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百萬年薪背后,總有紅利加持。
雖然百萬年薪如今已成為無數公眾號在標題中拿來調侃的標簽,但須承認并不容易做到。每個百萬年薪故事的背后,都有大量的紅利在助推。地區、行業、導師、職業、個人天賦……我們認為這些維度決定了一個人職業發展的勝算。
年薪多少不代表衡量成功與幸福的唯一標準,我們既不想教大家“厚黑學”,也不想寫“幸存者偏差”的故事。這個系列,將會帶你挖掘每位年薪百萬的受訪者在關鍵之時所做出的選擇,以及他們對未來的創想,愿我們能從中看見,紅利潮水的方向。
“我一天能工作15個小時,但是我并不提倡大家這樣,因為我是一直習慣了這樣。”
當談到女性創業時,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先將她們過往的光輝成就拋之腦后,而對她們關于“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更感興趣。
許丹青也不例外。她開始頻繁受訪之后,沒少被問到這個問題。從2022年12月生子,2023年1月受ChatGPT影響,返崗出差。許丹青的產假,只休了一個月。再到2024年3月注冊公司,6月放棄年薪百萬的工作,離職創業,這時候許丹青的寶寶才一歲多。
“一方面,我想成為她的榜樣,希望她能有一個獨立的人格;另一方面,作為媽媽,我不想讓這么小小的她,以后背負上‘媽媽當年因為你都沒有去創業’的責任。”
關于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許丹青的回答是:要先找到自己。
在母親身份之外,許丹青的履歷光鮮:清華本碩畢業,在校期間獲得西貝爾獎學金[1],是好分期、蘿卜投研創始人,小米金融事業部總經理、通聯數據中心總經理。讀研期間曾是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的輔導員,學校的項目指導老師是智譜AI創始人唐杰教授,學長學姐有百川智能創始人王小川、面壁智能創始人、人人貸創始人等等……許丹青身邊不乏跨界的機會。
不過,在一片機會的大海中,找到自己的專屬域界反而是難題。找到后能堅定不移直至創業者更是少數。
許丹青是個行動派。在清華讀本科時,實驗室里師兄們激烈的討論,激發了許丹青對個人投資的興趣,她當天即在學校門口的券商開了戶——這成為了她人生職業的開端。她享受工作中的狀態,和成果帶來的反饋。
創業期間,許丹青的作息是:早上7點起床,8點到公司;工作到晚上10點左右回到家,陪孩子睡覺,這是她固定的和寶寶的親子時光;寶寶入睡后,12點,她會翻開書本,或是讀讀前沿論文,度過靜謐的時光,通常凌晨一點入睡。如此往復。
步入職場十余年,超過一半時間都在做高管的許丹青,沉浸在“大廠光環”中。而2023年2月拒絕來自AI六小龍的高管邀請后,許丹青開始思考,未來十年,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
想清這個問題,許丹青用了一年,而執行,只需要一天:2024年3月,在想清自己要做什么的當天,許丹青就去注冊了一個公司——就像15年前,那個21歲,想要入行投資的自己一樣。
許丹青創業想做的,是一件她自己能看懂的,實現普惠的事情。
[1] 西貝爾獎學金(Siebel Scholars)是由西貝爾基金會(Siebel Foundation)于2000年設立的一項國際獎學金計劃,金額3.5萬美金(折合人民幣20萬元),清華大學每年僅有5個名額。
美劇啟蒙,選擇從人工智能和金融之間找交集 ╱ 01
初入職場,選擇沿著公司特長做創新 ╱ 02
從核心技術到具體業務,選擇看到更全局的視角╱ 03
選擇回歸投資“老本行”,完成商業閉環╱ 04
放棄百萬年薪,選擇創業實現自己的夢想╱ 05
尾聲╱ 06
美劇啟蒙,選擇從人工智能和金融之間找交集
年齡:18~25|年收入:數十萬
2006年,許丹青以市理科狀元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是當時系里為數不多的女同學。
大學時期支教的經歷,在許丹青心里埋下了“做一件普惠的事情”的種子。
起初,支教只是學校的一項硬規定。但村鎮中那些真誠的孩子們,讓許丹青愛上了支教。她之于那些被支教的孩子們來說,是一盞來自成功的“燈”,幫助迷茫的“準高三生”們找到前行的方向;而支教之于許丹青,是使她收獲了自我的價值感。支教結束后,許丹青還會和學生們互加QQ好友,與他們保持交流。她說,“每次在幫助這些孩子們的時候,都會想起高中時候,也曾迷茫過的自己。”
2009年,是許丹青的關鍵年:大三進實驗室研究方向選擇了深度學習,受實驗室師兄們的影響喜歡上做個人投資者,為了感興趣的投資,她在大學期間實習、做私募,研究生方向選擇做金融預測......一切的開始,似乎成為了許丹青職業生涯中的注定。
許丹青對人工智能感興趣,是因為大三時在追美劇《疑犯追蹤》。多年后,許丹青再次提起劇中展現的預測AI技術,回憶依然清晰。許丹青主動申請,加入清華人工智能實驗室,這也讓她成了國內較早一批從事深度學習研究的人。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的這段經歷,許丹青不光收獲了專業上的知識、同行的伙伴,更為她今后職業選擇上的每一步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許丹青開始自己做投資,也是受人工智能實驗室師兄們的影響。“當時實驗室的師兄們每天也都在探討這個事情”。受身邊人影響,許丹青對個人投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記得,她想做投資的當天,自己直接在學校門口的廣發證券開了戶。
第一次的投資成功,給許丹青帶來了更多的信心。許丹青第一支買的股票是小天鵝。起初這只股票受整體市場情況和行業低迷的影響,股票表現一般,但下半年股價開始上漲。
為了做好投資,許丹青的研究生方向也選擇了金融預測方向。但投資不光需要學術上的積累,實踐獲得的經驗也同樣重要。
在那個還并不流行實習的年代,許丹青就已經跑了幾家證券公司實習。在實習公司,許丹青也憑借自己優秀的表現,和對數據的掌控能力,獲得了實習領導的青睞,帶她進了一個私募的項目。項目中大多是金融行業較有資歷的前輩,許丹青是唯一一個經驗還不算多的小輩。
彼時,22歲的許丹青身兼數職:作為研究生本職的科研,作為大學生輔導員的指導,和作為私募創業合伙人的項目,三項工作。
為了均衡三方面的工作,許丹青就練就了時間規劃的本領。她先完整規劃好處理事情的大塊時間:9-3點處理創業的事情,3點之后寫論文,晚上要和學生談話。并充分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
大腦幾乎每天都在飛速運轉,而許丹青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節奏。
紅利點評:
2006年處于互聯網崛起的前夜,許丹青選擇了計算機專業,占據高校資源與行業人才缺口雙重優勢。但許丹青沒有選擇常規程序員的路線,受美劇的啟發(是的,學霸也追劇),選擇了當時比較冷門,但自己感興趣的人工智能專業,成為國內早期AI探索者。少年時,許丹青在做選擇時的果斷和毅然,是她異于常人的能力。
初入職場,選擇沿著公司特長做創新
年齡:25~27|年薪:數十萬
2013年,搜狗就看到了深度學習的機會,其內部想做一個AI相關的新項目。這個想法吸引了許丹青,她畢業后選擇加入搜狗。
同年,搜狗智慧輸入法推出的“心有靈犀”功能,可以在用戶輸入文字時“機智地”給予在線內容的推薦,實現由輸入到瀏覽的無縫銜接。
許丹青在搜狗負責的,是“靈犀助手”算法研發工作。彼時行業內還沒有像Transformer架構這樣的“標準答案”。她充分發揮該公司的特長,從搜狗獨有的輸入法數據出發,找到基于輸入法場景下,用戶的意圖和可能產生商業化價值的點。通過算法和代碼,將這些想法實現出來,再基于數據進行訓練。
兩年時間,靈犀助手從零做到千萬,甚至億元級別的商業化收入。但放眼市場,2015年今日頭條以其個性化推薦算法,創下了“3年用戶數破3億”用戶增長的神話,成為中國第二大內容創作平臺。其影響力已逐漸超越了傳統的四大門戶網站,其中包括搜狗母公司搜狐。
缺乏天時地利,也許是產品形式的不對,雖然靈犀助手有很大成功,但搜狗還是錯失了推薦算法的機會。
彼時,許丹青思考:技術雖重要,但做技術的人始終在后臺,視角被困于工程的進度,看不到全局。她想站到“臺前”,看到更多,接觸更真實的商業。
同年,人工智能的應用有很大進展。2015年,國外以AlphaGo為代表的強化學習取得重大突破,谷歌提出Transformer模型;國內,曠視擅長的視覺識別技術解決了包括安防監控、金融支付等領域的關鍵問題。這些進展使AI行業熱了起來。
但許丹青并沒有選擇順勢繼續深耕技術。她從搜狗離開,想去接觸具體的業務。
紅利點評:
2013年,正值國內互聯網企業探索AI落地的早期階段,許丹青抓住搜狗輸入法的海量用戶數據優勢,開發靈犀助,實現增長。2015年在眾多技術現象中,許丹青又抓住共性,發現人工智能要在具體的場景中才能發揮最大價值的觀點。而她不斷突破自我,不甘局限于技術端的視角,主動跳出舒適圈,追求能力向 “技術+商業” 復合角色躍遷。
從核心技術到具體業務,選擇看到更全局的視角
年齡:27~32|年薪:超百萬
互聯網金融,最核心的部分是風控系統,風控系統最核心的則是數據能力——許丹青最擅長的就是捕捉數據,這也是她選擇來人人貸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搜狗離開后,許丹青加入了初創公司“人人貸”。她既看好行業機會,也想提升自己的能力上限,希望能跑一次業務全盤。
P2P網貸行業在2013年開始迎來爆發期,平臺機構數量突破2000家。據公開數據,2013年,人人貸全年交易額達15.69億元,同比增長342%;2014年全年成交37.28億元,同比增長138%。
但野蠻生長帶來的另一面是,各種機構蜂擁進入網貸行業,由于多數平臺缺乏較好的風險控制手段,業務開展簡單粗暴,行業資產質量狀況堪憂。
許丹青進入人人貸要面臨的第一項挑戰就是搭建風控系統。風控系統就像是互聯網金融公司的防盜門和監控系統,它能分辨出哪些人借錢是可靠的,哪些人可能借了錢就跑路。
當時,人人貸業務正處于加速擴張階段,對健全風控系統的需求與日俱增。“對于公司來說,早一天安上防盜門就能少損失點錢”。這個信念支撐著許丹青,那時她經常加班到深夜。
比起薪資收入,許丹青更追求勞動帶來的自我價值感收益。一年后,風控的成果能帶給公司的幫助不再那么大,反饋給許丹青的價值感也就不再那么明顯。
許丹青選擇了一件有挑戰的事情:轉崗帶好分期業務。
好分期是人人貸新當時的新業務,比起技術能力,許丹青在業務能力方面算半個新人。開始團隊只有兩三個人。
但從工作干勁上來說,許丹青一個人就能像一支隊伍。前期兩個月的時間,許丹青根據之前做風控系統積累的用戶經驗,進行充分的競品調研與商業測算,快速帶領團隊找到MVP,讓業務進入了正向的數據飛輪。
據速途研究院數據,2017年,國內在線消費金融市場規模達到了9634.9億元。許丹青和團隊幾個月就將好分期做到了200億余額的規模[2]。
業務迅速發展,團隊擴充至百人規模。對于信貸工作來說,針對不同的客群,主要的業務收入需要能覆蓋掉投放成本、風險成本和資金成本三大部分。統籌協調這些,需要決策者對數據有很高的敏感度。
好分期通過精細化數據分析運營,提升了用戶轉化效率,降低了營銷獲客成本。好分期也通過許丹青積累的技術實力和風控能力,支持業務穩定發展。到2019年10月底,好分期累積注冊用戶超過1300萬。
這意味著短短兩年內,在互聯網行業流量增長瓶頸的情況下,好分期依舊迅速積累了大量用戶。
但2018年開始,P2P行業大面積爆雷。大量P2P平臺陸續曝光涉嫌自融與龐氏騙局等問題,打擊投資者信心,導致大量資金紛紛遠離P2P,加劇了P2P平臺的資金鏈風險;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對P2P行業加強整頓,要求平臺落實“三降”措施,即降低業務規模、借款人數、出借人數。平臺資金“出大于進”,流動性壓力積聚,大量平臺宣告清算或卷款跑路。
這波爆雷也給許丹青帶來了強烈沖擊,把她帶入了人生最低谷。她覺得無論怎么努力,增長帶來的反饋都甚微。
2019年,許丹青加入了小米金融,她想在更大的平臺上,將自己積累下來的借貸行業的經驗做一次驗證。
加入小米,許丹青看中了小米具體的業務場景,但當時小米還沒有消費金融的牌照。對于公司來說,消費金融牌照不僅如同一張“通行證”,同時也是消費公司拓展業務的“敲門磚”——有牌照的公司更容易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任與合作,拿到資金去擴大業務規模。
許丹青作為小米消費金融牌照獲得的有力推動者,她只身趕往重慶,出差半年,以自身的強落地執行能力,以及業務整改的速度,優先于同期一起申請消費金融牌照的螞蟻,配合小米高層拿下消費金融牌照。
但當時,小米并沒有把業務的重點放在金融方面。即便在拿到消費金融牌照后,小米高層并不打算追求擴張,而是要求許丹青保證小米金融的盈利即可。
業務趨于平穩后,許丹青轉身離開小米,奔赴下一個戰場。
[2] 在信貸工作中,“余額”通常指的是借款人尚未償還的貸款金額。
紅利點評:
加入人人貸后,許丹青能從企業視角出發,以技術背景搭建風控系統,實現風控系統從0-1的突破;轉攻業務時,許丹青又踩中消費金融市場爆發期,以MVP測試快速驗證模式,將業務做大做強。從創業公司的敏捷試錯到頭部企業的資源整合,從單一風控模塊到業務全鏈條操盤,許丹青每一步都在將自己的能力轉化為商業壁壘,完成能力升維。
選擇回歸投資“老本行”,完成商業閉環
年齡:32~36|年薪:數百萬
2020年,許丹青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回了自己擅長的三件事:AI、投資、數據。
許丹青在投資領域有些天賦:和實習領導一起創業做的私募項目,最后分到了大幾十萬;畢業之后,盡管沒再關注投資,身邊也不少有人來找她詢問投資建議。
信貸前路漫漫,許丹青選擇回到了自己投資的“老本行”。
通聯數據的Slogan“AI賦能投資”正吸引了她。2020年,許丹青加入了通聯數據,任通聯數據中心總經理。
在通聯的幾年時間里,許丹青得到了和有資歷前輩們一起,系統整理了自己的投資邏輯的機會,并將這套方法論融入到蘿卜投研的產品中。
蘿卜投研是通聯數據旗下的一款基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智能投研平臺,主要面向包括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在內的廣泛用戶群體。“蘿卜投研”,之所以叫蘿卜,是因為和“robot”諧音,意為機器人投研。
通聯數據有大量的研報數據,和較為進的AI能力,許丹青要做的是把這些優勢做一個產品化的集成。她通過研究競品結合用戶反饋,在蘿卜投研上推出了“脫水研報”的功能:通過高度概括與精煉,將冗長復雜的研報“萃取”為簡潔易懂的“干貨”內容,幫助用戶在短時間內掌握關鍵信息與核心觀點。
2020年A股牛市期間,市場交投活躍,投資者參與熱情高漲。9月25日,滬深兩市成交總額突破萬億元。
市場活躍度的提升,促使很多投資者對專業投研工具需求的增加。蘿卜投研憑借其快速的數據更新,以及智能預測和風險管理等功能,吸引了大量用戶注冊和使用。
雖然蘿卜投研也做到了近億元級別的營收,但受限于當時AI 1.0技術上的限制,蘿卜投研暫時沒能很好地幫助許丹青達成愿景。
2022年12月1日,伴隨許丹青的寶寶“呱呱墜地”的,還有ChatGPT。仿佛那些曾沉睡在算法和代碼中的“生命”,忽然蘇醒,“咿呀學語”。
智能的涌現,帶給包括許丹青在內的人工智能行業從業者,前所未有的驚喜。2022年12月,通聯數據上下組織了很多場GPT相關的研究探討。作為蘿卜投研的負責人,許丹青的產假,只休了一個月。剛出月子,她就被派出差上海,研討大模型和產品、業務結合的可能。
通聯數據內部也為此成立了“創新事業部”,真正把GPT跟通聯未來的一些業務做結合。
隨著AI再度升溫,市場也開啟了新一輪的人才爭奪:出差回來,許丹青收到了來自某AI六小龍的邀請。那時六小龍初建團隊,急需專業的管理者帶隊。許丹青和對方創始人交談甚久。雖然最終拒絕了邀請,但這次交流,在她的心中埋下了一顆小小的,關于AGI的種子。
這之后的一年,蘿卜投研不斷迭代。但大船難掉頭。在迭代的過程中,許丹青越來越清楚下一代ai原生應用該有的樣子。
2024年3月,看到了技術的可行性,許丹青決定創業。
紅利點評:
深耕信貸業務五年后,許丹青于2020年切入“AI+投資”賽道,加入通聯數據,將技術(AI)、數據與投資經驗結合,完成個人投研方法論的體系化梳理,并落地 “蘿卜投研” 產品。2020年正值A股牛市,市場對投研產品需求暴漲,蘿卜投研順應紅利,踩中智能投研工具的市場空白期。2022年ChatGPT爆發時,許丹青敏銳捕捉新技術紅利期,積極布局AI+投研的融合路徑,探索思考技術與業務融合的可能。
放棄百萬年薪,選擇創業實現自己的夢想
年齡:36~?|創業中
許丹青身邊不乏天才和創業者。
頂尖天才們往往優先追逐自我價值的實現、對社會的貢獻,“身外之物”反而是其次。比起大多數人,王小川作為搜狗CEO已足夠成功,十年后,他說AGI是其未來十年唯一想投入的事情。
“那么未來十年,我情愿傾注精力的事情又會是什么?”為了想清楚這件事,許丹青用了近一年的時間。
回想自己職場走過的這些年,無論是2007年自己去參加支教,2015年加入互聯網金融,還是2020年回到投資行業——她一直想做的,其實一直是一件“既自己能看得懂,又普惠的事情”。
許丹青定了定決心:她想做一個投資界的小紅書,并將產品命名為“財搭子”。
想清楚創業方向的當天,她就去注冊了公司——相比21歲時剛要入行做投資的自己,她的行動力依舊。
2024年6月團隊集結完畢,她的創業項目“財搭子”正式開始啟動。
創業之路,不僅有在行業非共識中探索的艱辛,技術產品上的打磨,也有人心的拉齊。
許丹青創業的辦公室在中關村創業大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那個滿地金子的年代,中關村創業大街一片繁榮:一些沒有畢業的大學生,憑借一個想法也能來嘗試創業。瘋狂之后,行業回歸理性,中關村創業大街也隨之冷清了下來。但這兩年AI的熱潮,又帶火了中關村創業大街,和許丹青同樓層的都是AI相關的創業項目。
創業公司的辦公室,條件苛刻,小小的格子間,只能容下兩排桌子。但許丹青依舊能堅持早上八點到公司的熱枕:6點起,8點到公司,晚上10點回家,12點把寶寶哄睡后翻翻論文,凌晨一點才入睡。
從開始到現在,財搭子更新了很多版本。最頻繁的時間里,甚至周更。
今年3月,是許丹青創業以來最焦慮的一段時間。DeepSeek發布開源模型,市場上有了更好用的開源模型,其實對大多創業公司來說是一件好事。但“財搭子”當時的版本,正困于下一代產品定義的探索中。
為解決這一問題,許丹青及團隊做了兩件事:
第一,正視產品每個版本的不完美。產品的每次迭代都是很重要的,暗含著創業者對產品功能的側重。許丹青很重視用戶的聲音:每次迭代后,團隊都會收集大量來自用戶的反饋。收到反饋后,許丹青褪去問題,思考目標用戶本質需要的是什么。
第二,收集足夠的用戶反饋后做內部復盤。比如一個功能原本希望能解決什么問題?結果又引入了什么新的問題?引入這個功能會不會導致產品方向偏離?到底距離對產品原本的定義更近還是更遠了?
在討論的過程中,團隊表面上是激烈爭論,但爭論的過程也是對齊過初心和共識的過程。許丹青坦言:“產品的收斂過程還是很痛苦的。”看著產品越來越好,團隊也找到節奏后,許丹青的焦慮便也隨之消散了。
在經歷這一年的捶打后,“財搭子”變得越來越完善,團隊的共識度也越來越高。“現在我們團隊人與人之間溝通,并不需要多言,有時候甚至還沒開口,對方就說‘我懂’。”
許丹青稱自己的同事為“伙伴”,她說:“我們是能一拍即合出來創業的人,公司里的每一個人對我來說都很重要,甚至珍貴。”
紅利點評:
在生成式AI技術爆發初期,許丹青堅定不移將大語言模型引入垂直的金融場景。同時,她緊扣Z世代“輕量化、社交化”的投資需求,以“小紅書式交互+AI驅動”重構產品邏輯,充分打磨產品。她能看到技術浪潮與場景痛點的交點,尋求突破,并將前沿技術轉化為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
尾聲
回憶過去創業的這一年,感動許丹青的,也有來自用戶的支持和鼓勵。有用戶自發給許丹青發了一封完整的郵件,信件中不光梳理了產品的邏輯和體驗,還有幫她們做的競品調研。這封郵件被許丹青視若珍寶,逐字回復。
現在,“財搭子”已經完成了初步的產品優化,轉而進入下一個階段。筆者見到許丹青時,也能感受到她內心的輕快。談論起人生過往的成就與高光,許丹青淡淡拂袖,眼里更多是前方:“我人生的頂點正在路上。”
撰文|陳佳惠
編輯|陳桐
排版|段春燕
封面圖|許丹青于《職場Bonus》春季人才沙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