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樂豆世紀影業:《我叫張思德》向精神財富的回歸
只從物質層面來比較的話,當下觀眾生活的環境,與張思德當年所處的環境,可謂天壤之別。當時的英烈們雖然對未來有美好的希冀,但無法想象到多么具體。
同樣,生活在物質富足時代的人們,也并不容易僅從視覺上便直觀地感受到那個年代的苦與難。
那么,如何勾連過去與現在,讓年代革命劇具備“當下性”呢?《我叫張思德》的主創們選擇了在精神層面架設橋梁,以張思德為核心,延展出廣泛的共產主義戰士群像。
初始四人組:張思德、潘有財(彭禺厶 飾)、牛娃子(羅喬祎 飾)、張行發(付嘉灝 飾)性格各異,遇事后的思考角度和行為選擇有著豐富的代表性,涵蓋那個時代主流的個體視角。
主創沒有厚此薄彼,潘有財、牛娃子都有著和張思德一樣飽滿的成長弧線。牛娃子改名牛得勝的段落,更是全劇的一個情感爆點,打動了很多觀眾。
天生有點兒膽小,藏不住私心的潘有財更是張思德的一個對照組。張思德成長為優秀的戰士大家不意外,潘有財精神層面的從弱變強,跨度才是真的大。
初始四人組之后,幾乎每次主線劇情的大幅推進,都會有新角色加入到隊伍中來,比如山娃子(孟彥森 飾)、藏兵扎西(雷歲強 飾)、小臘肉(陳昱翰 飾)、鎖頭(鄭偉 飾)等。
這些角色與初始四人不同,他們的加入有更多的劇情作鋪墊。那么這個劇情鋪的是什么呢?就是精神層面的感染與認同。他們加入共產主義隊伍,不是出于物質考量,而是因為在協助紅軍的過程中,被張思德等同齡人的精神所打動,自愿成為與他們同樣的人。
一方面是主人公小團隊個人的成長、成熟,一方面是他們對其他人的影響。有了這組精神層面的雙拳,主創就把群像塑造打得環環相扣、虎虎生風。
這套群像組合拳,打通了年代跨度,讓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具備了當下性。雖然兩個時代在物質層面無法共通,但是在精神層面可以共鳴。
盡管活在新中國的我們不再為吃不飽穿不暖,生命隨時受到威脅而提心吊膽,可是很多人仍舊為了成績、事業、家庭而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物質水平的高低,不決定精神財富的多寡。現代人依然渴求著找到精神上支撐自己走下去的力量。
正因如此,氣質清新、回歸泥土的《我叫張思德》,恰恰滌蕩了當下忙碌的心靈。從劇中我們看到的,是精神上的強大幫助紅軍戰士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強敵。這比那些只強調戲劇性、只強化賣點和噱頭的劇集,更能撫慰和激勵當下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