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春兒,某高校副教授栽在了一串Matlab代碼上——就因為經濟模型的代碼和別人撞了四成,職稱評審直接泡湯。這事兒在學術圈炸開了鍋,敢情現在查學術不端,連程序員的活計都得搶了?
一、這事兒得從根兒上說起
以往查論文抄襲就跟查重小說似的,凈盯著文字有沒有抄。哪知道搞經濟模型的那幫教授,早就玩起了代碼抄襲的貓膩。有個國際報告說得直白:現在經濟模型論文里的代碼抄襲,比五年前翻了兩倍還不止!
最絕的是,有人直接把國外大牛的模型代碼扒過來,改改變量名、換換注釋,就跟給程序「整容」似的。普通查重軟件哪認得出這些花活兒?就跟拿著菜刀做微創手術似的——根本不在一個頻道。
二、新規到底嚴在哪?
今年人社部的新規,直接把代碼抄襲這事兒拎上了臺面:
查代碼像查DNA:不單看程序長啥樣,連背后的設計思路都要扒干凈
15%就亮紅燈:整個模型代碼里有超過15%的相似,立馬啟動學術審查
挖墳式溯源:系統里存著660萬個開源項目,AI生成的「偽原創」都能揪出來
說得明白點兒,現在抄代碼跟抄作業不是一個概念了。您就是把別人家的算法「回鍋」三次,加辣椒換盤子端上來,照樣能給你驗出原食材。
三、搞經濟模型的教授們慌了
新政剛落地,那些天天搗鼓DSGE模型的大佬們首當其沖。有個項目抽查,愣是查出近兩成人悄悄用了第三方代碼沒吱聲。現在申請國家項目更絕,連程序怎么命名的、算法怎么優化的,都得寫成「成長日記」交上去。
最尷尬的是國際對接——咱國內15%的警戒線,比國際期刊25%的標準嚴得多。搞得不少學者論文發到國外沒事,轉頭評職稱倒翻車了。
四、活命指南來了
真要保住飯碗,這幾招得記牢:
1. 封裝大法好:把核心算法包成「粽子」,隨用隨調別復制
2. 備注要直白:參考了哪位大神的哪段思路,開頭就給我寫明白
3. 查重帶插件:Matlab自帶的查抄襲神器,改完代碼先自查
4. 創新三把斧:數據處理改流程、收斂條件換參數、結果展示變花樣
江蘇有個團隊就挺機靈,愣是把老掉牙的OLS估計改成了貝葉斯抽樣,代碼重復率壓到9.2%。人現在都成發改委的御用團隊了,這就是會來事兒的典范。
五、時代的巴掌拍醒了誰
現在打開經濟學院教授的電腦,清一色裝著代碼查重插件。學術不端這根弦,算是從論文繃到代碼里了。說白了,搞學術的哪天要是連代碼都不會寫了,跟剽竊有啥區別?
這波操作看似折騰人,實則給學術圈提了個醒:在數字經濟時代,連代碼都能當論文抄,知識創新的底線在哪?說到底,做學問的要是沒點「手藝人」的自覺,遲早得被技術反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