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怎么了?
三件事三個熱搜,都與文化和旅游有關?
張家界垃圾成山、3.5億博物館成擺設、游客被圍毆
誰在縱容“文旅之恥”? 打了誰的臉?
盲目上馬項目,只為“數據好看”
利益鏈條暗藏,監管形同虛設
投訴無門,維權成本高
涉事人員“換個崗位再出發
違法成本過低,商家有恃無恐
這些現象背后的真相是什么?為什么能夠出現這種惡劣的事件?
01 三起事件:荒誕現實下的民生之痛
1.張家界51噸垃圾:自然饋贈淪為“垃圾場”
世界自然遺產張家界,以奇峰秀水聞名,卻因景區管理缺位,垃圾堆積如山。游客鏡頭下的礦泉水瓶、塑料袋與絕美風光同框,諷刺至極。網友質問:“門票收入去了哪里?環保經費是否成了糊涂賬?”
2.3.5億博物館“沉睡”:面子工程的典型標本
南昌小藍經開區耗資3.5億打造的汽車博物館,建成兩年大門緊鎖,淪為“展品倉庫”。規劃時高喊“產業地標”,落地后卻成“燙手山芋”。納稅人的錢打了水漂,決策者卻無人擔責。
3.游客拒消費遭圍毆:地方保護主義的暴力縮影
安徽涇縣桃花潭景區,游客因未在指定餐館消費,竟遭多人圍毆。公共停車位成商家“私產”,執法部門視若無睹。事件曝光后,當地僅以“治安糾紛”輕描淡寫,寒了千萬游客的心。
02 真相詬病:誰在縱容“文旅之恥”?
1. 重“投”輕“管”的邏輯
盲目上馬項目,只為“數據好看”:某些地方將文旅項目視為政績跳板,立項時轟轟烈烈,運營時敷衍了事。博物館閑置、景區管理混亂,根源在于決策者只關心“投資額”“開工率”,卻無長期運營規劃。
利益鏈條暗藏,監管形同虛設:3.5億博物館背后,是否存在圍標、回扣?垃圾清運經費是否被層層截留?公眾需要答案。
2. 法治讓位于“人情經濟”
某些景區成“獨立王國”,將游客視為“待宰羔羊”,強買強賣。
投訴無門,維權成本高企:游客遭遇不公后,往往面臨投訴渠道閉塞、取證困難等問題。
違法成本過低,商家有恃無恐:圍毆游客的施暴者,若僅被行政拘留數日,如何震懾后來者?違法代價遠低于收益,必然催生“破窗效應”。
03 文旅耳光:打的是誰的臉?
打的是文旅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亂象頻發導致口碑崩塌,最終反噬地方經濟。今年“五一”假期,某網紅城市因宰客投訴,旅游收入同比暴跌30%,便是慘痛教訓。
打的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當普通游客維權艱難,當納稅人的錢淪為面子工程的燃料,社會不公感加劇,必然會產生新矛盾。
03 文旅不是“唐僧肉”,民心經不起消耗
從雪鄉宰客到青島天價蝦,從博物館爛尾到游客被毆,每一起事件都在透支行業信譽。文旅產業的核心是“人”——游客要安全感,百姓要知情權,從業者要公平環境。若繼續放任亂象,失去的不僅是游客,更是民心。文旅振興,需從敬畏每一個普通人開始。
特別聲明:
1、易話隴原內容文章旨在文化傳播,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由于條件所限,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所有權利人聯系授權,可能出現部分圖片或者文字未署名,請聯系添加。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