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李阿姨最近總抱怨“抱不動孫子了”,以前能輕松爬五層樓,現在爬兩層就氣喘吁吁,甚至在菜市場差點被臺階絆倒。家人起初以為是“年紀大了”,直到體檢發現她的握力僅14公斤(女性正常≥18公斤),小腿圍比同齡人細了3厘米,最終確診為肌少癥。醫生提醒:肌少癥并非老年專屬,但6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超15%,80歲以上高達50%,若不及時干預,可能引發跌倒、骨折甚至器官衰竭!
肌少癥的三大“預警信號”
- 力量驟降:提重物、擰瓶蓋、抱孩子時力不從心,甚至穿衣、起身都需輔助。
- 體能衰退:走路變慢、步幅縮小,爬樓梯或跳舞時易疲勞,稍動即喘。
- 體型改變:四肢肌肉萎縮,尤其是小腿圍<31厘米(男性)或<30厘米(女性),虎口、鎖骨處肌肉凹陷。
提醒:肌少癥患者跌倒風險是常人的3倍,骨折后死亡率增加20%,且常與骨質疏松、糖尿病等慢性病疊加,形成“失能-臥床-病情惡化”的惡性循環。
三招科學增肌,逆轉肌少癥
第一招:抗阻訓練“激活肌肉”
- 居家簡易版
- 坐姿抬腿:坐在椅子上,雙腿伸直緩慢抬起至與地面平行,保持5秒后放下,每組10次,每天3組。
- 彈力帶劃船:將彈力帶固定在門把手上,雙手拉至胸前,感受背部發力,每組12次,每天3組。
- 進階版
使用啞鈴或礦泉水瓶進行側平舉、前平舉、屈肘等動作,每周3次,每次30分鐘,強度以“能說話但無法唱歌”為宜。
注意:關節疼痛者避免深蹲、過頭頂推舉;高血壓患者避免屏氣發力。
第二招:營養補充“喂飽肌肉”
- 蛋白質攝入:每日每公斤體重需1.2-1.5克蛋白質(如60公斤老人需72-90克),相當于300克牛奶+100克魚肉+1個雞蛋+100克豆腐。
- 維生素D:每日曬太陽20分鐘,或補充800-1000國際單位維生素D(需遵醫囑)。
- 避免誤區:盲目節食減肥、純素食、過度依賴保健品均可能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
第三招:生活方式“穩住肌肉”
- 戒煙限酒:煙酒會加速肌肉分解,增加炎癥水平。
- 防跌倒設計:家中安裝扶手、防滑墊,避免穿拖鞋行走。
- 定期篩查:60歲以上人群每年檢測握力、步速和小腿圍,必要時進行人體成分分析。

從今天開始,陪長輩做一次抗阻訓練,調整一次飲食結構,為他們的健康“存肌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