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的中國,正處于內戰的間歇期。
在沉寂的秋天,一個來自上海的年輕人抵達了太岳軍區,那里居住著他父親的第二任妻子,傅涯。
這個年輕人是陳知非,陳賡的遺失已久的長子。
他的旅程從孤獨的上海小巷出發,穿越危險的戰區,最終到達太岳,這次團聚是否能治愈那些由戰爭留下的創傷,讓一個被割裂的家庭找到真正的和解?
早年生活
1927年(民國十六年)4月下旬,王根英作為中共上海代表,赴武漢參加中國共產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和全國第四次勞動大會,同時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代表出席了在漢口召開的國際工人太平洋勞動大會。
在此期間,王根英與陳賡相識,并結為夫妻,不久奉命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機關擔任地下交通工作。
分離之后的日子里,陳賡和王根英均奔赴各自的革命崗位。陳賡隨周總理參與了南昌起義,成為起義軍的一員。
起義雖然短暫,但標志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開始。
在撤離南昌前往廣東的途中,陳賡在一次戰斗中不幸負傷,左腿中了三顆子彈。盡管身負重傷,他依然堅持與部隊一起行動,歷經艱難困苦,最終于1927年十月中旬回到了上海。
在上海,王根英一直在努力查找陳賡的下落,得知他重傷歸來后,她急忙前往與他會合。兩人重逢,王根英看到丈夫傷痕累累的樣子,心中既是歡喜也是痛苦。她決定留在上海,全心全意照顧陳賡,同時秘密地幫助他與黨組織恢復聯系。
陳賡被安排在牛惠霖骨科醫院接受治療。在王根英的悉心照料下,他的傷勢得到了有效恢復。期間,王根英不僅是他的護士,還是他與外界聯絡的橋梁,確保他能繼續參與革命活動。
1928年4月,陳賡恢復健康后,被黨組織安排在上海特科負責二科的工作,秘密從事情報與聯絡工作。為了保密和安全,王根英特意邀請了她的妹妹王璇梅和弟弟王鑫昌一起住進他們的家中,以此掩人耳目。
王根英和陳賡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謹慎和憂慮,他們的住所經常更換,每次選擇的房子都具有多個出口,以便在緊急情況下快速逃脫。
1929年,王根英在這種緊張與不安的生活中生下了他們的兒子陳知非。
陳賡對兒子的出生感到極大的欣喜,他為孩子取名“知非”,希望他將來能明辨是非,成為一名有用的人。
由于陳賡工作的特殊性,他們不得不頻繁搬家,每次搬家都是一次嚴密的行動,確保安全和秘密。在陳賡從事秘密工作的同時,王根英全力支持他,教育兒子保持警覺,從不泄露任何關于父親的信息。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幾年,直到1931年,中共特科負責人顧順章被捕后叛變,導致黨的組織遭受嚴重破壞。這一事件對陳賡和王根英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組織緊急調整,陳賡被任命到鄂豫皖蘇區紅四方面軍工作,王根英留在上海,繼續她在工會的工作,并且被提升為
全國總工會女工部部長,領導工人的斗爭運動。期間,陳賡十分擔心妻子王根英,他在給王根英的信中寫道:一定要照顧好孩子,你辛苦了,我會盡快和你相見。
1939年3月8日,學校駐地遭日軍突襲。突圍時,王根英發覺一個裝有黨內文件和公款的挎包沒有帶出來,毅然沖回村中去取,路上與日軍遭遇,壯烈犧牲,年僅33歲。
太岳山下的尋根之旅
1946年的秋天,隨著內戰的短暫休戰,陳知非終于有了機會去尋找多年未見的父親,陳賡。從上海出發,陳知非和他的小姨王璇梅在一位地下交通員的護送下開始了漫長的旅程。他們經過了許多艱難的路段,跨過數個省份,歷時一個多月,最終抵達了位于太岳的軍區。
在太岳軍區的郊外,傅涯正在忙碌地照顧家中事務。
作為陳賡的第二任妻子,她對于丈夫的過往和他與前妻王根英的故事有所了解,但對突然出現的這位長子并不知情。
當陳知非和王璇梅到達時,傅涯正在家中準備晚餐。聽到有人呼喊,她走出家門,看見了兩位年輕的來客。
陳知非向前邁步,首次面對面地與傅涯見面。他簡單地介紹了自己:“阿姨,我是陳賡的兒子。”
傅涯雖然一開始感到驚訝,但很快展現出了熱情和接納的態度。她立即邀請他們進屋,為他們準備了熱騰騰的飯菜,特別是一只新鮮的雞,表示歡迎和尊重。
在用餐期間,陳知非和王璇梅詳細地講述了他們的旅程,以及他們為何要找到陳賡。傅涯聽后,表現出極大的同情和理解,她向他們保證會幫助他們與陳賡團聚。
晚餐后,傅涯安排了住宿,讓他們在自己的家中休息,以緩解長途旅行的疲勞。
幾天后,陳賡結束了外面的會議,返回家中。傅涯迎接他的同時,悄悄地告訴他有兩位特別的客人在等待他。陳賡,雖然疲憊,但在聽到“特別的客人”這個詞后,他的好奇心被激起。他走進客廳,首次見到了多年未見的兒子,陳知非。他們的相見,雖無淚水,卻充滿了無言的情感交流。
那天晚上,陳賡安排了一個家庭聚會,傅涯和他們一起分享故事和回憶,將這次偶然的團聚轉變為一次家庭的慶典。陳賡向陳知非講述了王根英的故事,以及她為革命犧牲的勇敢。他解釋了自己為何重婚,以及自己在革命中的角色和責任。
接下來的幾天里,陳賡帶陳知非參觀了軍區,向他介紹了許多戰友和朋友。他們在一起討論了中國的未來,陳賡對兒子未來的期望,以及他希望陳知非能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貢獻的愿景。
新中國中的學與斗
隨著陳知非在太岳軍區的短暫逗留結束,陳賡開始為兒子的未來做安排。雖然陳知非表達了加入軍隊的愿望,但陳賡更希望兒子能接受更系統的教育,為新中國的建設做準備。他聯系了華北大學的校方,安排陳知非和王璇梅一同前往那里學習。
上學的前一天晚上,陳賡剛開完會回家,就找陳知非談話,鼓勵他勤奮好學,學到真本事,陳賡還說:“七分學德,三分學業,要做到德學兼備。”
在1947年春季,陳知非和王璇梅告別了太岳,踏上了通往學府的路。
在華北大學,陳知非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他原本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因此起初面臨不少學習上的挑戰。課程涉及廣泛的學科,從理工科學到社會科學,都是他需要迅速掌握的知識。他的過去和他為之斗爭的背景給予了他學習的動力,他日夜努力,經常到圖書館深夜自習。
在校期間,陳知非得到了許多老師的幫助和支持。教師們了解到他的家庭背景和他所經歷的困難,對他給予了額外的關注和指導。他們不僅在學術上幫助他,也在生活上給予了很多關心。
1952年,陳知非順利地從華北大學理工學院畢業,獲得了工程學位。畢業后,他被分配到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工作。在那里,他利用在大學學到的知識,成為一名技術員,參與到汽車生產線的建設和優化工作中。他的表現得到了領導的認可,不久后,他被調往更重要的崗位,進入中國航天工業部工作。
在航天部門,陳知非的工作涉及到國家的重大項目。他參與了多個航天器的設計和制造,成為該領域的重要人才。與此同時,陳知非也結了婚,并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他的生活逐漸穩定下來,與他的妻子共同撫養了幾個孩子。
陳賡在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此后不久,他擔任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在這個職位上,他負責選拔和培養軍事工程人才,對中國軍事和工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一直關注著陳知非的成長和職業發展,雖然兩人因各自的工作而不能經常見面,但通過書信保持著聯系。
1961年春,陳賡因心肌梗塞在上海病逝。這個消息讓陳知非感到深深的悲痛。他立即從北京飛往上海,參加了父親的葬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