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交通臺103.9的節目中,資深足球評論員張路拋出了一個觀點:中國足球處于歷史最低谷,要想達到米盧2002年的國家隊水平,我們至少要到2038年。按照他的說法,國足可能會繼續錯過2030年和2034年兩屆世界杯,還需在漫長的13年里臥薪嘗膽,才有可能重現2002年世界杯出線的輝煌。
2002年韓日世界杯,是中國足球的高光時刻。在米盧的帶領下,中國隊首次闖入世界杯決賽圈,實現了幾代足球人的夢想。那支國足陣容鼎盛,范志毅、孫繼海、楊晨等留洋球員經驗豐富,在亞洲賽場具備強勁競爭力。
張路做出這一悲觀預測,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基于對中國足球現狀的深刻洞察。從足球人口基數來看,我們注冊踢球的青少年不足一萬人,沒有龐大的足球人口作為基礎,就難以培養出足夠數量和質量的優秀球員。足球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名6歲開始踢球的孩子,需要至少12-15年的系統訓練才能達到職業水平。
盡管前景看似黯淡,但中國足球并非毫無希望。近年來,中國足球在改革與發展方面取得了一些積極進展。中足聯的成立,標志著“管辦分離”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讓聯賽運營更加專業化,足協也能更專注于國家隊建設與青訓體系搭建。在青訓層面,2005年齡段球員已初現曙光,U20國足在亞洲杯上的表現令人耳目一新,一掃此前面對亞洲強隊毫無還手之力的頹勢。
張路的2038年預言,表面看是絕望的宣判,實質卻是一劑苦口良藥。它戳破了急功近利的幻想,指明中國足球沒有捷徑可走。足球振興終究要回歸基本規律,擴大青少年參與基礎、建立科學青訓體系、打造健康聯賽生態。
只要我們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深耕青訓、改革體系、培育文化,2038年的目標并非遙不可及。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中國足球需要的不是口號與幻想,而是刀刃向內的勇氣與久久為功的堅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