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武安,有一位藝術家以非凡的創造力和對傳統的深刻理解,在書法領域掀起了波瀾,他就是張海江,藤書藝術的創新開拓者。張海江的藤書,不僅是對書法形式的大膽革新,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為古老的書法藝術賦予了全新的生命力。
張海江,這位來自磁山的文化學者與書法家,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磁山文化的研究與傳承,同時在書法藝術領域不斷探索創新。他的藤書創作,以太行古藤為載體,將傳統書法與獨特材質相結合,開辟出一條別具一格的藝術道路。
1977 年 3 月,張海江出生于武安市磁山鎮西萬年村,這里有著距今 8000 多年的古磁山文化遺址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如同無聲的歌謠,從小就浸潤著張海江的心靈,激發了他對藝術的熱愛。學生時代,他就展現出了過人的藝術天賦,作文常常被當作范文朗讀,美術作品也頻繁在各類展覽中亮相,這些早期的經歷,無疑為他日后在藝術領域的探索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張海江的藤書藝術,其靈感最初來源于太行古藤。那些在歲月中歷經風雨,卻依然堅韌生長的古藤,深深觸動了他。他看到了古藤所蘊含的精神 —— 堅韌不拔、百折不回,這與書法藝術所追求的風骨不謀而合。于是,他決定將 “老藤” 的精神融入書法創作,開創了獨樹一幟的 “張海江藤書”。
在創作過程中,張海江選用飽經百年風雨洗禮的太行古藤作為書寫載體,這一選擇徹底打破了傳統書法對紙張等二維平面媒介的依賴。當毛筆與宣紙接觸,墨色隨之自然暈染開來,呈現出一種金石碑刻般的斑駁質感。原本局限于二維平面的書法,在古藤的立體空間中獲得了全新的表現維度,實現了書寫媒介與表現對象的深度融合。觀賞他的作品,就仿佛能看到遠古文明與當代審美在其中交織碰撞,構建起一座跨越時空的精神橋梁。
筆法上,張海江廣泛汲取傳統書法的精華。他借鑒金文大篆的中鋒用筆,展現出藤條的蒼勁老辣,使筆畫充滿力量感;又運用二王行草的使轉之法,來體現藤蔓的柔韌多姿,讓線條靈動飄逸。以他的《沁園春?雪》長卷為例,起筆處猶如斧鑿金石,氣勢磅礴,盡顯雄渾剛勁;收筆時卻好似春蠶吐絲,細膩柔和,余韻悠長。在這幅作品中,既有甲骨文的古樸稚拙,又有懷素狂草的奔放飛動,他巧妙地對傳統筆法體系進行了解構與重構,在傳統書法的森嚴體系中開拓出一條充滿個性與創新的審美路徑。
談及創作靈感,張海江坦言,這不僅源于他對傳統書法藝術的癡迷與深入鉆研,更來自他對家鄉磁山文化那份難以割舍的深厚情感與深刻理解。磁山文化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與精神力量,始終激勵著他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他希望通過藤書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讓更多的人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
多年來,張海江在藝術的廣袤天地中不斷深耕,他的成就不僅僅局限于藤書創作。在詩歌、篆刻、考古以及磁山文化研究等領域,他都廣泛涉獵,融會貫通。他的書法作品在國際書畫展賽中大放異彩,入選并獲獎 80 余次,入編百余部書畫典集,榮獲多項國內外大獎,享有 “世界杰出華人藝術家” 的美譽,作品被雷鋒紀念館、中華美術館等多家藝術社團及海外友人收藏。
如今,身兼農工黨河北省書畫院理事、河北省社會文物學會會員、邯鄲市國學研究會顧問等多個重要職務的張海江,積極投身于文化傳承與交流活動。他的藤書藝術創作,是對傳統書法的一次勇敢挑戰與創新性發展,讓古老的書法藝術在新時代的語境下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他以自己的藝術實踐,為武安市乃至全國的文化藝術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了當代藝術創新的典范。(賈占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