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飲品之一,但關于茶的品類你了解多少?它們又各自有著怎樣的特點?浙江杭州的西湖龍井茶、廣東潮州的鳳凰單叢茶、安徽的祁門紅茶、湖南的君山銀針茶……一片片茶葉,跨越千百年的時光,帶著山川靈秀與人文智慧,合奏了一曲茶的交響樂。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中國茶特別節目將于6月15日20:00檔在總臺綜合頻道(CCTV-1)播出,央視頻全網獨家首播。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民俗是中國各地的共同文化遺產?。2022年11月29日,這一技藝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涉及15個省(區、市)的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本期節目將跟隨主持人龍洋,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以及歌手魏晨,以六大茶類(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為主線,邂逅30余項以“茶”為題的特色非遺項目,體驗非遺制茶工藝的精妙,品味六大茶類的至真風韻,開啟一場貫穿中華大地的 “中國茶非遺之旅”!
綠茶
提及綠茶,總繞不開太平猴魁與西湖龍井,安吉白茶、贛南客家擂茶你也或多或少有所耳聞,可以說,龐大的綠茶家族里,幾乎沒有“無名之輩”。其實,在浙江長興還有一款有著千年貢茶底蘊的綠茶,因其鮮茶芽葉微微發紫,芽頭肥壯如同春筍一般,故而得名——紫筍茶。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它是最負盛名的貢茶之一,被陸羽譽為“茶中第一”。
紫筍茶制作技藝的核心在于其獨特的“七經目制茶法”,包括采茶、蒸茶、搗茶、拍茶、焙茶、穿茶和封茶。傳承人鄭福年歷經八年艱辛,成功復原了其中最難的“蒸青”技藝,使紫筍茶“芳香甘洌,冠于他境”的風雅基因得以重現。
在品飲方式上,紫筍茶以唐代的煎茶和徑山茶宴中的點茶為佳。前者以陸羽《茶經》為綱,化飲茶為“道”,賦予哲學深度;后者以宋徽宗《大觀茶論》為典,融茶事于“藝”,鑄就美學高度。
紅茶
作為世界三大高香紅茶之一,祁門紅茶憑借特有的“祁門香”聞名于世,其香氣似花似果,滋味甘醇鮮爽,有著“紅茶皇后”的美譽。祁門紅茶制作技藝源于明代茶農的偶然發現——未及時殺青的綠茶在濕熱環境中自然發酵,意外形成了紅茶獨特的風味。
祁門紅茶,又稱“祁門工夫茶”。“工夫”二字在傳統手制的18道工序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其中,“打袋”與“篩選”是祁門紅茶制作中極具代表性的重要環節。從初制的4道工序到精制的14道工序,獨特的發酵過程,對時間、溫度和濕度的精準把控,賦予了祁門紅茶香氣馥郁、滋味醇厚的卓越品質。
傳承人在堅守傳統工藝的同時,更在創新中尋求突破,融坦洋工夫茶、祁門紅茶、滇紅茶等多種紅茶的香氣于日常,制成紅茶桃酥、紅茶曲奇、紅茶手工皂等產品,讓茶香彌漫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黑茶
千兩茶是中國傳統制茶技藝里加工周期最長、單體重量最大、加工最為復雜的一種后發酵茶,也是公認的“世界茶王”。黑茶之所以“黑”,關鍵在于其獨特的“后發酵”過程。初步加工后渥堆,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使其自然發酵,微生物作用下,茶葉的顏色逐漸變深,內部則孕育出“金花菌”(冠突散囊菌),賦予千兩茶獨特的菌香與極高的營養價值。
檳榔香是六堡茶的味道之本,檳榔香形成的關鍵,在于其獨特的發酵工藝與嚴苛的原料選擇。選用本身帶有獨特香氣的廣西蒼梧縣群體種、廣西大中葉種等茶樹品種,制作過程中,采用松枝明火烘干,使茶葉在濕熱環境中自然發酵,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終才能形成那一抹獨具特色的檳榔香。
千兩茶踏上茶馬古道馳往西北,成為最受歡迎的邊銷茶;六堡茶則通過“茶船古道”駛向南洋,成為華工在濕熱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保命茶”。茶路蜿蜒,歲月流轉間,翻山越嶺、漂洋過海的不僅僅是茶湯與茶香,還有那份早已在不同地域生根發芽的東方智慧!
白茶
在中國茶文化的大家庭中,白茶以其淡雅、質樸的風格獨樹一幟。其中,福鼎白茶不僅種類多,滋味也尤為豐富。在品飲方式上,福鼎白茶頗為講究,“三聞三品”,方可感受到最好的福鼎白茶;但在制茶方面,大道至簡、靜守成道,才是白茶制茶的專屬哲學。
福鼎白茶制作技藝最獨特之處在于其“不炒不揉”,僅有萎凋和干燥兩個步驟。不炒,避免了高溫對茶葉內質的破壞,讓茶葉得以保留豐富的活性酶和多酚類物質;不揉,則保持了茶葉的完整形態,有利于茶葉在后續的存儲過程中自然陳化。在日曬與文火的輕聲細語中,福鼎白茶如蛹化蝶,完成風味蛻變,成就它在眾多茶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圍爐煮茶時,經高溫煮過的白茶,不僅茶香四溢,其內涵物質也得以充分釋放,茶性變得不傷胃,若是搭配上各類清淡茶點,或是加入些許陳皮,還能為本就多滋多味的福鼎白茶增添幾分獨特風味。
黃茶
君山銀針茶是44項中國茶相關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唯一的黃茶,產自洞庭湖畔,在君山島不足0.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汲取山川靈氣,凝聚湖光月色,孕育出獨特的茶韻。清明前后7~10天是君山銀針黃金采摘期,只取茶樹頂端的單芽,萬顆芽頭方得一斤茶。待沖泡時,芽頭如銀針般在水中舞動,演繹出“三起三落”的靈動之美。芽頭白茸如玉,茶湯恰似洞庭波光般金黃透亮,成就“金鑲玉”的絕代風姿。
與君山銀針茶相比,另一款黃茶在選芽上顯得更為苛刻。蒙頂黃芽在選芽時恪守紫芽、病蟲芽、露水芽、瘦芽、空心芽不采的“五不采”原則,每斤干茶需4萬~5萬顆芽頭,是當之無愧的“茶中黃金”。蒙頂黃芽傳統制作技藝以獨特的“三炒三悶”為核心,殺青、初包、二炒、復包、三炒、堆積悶黃等工序環環相扣,“悶炒交替”使茶葉在濕熱條件下緩慢發酵,形成“三黃三香三甜”的獨特品質,將千年茶韻與山水靈韻,盡數凝聚在一碗茶湯之中。
青茶
烏龍茶也叫“青茶”,鐵觀音制作技藝和潮州單叢茶制作技藝都是烏龍茶系里的杰出代表,具有“綠葉紅鑲邊”的顯著特點,其中,以安溪鐵觀音最為出名。
鐵觀音制作技藝中,“做青”工藝尤為重要,在搖青時需遵循“一輕二穩三加重,四搖紅邊香漸濃”的原則,匠人以“篩為主,抖為輔”的手法,讓茶葉在順時針螺旋旋轉中充分碰撞,歷經6~8小時的匠心操作,方能造就“綠葉紅鑲邊”的獨特形態,激發出層次豐富的花果香氣。
潮州單叢茶制作技藝,扎根于廣東潮州鳳凰山,丹霞地貌賦予茶樹汲取巖骨礦物質的天然優勢,獨特的“山氣”融入茶韻,成就“山韻穿喉”的至高境界,被譽為“可飲用的山水詩”。鳳凰單叢茶在170余年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三蘭加兩桂,姜杏夜茉黃”十大基礎香型,是中國花香類型最多的高香型茶種,從品種香、工藝香到地域香,層層疊韻成就“茶中香水”美譽。
6月15日20:00檔,總臺綜合頻道(CCTV-1),和《非遺里的中國》一起共品中國茶,領略中國茶文化的源遠流長和無限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