間工作,晚上回家照顧三個孩子,硬是靠微薄工資撐起了一個家。王亞萍看著母親的白發越來越多,心里難受,高中畢業后主動提出不再升學,要去工廠工作幫補家用。
在工廠的日子并不容易。“王洪文女兒”的身份像一道無形的墻,工友們投來的目光總帶著異樣。有人當面議論她父親的事,王亞萍聽見了只能默默走開。
她比同齡人更早學會了沉默,把委屈咽進肚子里,埋頭干活。時間久了,大家發現這姑娘做事認真,工作從不偷懶,態度慢慢緩和下來。一位老師傅看她踏實肯學,主動教她技術,王亞萍靠自己的表現贏得了尊重。
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全國,工廠里陸續有人辭職“下海”。王亞萍心里也起了波瀾。她不想一輩子在流水線上度過,但家里經濟緊張,創業需要啟動資金,母親體弱需要照顧,兩個弟弟還在上學,這些現實問題擺在眼前。
母親察覺女兒的心思,翻出攢了多年的存折塞給王亞萍:“萍萍,你大膽去做吧?!边@筆錢是崔根娣省吃儉用存下的養老錢,王亞萍握著存折,眼淚在眼眶里打轉。
創業初期并不順利。王亞萍沒有經商經驗,走了不少彎路。她意識到不能光憑熱情做事,開始沉下心做市場調研。
跑遍上海的大小市場后,她發現一個現象:市面上白酒不少,價格不低,但真正的高端白酒卻不多見。請客吃飯時擺上一瓶好酒,既顯檔次又有面子。王亞萍覺得這是個機會。
她沒選擇代理現有品牌,而是決心打造自己的白酒。從選料開始,王亞萍就親力親為。釀酒師傅告訴她“好料在深山”,她便一個人往偏遠地方跑,翻山越嶺找優質原料。
釀制過程更是不敢馬虎,虛心向老師傅請教技術,守在車間盯著每道工序。幾次釀出來的酒她都不滿意,堅持重來。經過反復試驗,第一批品質過硬的“老爺子”白酒終于面世。
“老爺子”白酒上市后,靠著醇厚的口感和穩定的品質逐漸打開市場。訂單從上海擴展到北京,又從大城市走向全國。那些政商界的高端客戶成了忠實消費者,“老爺子”成了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王亞萍的生意越做越大,從一個小作坊發展成頗具規模的企業。她在上海買了房,把母親接來同住,請專人照顧;兩個弟弟的學業和工作也有了著落。更難得的是,她在商界聚會中遇到志同道合的伴侶,重新擁有了溫暖的家庭。
上世紀90年代末,移民潮席卷全國。不少人覺得“外國的月亮更圓”,想方設法要拿到綠卡。王亞萍身邊也有朋友勸她:“你在美國發展空間更大,孩子教育條件更好,何樂不為?”甚至有美國機構直接聯系她,承諾只要申請就給綠卡,提供優越的商業條件支持她把品牌做到海外。
面對這些誘惑,王亞萍的回應很干脆:“我是中國人?!彼龑γ绹矫娴难堈哒f:“我的一切都是祖國給予的。中國現在或許不如美國發達,但這是我的家鄉。我會一直留在這里,為祖國發展盡一份力。”
如今王亞萍依然十分低調,偶爾在音樂會上露面時,她衣著樸素,神情平和。人們注意到她眼神里透著從容,那是歷經風雨后的淡定。
從背負“罪人之女”名聲的工廠女工,到白酒行業的成功企業家,王亞萍走過一條不尋常的路。當許多人想盡辦法移民海外時,她一次次拒絕送上門的綠卡,選擇留在這片生養她的土地上。
有人問她為什么,她的回答始終樸素而堅定:因為我是中國人。這九個字背后,是一個女人對家國最本真的認同與眷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