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女兆
曾被視為“金飯碗”的銀行業,又一次傳出大降薪的消息。
2023年,A股42家上市銀行中有14家出現人均薪酬下滑,最大降幅為13.59%。而2024年,降薪銀行增至18家,最大降幅擴大至15%。
可以看出無論是從降薪銀行的數量,還是從降幅的深度來看,銀行業的降薪趨勢都在進一步加劇。
到底發生了什么?
降薪潮,表現在銀行高管身上特別明顯。
《財經》統計上市銀行2024年財報和Choice數據發現,2024年42家A股上市的銀行中,有33家銀行的管理層薪酬出現同比下降,占比78.5%。
管理層的薪酬總額,從2023年的8.7億元下降至7億元,足足下降了19.5%。
與此同時,上市銀行的人均薪酬則是從2023年的46.23萬元下降到2024年的44.49萬元,下降了2.68%。
兩相對比不難看出,管理層的薪酬降幅遠高于銀行整體員工薪酬的降幅。
可以說,在本輪銀行降薪中,高管無疑是主要的“目標”。不妨看看部分上市銀行的具體降薪數據:
對比人均薪酬與高管薪酬的變化數據可以發現,在14家人均薪酬上漲的銀行中,包括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在內的9家銀行的高管薪酬反而出現下降。
部分上市銀行中,則出現了“高管降薪、員工漲薪”的變化。為什么會這樣?
背后的一大影響因素,是浮動薪酬。
依據銀監會《商業銀行穩健薪酬監管指引》,銀行薪酬主要由基本薪酬與績效獎金構成,其中基本薪酬上限被嚴格控制在薪酬總額的 35%以內,這意味著浮動薪酬占比高達65%,成為驅動銀行薪酬波動的核心變量。
而這部分浮動薪酬的增減,又緊密關聯兩大關鍵因素 ——銀行營收盈利狀況與業務結構調整動向。
首當其沖的是營收盈利壓力。
2024年銀行業經營面臨嚴峻考驗:42家上市銀行凈息差持續收窄,全年平均凈息差降至1.52%,較2023年驟降17個基點,且已連續五年呈下行趨勢,近三年始終低于2%的關鍵閾值。
作為銀行收入的 “生命線”,凈息差的持續收窄直接導致凈利息收入同比下滑2.20%,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
更令人擔憂的是,非利息收入同樣陷入困境。2024年年報數據顯示,基金、理財等代銷業務承壓明顯,成為非息收入的 “重災區”。
國有大行中,工商銀行個人理財及私人銀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同比降幅高達20.8%,對公業務亦下滑7.8%;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的該項收入降幅分別達 23.72%、20.6%、10.67%、10.51%。
股份制銀行同樣未能幸免,中信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代銷業務收入分別下降 14.93%、29.4%、29.57%。
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的 “雙殺”,直接傳導至營業收入層面。
2024年,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十家頭部上市銀行營收紛紛下滑;進入2025年一季度,行業頹勢仍未扭轉,42家上市銀行整體營收同比下降 1.72%。在這種收入承壓的大背景下,作為薪酬體系中 “彈性緩沖帶” 的浮動薪酬,無疑將首當其沖受到影響。
其次,是銀行的結構性調整壓力。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美國波士頓大學商學院訪問學者鄭子龍指出: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在全球金融監管和銀行治理中,更為關注決策層風險承擔行為與金融體系穩定性的關系,更為關注治理工具對風險的內在影響機制,在此背景下薪酬制度的設計也就更受重視。
在此背景下,我國政府對銀行薪酬體系實施系列干預措施,其中最具標志性的當屬2015年落地的 “限薪令”。
”限薪令“全稱《中央管理企業主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明確對中央金融企業高管薪酬總額實施剛性約束,直接影響了國有大行高管薪酬結構。
2014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高管薪酬的平均水平約為110萬元,限薪令實施后,2015年高管平均薪酬下降至60萬元左右。近年來,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高管平均薪酬有所上升,達到80萬元左右,仍明顯低于限薪令實施之前的水平。
2022年8月,《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國有金融企業財務管理的通知》出臺,要求國有金融企業嚴格控制崗位薪酬級差,重點向一線及基層員工傾斜。
這一政策直接導致2023-2024年銀行高管薪酬進一步承壓:
在凈息差收窄、同業競爭加劇的經營壓力下,“降本增效” 成為行業共性選擇。多家銀行在2024年的財報中明確“價值創造”,薪酬分配要向價值創造的崗位傾斜。
建設銀行在財報中稱,堅持薪酬資源向經營機構、前臺部門、直接價值創造崗位傾斜;
中信銀行在財報中稱,不斷優化和完善內部收入分配結構,將薪酬資源向一線員工、基層員工傾斜;
鄭州銀行在2023年業績會上提出“傾斜一線,優化資源配置”和“降本增效”的工作要求,明確高管薪酬在與經營業績掛鉤的基礎上,自2024年起分兩年每年壓降10%;
綜合來看不難看出,銀行高管以往的高薪主要與其業績表現掛鉤,降本增效也就先從高管開刀了。
2025年4月,多家銀行2024年年報相繼披露 “追索扣回績效薪酬” 情況,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數據顯示,至少兩家銀行的追索金額突破3000萬元大關,目前已公開披露的 “討薪” 總額累計近9900萬元,逼近億元規模。
這并非孤立事件 —— 近年來,“反向討薪” 已成為銀行業常態化的風險管控手段。所謂 “反向討薪”,即銀行對已發放的績效薪酬進行追索扣回,旨在將薪酬激勵與風險控制深度綁定,通過經濟手段約束高管及關鍵崗位人員的經營行為,避免因過度追求短期業績而忽視潛在風險,從而筑牢銀行穩健經營的防線。
簡單來說,就是過去,銀行高管們因為業績與薪酬掛鉤,為了追求高收入,他們往往會追求短期的風險投資。短時間來看能夠為自己帶來更高的收入,但長期來看卻為銀行留下了不少隱患。
所以,要通過“反向討薪”追回那些造成了風險損失的高管的獎金。
“反向討薪”其實折射出了我國金融行業薪酬機制的深刻變革。從金融領域持續深化反腐,到出臺政策限制高管薪酬,再到如今 “反向討薪” 成為監管利器,整個行業正逐步告別單純依賴高薪吸引人才的傳統模式,轉而構建更科學、更注重長期效益的激勵體系。
2025年風高浪急,世界格局巨變,面對關稅、脫鉤,普通人如何守護自己的錢袋子?
若你有這個困惑,一定要看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周為您解讀國際、宏觀、政策、樓市、商業等重要動向。全年48期,助你看清趨勢,直達財富的本質信號。
原價299/年,通過本文訂閱,智谷老讀者福利價199元/年,還加贈一年12場閉門直播!
限時開放30個名額
299元立減100元
三天后窗口關閉
參考文章
1.財經:近八成銀行高管降薪,最高降幅82.4%
2.聯合早報:中國上市銀行去年近八成高管減薪
3.華夏時報:2024年上市銀行人力成本普漲原委:爭搶科技金融人才
4.澎湃新聞:銀行業降薪遭熱議,銀行人的生存狀況究竟如何?
5.財經:銀行業薪酬分化:大行漲薪,中小行降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