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電商領取《1000份電商運營干貨案例》
作者 | Sunnyue 來源 | 電商參考
今年的618大促早在5月13日就已拉開帷幕,從天貓、京東到抖音、拼多多,各大平臺同步開啟長達39天的促銷周期 。
這不僅是“史上最長618”,更打破了往年“錯峰搶跑”的內卷模式。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各大平臺的618活動周期高度一致,預售、現貨、結束期幾乎同步,
避免了 “錯峰搶跑” 帶來的內耗,也讓消費者和商家能更從容 的 參與其中。
預售、現貨期在各平臺呈現驚人的時間統一,“官方立減”取代跨店滿減成為主流 。
圖源:抖音
即時零售玩家帶著“半小時達”的閃電速度入局,這場年中購物節正釋放出清晰的轉型信號。
往年618,消費者往往需要在滿減疊加、跨店湊單、限時領券的復雜規則中反復計算,甚至 出現 了“大促攻略博主”這一細分職業。
但今年,平臺集體 為此做了 簡化 。
淘寶天貓取消延續多年的“跨店滿減”,改為“官方立減15%起”的單極化優惠,商品詳情頁直接標注到手價;
京東將國家補貼與平臺百億補貼整合,家電數碼等品類無需湊單即可享受“折上折”;
抖音電商則以“一件直降”為核心,搭配“立減折扣”讓優惠一目了然。
這種轉變 主要是因為 消費者 們越來越 強烈的“反套路”訴求。
社交媒體上,“大促規則太復雜” , “算不清到底省了多少錢”的吐槽曾長期占據熱搜 。
甚至有調研顯示,超60%的消費者因規則繁瑣放棄參與大促。
如今,當用戶打開購物APP,看到的不再是密密麻麻的規則說明,而是“直降50元”“立減30%”的直觀標識,決策效率顯著提升。
以天貓為例,簡化規則后,首小時成交額破億的品牌數量同比增長超50% ;
1.3萬個品牌成交翻倍, 可以看出 消費者對“簡單優惠”的積極響應。
但規則簡化并非“一刀切”。
部分平臺在優化 規則說明 的同時,也 在 嘗試通過技術手段平衡優惠與體驗 。
京東推出“價保中心”,支持用戶一鍵申請價格差額返還;
拼多多上線“同款比價”功能,消費者可直觀對比不同店鋪的價格差異。
這種“簡化流程+智能輔助”的模式,既降低了消費門檻,也避免了“低價陷阱”引發的信任危機。
之前 “全網最低價”是大促的核心賣點,平臺與商家為爭奪流量 往往 陷入殘酷的價格戰 ,經常到最后都是兩敗俱傷。
但今年 就 連以低價著稱的拼多多都調整了策略 。
品牌商家無需做到“全網最低價”,只需保證“同款同價”,這一松綁讓參與活動的商家數量同比增長40%。
更明顯的變化出現在各大平臺的戰報中:
天貓618首小時,43個品牌成交破億,其中高端美妝、智能家電等溢價品類占比超60%;
圖源:天貓官方
京東3C數碼品類首小時成交額同比飆升380%,Apple、華為等品牌破億速度創下紀錄,“送裝一體”“以舊換新”等服務型消費成為增長引擎。
這種轉向背后,是電商行業對“低價陷阱”的集體反思。
過去幾年,過度內卷的價格戰導致部分商家壓縮成本,出現“貨不對板”“售后縮水”等問題,消費者投訴率逐年攀升。
數據顯示,2023年電商大促期間,因“低價促銷引發的質量糾紛”同比增長27%。
如今平臺開始將資源向品質與服務傾斜 。
淘寶天貓推出“全球尖貨直供”計劃,聯合海外品牌開設官方旗艦店;
京東家電上線“180天只換不修”服務,覆蓋超2000個型號;
圖源:京東
抖音電商則通過“安心購”體系,為美妝、珠寶等品類提供質檢溯源服務。
有商家表示, 往年為參與跨店滿減,店鋪需承擔20%的折扣成本,且因湊單導致的退貨率高達35%;
今年改為“官方立減”后,折扣成本降至15%,退貨率也下降至12%,利潤率反而提升了8個百分點。
這種“去低價化”的趨勢,正在推動行業從“流量收割”轉向“價值深耕” 。
當消費者不再盲目追求低價,而是愿意為品質與服務買單,商家便有了更多精力投入產品研發與體驗升級。
同時 今年618最引人注目的變量, 也 是即時零售玩家的強勢入場。
5月28日,美團閃購618首日成交額同比增長200%,酒類銷量暴漲18倍,3C家電、奶粉等傳統電商優勢品類也實現翻倍增長;
淘寶閃購則聯合星巴克、喜茶等品牌推出“奶茶免單”活動,用戶下單后半小時內即可收到飲品;
京東外賣更是加碼百億補貼,宣布將每月18日定為“超級外賣日”,大牌咖啡最低1.68元即可購得。
這種“線上下單+即時配送”的模式, 可以說是很好的做到了 “大促時效” 。
當消費者習慣了“上午買下午到”,傳統電商的“三天達”優勢 就沒有了 。
老牌平臺的應對策略則體現了“競合思維”的深化。
阿里與騰訊加速“拆墻” , 微信內可直接打開淘寶鏈接,京東接入支付寶支付;
淘天與小紅書啟動“紅貓計劃”,小紅書筆記可一鍵跳轉天貓商品頁,首周帶動相關商品點擊量增長300%;
京東 甚至 與胖東來合作打造供應鏈基地,將線下商超的生鮮品控標準引入線上。
圖源:京東
這種跨平臺的流量互通與資源整合,打破了過去“二選一”的封閉競爭,形成了“生態協同”的新 方式 。
技術賦能則為這場變革注入了新動力。
京東推出數字人直播服務,商家可免費使用虛擬主播24小時開播,首周開播場次超5萬場;
阿里媽媽上線AI人群洞察工具,幫助商家精準定位目標用戶,付費轉化率提升25%;
抖音電商通過大模型優化推薦算法,將“猜你喜歡”的商品匹配準確率提高至92%。
當AI從概念走向應用,電商競爭已從“流量爭奪”升級為“技術競速”。
從39天的超長周期到“同款同價”的規則松綁,從即時零售的閃電配送再到跨平臺的生態協同,今年的618不再是一場單純的促銷大戰,而是電商行業轉型的縮影。
當消費者對“低價套路”日漸免疫,當流量紅利消退倒逼行業回歸本質,平臺與商家正在重新定義“大促價值” 。
它 就 不再是短期沖量的工具,而是檢驗品質、沉淀用戶、優化生態的長期戰場。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本文首發于電商參考(ID:dsck18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