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 + 職場焦慮 ,年輕人 “恐婚恐育” 怎么破?專家這次不走尋常路!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站在個人角度來看,可以選擇不婚不育,獨善其身,但站在宏觀角度,不能視若無睹。畢竟人口結構失衡的代價,最后終究還是要由全體人民承擔。
2016年,二胎政策放開,2017年出生人口一度反彈至1758萬,短暫的春光之后,數字迅速滑落。2021年三胎政策出臺,依舊無力扭轉下行曲線。
一邊是政策頻頻加碼,另一邊是年輕人“生不起,更不想生”。十幾年前,搶著偷著生的二胎三胎,如今成了燙手山芋。
專家們也急了,各種“奇招”輪番上陣。
有人提議“每生一個孩子獎勵一套一居室”,結果討論尚未落地,輿論嘩然。成本高是一回事,更深的問題是,這種獎勵機制會不會強化底層女性的生育工具化?
有人則,鼓吹征收“單身稅”,或將生育與學歷、就業掛鉤。此類做法直接挑戰公民自由,既不現實,更引發社會反感。
韓國的“延長小學生晚自習時間”。試圖通過減少父母育兒時間刺激生育,結果加重家長焦慮,導致適得其反。
其實,怪誕建議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現實的無力感。
為何年輕人越來越不愿意生育?一言以蔽之——“心理成本過高”。
有人提議“走出去娶洋媳婦”,但跨文化婚姻并非人人承受得起,語言、習俗、觀念差異足以將美好想象擊得粉碎。
延長女性產假到兩年,聽起來利好女性,實則可能加劇職場歧視,令企業望而卻步,反倒不利女性就業和生育意愿。
歸根結底,如今的婚育選擇,是一場復雜的理性博弈。經濟負擔、教育成本、職場壓力、性別平等意識、家庭關系,全是橫亙在人們心頭的沉重砝碼。
適齡人群對婚育的心理賬本,算得清清楚楚:
風險成本,害怕婚姻失敗、家庭矛盾、孩子不孝;
轉換成本,婚變、再婚、孩子教育投入打水漂;
情境成本,突如其來的失業、收入下降、房價波動、教育費用高漲。
算來算去,收益太模糊,代價太確定,于是越來越多人選擇“零胎”或“只生一個”。
心理學上,這種回避責任、逃避風險的趨勢,叫退行。成年人在現實壓力下,常常退回兒童心態,渴望簡單快樂,拒絕承擔復雜的成年責任。
“我自己還是個孩子,怎么能養另一個孩子?”這是不少年輕人的真實心聲。
正因如此,專家越喊,年輕人越逃;政策越急,生育意愿越低。
指責年輕人自私、短視毫無意義,因為這是社會現實的產物。
社會的列車正在駛向一個轉折點。用獎勵和懲罰撬動生育率,遠不如徹底改變年輕人對于未來的信心。
何為真正的刺激生育?安全可預期的教育環境,公平的職場,尊重女性的社會氛圍,完善的托育支持,穩定的住房政策——這些,才是催生的真正密碼。
“你給我一個穩定的社會預期,我自然愿意去承擔生育的責任。”這是理性現實主義者最樸素的要求。
專家們不妨少些奇談怪論,多些真知灼見。與其焦慮人口數字,不如直面年輕人的真實處境。
生育,從來不是一句口號,更不是一紙政策就能解決的問題。
唯有建立一個愿意生、敢于生、能夠生的社會環境,未來的出生曲線才有希望回暖。
這是時代的挑戰,也是我們共同的課題。
來源| 惡魔先生king 神明未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歡迎留言、轉發、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