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茰I」
先扔幾個數(shù)字。
近二十年前,李連杰以一億片酬接演《投名狀》,幾年后,梁朝偉號稱“半億”片酬,幾年前,香港媒體報道,天王郭富城片酬兩千五百萬,另一天王劉德華籌拍《七圣》,減薪支持港片,片酬加監(jiān)制費合計兩千五百萬。
此外,甄子丹也曾以一億片酬的天價,接拍過《葉問4:完結(jié)篇》,《紅毯先生》以上市公司公告的形式,列明劉德華片酬六千萬。
真假、虛實與邏輯,盡在其中。
那么,香港影壇群星片酬,究竟有何“玄機”?
嘗試一探。
讓我們跳回1996年。
這一年的香港影壇,有些什么樣的故事?
劉德華與張國榮攜手,拍了大片《新上海灘》,黎明與張曼玉合作,拍了陳可辛的文藝名篇《甜蜜蜜》,一年只拍一部電影的郭富城,接演了吳宇森愛徒梁柏堅的處女作《浪漫風(fēng)暴》。
不過更讓人驚訝的,是劉偉強連拍了三部小成本的“古惑仔”電影,還竟然全都沖進了當年香港十大票房排行榜。
在雙周一成統(tǒng)治影壇的彼時,這無疑是一股“逆流”。
很有含金量。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
上世紀九十年代,除了雙周一成,也有五大巨星之說,老將許冠文未退,此外還有張國榮、梁朝偉、梁家輝這樣的“群豪”在側(cè)。
不如來看看昔時的香港票房實況。
1990年,周星馳、周潤發(fā)、許冠文、劉德華和張國榮這五個人,前十占七部,1991年,周星馳、成龍、周潤發(fā)、李連杰、劉德華五個人,前十占八部。
接下來是夸張的1992年,周星馳一人拿走前五名,成龍拿走第九、第十名,剩下三個名額,給了周潤發(fā)、許冠文和李連杰。
1993年,周星馳、成龍、李連杰、張國榮四人,前十占九部,1994年,周潤發(fā)、周星馳、成龍、張國榮四人,前十占八部,1995年,周星馳、成龍、周潤發(fā)、張國榮、梁朝偉五人,拿走前十全部名額。
然后就到了1996年。
周潤發(fā)缺席,成龍、周星馳、張國榮和劉德華四人,占了六個名額,剩下四個,赫然竟都是鄭伊健電影。
這著實恐怖。
以此為引,來談?wù)勂辍?/p>
1996年,在《古惑仔3之只手遮天》即將開拍的前夕,劉偉強做了一個訪談,談及了港星片酬情況。
他說,“鄭伊健片酬接近百萬港幣,稍微貴了一點,郭富城兩百萬片酬,反而不算貴”,隨后,又做了更進一步的解釋,“郭富城有臺灣市場,鄭伊健則尚未有外部市場?!?/p>
臺灣是當年香港電影的重要票倉,而郭富城的大紅,正好就是從臺灣開始。
這是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而在彼時,郭富城常態(tài)片酬兩百萬,按嘉禾電影與其簽的長約片酬,則是單片暴漲至接近五百萬,鄭伊健尚不足百萬,其他人呢?
這個角度很有趣。
比如可以用提問的方式,來推進分析。
首先,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有幾個演員,能拿千萬之上的單片片酬?
從昔年資訊來看,或僅有成龍、周星馳、周潤發(fā)和李連杰這四位,才有資格拿這個層級的片酬,而以彼時論,成龍最強。
其中雙周一成尤其強勢,李連杰雖然在香港一直屈居三人之下,但其平均票房相當強悍,且在東南亞號召力驚人。
四人中有三人后來去往了好萊塢。
成龍曾沖進兩千萬美元片酬俱樂部,李連杰頂峰片酬一千五百萬美元,周潤發(fā)略弱,以八百萬美元為峰值,周星馳不但很早就轉(zhuǎn)型自導(dǎo)、自演,更于《長江七號》之后,轉(zhuǎn)身幕后,無須再用片酬衡量。
他們是絕對頂層。
同期其他人片酬幾何?
同樣以上世紀九十年代來看,劉德華、張國榮、梁朝偉和1996年之后的郭富城,這幾個人大概能摸到數(shù)百萬港幣片酬的“天花板”。
筆者認為,巔峰期的香港電影,一年出產(chǎn)三百余部電影,絕無可能以“高片酬”為引擎。
恰如多年后劉德華所說的一句話,他自己主投的電影,成本絕不可能超過三千萬,所以實在不明白,為什么有些電影成本隨隨便便就是一兩個億。
而劉、張、梁、郭四人,在當年的巔峰期,片酬也就大概在五百萬上下浮動,且僅限商業(yè)電影,也要考慮投資規(guī)模。
所以香港演員,其實一向價廉物美。
有這么幾個可靠的數(shù)據(jù)參照。
張國榮在1996年的片酬,有過七百萬的報道,而除了前述嘉禾電影與郭富城的合約片酬,郭富城在2000年連拍兩部大片,片酬皆五百萬,2002年寰亞投資的《無間道》,劉、梁二人片酬大概都在五、六百萬層級。
這四位,可稱“次”頂級。
排在第五位的,大概率就是鄭伊健了。
而關(guān)于鄭伊健的片酬數(shù)據(jù),大概可以用2009年的一部《風(fēng)云Ⅱ》來做參照。
彼時,郭富城和鄭伊健二人,皆經(jīng)歷了人情冷暖、高峰低谷,不同的是,郭富城短暫沉寂,很快就破繭成蝶,以連莊影帝宣告重上巔峰,鄭伊健則自《蜀山傳》大潰之后,縱然似乎一直維系著電影作品的高產(chǎn),聲勢卻江河日下。
拍《風(fēng)云Ⅱ》的時候,據(jù)媒體報道,鄭伊健片酬三百萬。
郭富城則倍之。
當時來看。
梁家輝、劉青云、吳鎮(zhèn)宇和任達華等演員,包括黎明和張學(xué)友這兩位天王在內(nèi),都已經(jīng)甚少出現(xiàn)賣座的商業(yè)電影作品中。
所以第五天王鄭伊健,就可謂另一層面的片酬“天花板”。
那么,除了前文所言的八位演員,還有沒有人,比他的片酬要更高?
自然就是“文古武甄”。
甄子丹不必說。
自憑《葉問》崛起,攜“最后的動作巨星”之名,一路攻城拔寨,片酬猛漲,不但輕易超過鄭伊健,更應(yīng)該輕易就能比肩劉、梁、郭三位,甚至尤有過之。
比如2014年的《西游記之大鬧天宮》。
關(guān)于片酬的報道,系甄子丹2600萬、周潤發(fā)4000萬和郭富城800萬,以戲份側(cè)重、資歷和演員類型來講,這個片酬分配相對合理。
但據(jù)另一個報道,“三巨頭”的實際片酬,都應(yīng)有下調(diào)。
制片人王海峰說,那么多演員,七千萬都沒用完,不到總投資的17%,筆者認為,郭富城這個價格,本身已經(jīng)相當實在,所以甄子丹和周潤發(fā)的片酬,或都比賬面要略低一些。
不過毫無疑問,甄子丹片酬已經(jīng)躍升驚人。
到了《葉問4:完結(jié)篇》,更拿到石破天驚的一億片酬,坊間嘩然。
只是僅此一例。
說起來頗為有趣。
從影、視出道開始,古天樂一直都似乎是鄭伊健的御用“小跟班”。
但隨著投入杜琪峰麾下,從《柔道龍虎榜》、《黑社會》到《以和為貴》,他很快就實現(xiàn)了番位的“跨階層”,赫然就隱有影壇巨頭之象。
不過很顯然。
梁朝偉締造“半億”片酬的“神話”,甄子丹打出新天地,劉德華老而彌堅,郭富城則以《寒戰(zhàn)》破局,經(jīng)《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寒戰(zhàn)2》而至《無雙》,一手擎起港片“后黃金年代”的旗幟。
無論如何,古天樂也無法越過這幾座大山。
然比下有余。
轉(zhuǎn)眼當下。
此前動輒六千萬、七千萬的“叫價”,筆者以為,當年就未必能合“事宜”,當下此時,就更不要抱著這些虛假的“肥皂泡”不放了。
即便在過去,巨頭之屬,能拿兩千萬,已經(jīng)算是頂級中的頂級,“半億”往上,估計只是一場“有價無市”,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fēng)刮來的,投資方心里自然有桿秤。
而今天,諸君遲暮。
還能擔(dān)綱扛鼎,就已然是幸事。
市場自有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