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第一”背后,一朵云托起國產動畫電影新高度。
文|園 長
編|陳梅希
每當動畫電影的正片放映結束,影廳的燈光亮起時,我不會馬上離開,為了看看到底有沒有彩蛋,會堅持看完長長的制作名單——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公司,團隊多則數百人,少則幾人,藝術家、特效師的名字密密麻麻地在銀幕上滾動。
某種意義上講,這些在電腦前熬夜工作的人們,才是動畫電影真正的演員。
“動畫電影主流制作模式,還是基于多家團隊分工協作,隨著國產動畫電影制作質量的提升,分工更加細致,涉及的制作團隊越來越多,這些團隊分布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給動畫電影的項目管理、質量把控和制作流程規范都帶來了新的挑戰?!?/p>
最近,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在北京貓眼娛樂公司,見到了國產動畫電影《時間之子》的制片人張旋。《時間之子》同樣是一個眾多制作團隊合作完成的作品:70多家團隊、近千名創作人員,分布在全球20多個城市,要在大約23個月的時間內,完成近10萬個細分制作任務……
“《時間之子》是業內第一部完全‘云制作’的動畫電影項目。” 張旋告訴我們。對于動畫電影這種分工細致、協作密切的“系統工程”,云制作究竟是如何改變傳統生產方式,更好地打通制作環節“任督二脈”的呢?
動畫電影,為何需要“云制作”?
一部動畫電影精細的團隊分工、龐大的制作量背后,都意味著協作難度成倍增加。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好用的工具,把從素材存儲到動畫渲染,再到審片管理、流程把控等等環節全部融合起來,并且要保證響應的及時性和數據的安全性,同時還要兼顧合理的成本……
在云制作的環境下,幾十家制作團隊、近千名藝術家,雖然相隔千里、萬里,就像在同一臺電腦上操作,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協作效率,也能解決很多傳統協作方式下的問題。
張旋舉了一個例子:之前的一個動畫項目里,有個開發工具一直報錯,后來才發現是因為操作系統的版本問題,造成了不兼容;各個制作團隊也會使用各式各樣的制作工作——有的是采購的,有的是自己研發的,都會和項目環境產生兼容性問題。
運用云制作之后,各個團隊統一登錄到云環境里進行制作,所有人都使用統一的軟硬件環境、所有工具都已經部署完畢,甚至給了制作團隊詳細的文檔和視頻說明。
《時間之子》的某個供應商,在項目啟動會的當天就開始工作,第三天就開始提交他們制作的鏡頭效果給導演審核。傳統方式之下,光下載數據本身就要幾天甚至一周時間,部署環境、運行測試又要花去一兩周時間,有時一個月都無法徹底磨合好?!懊考覉F隊不用像以往一樣,即使10個鏡頭,也需要下載這個項目里的幾個T甚至幾十TB的制作數據,并且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匹配適應項目工具才能開始工作?!?張旋說。
就連動畫渲染所需的算力,云端也給各個制作團隊準備好了。在共享模式下,制作團隊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調用算力,制片方也可以根據項目進展,動態調整分配給各個制作團隊的算力。
傳統的動畫電影制作流程
圖源:行行查
《2025年中國動畫電影行業研究報告》
如果按照傳統的渲染方式,制作團隊需要把已經通過導演審核的鏡頭數據,打包上傳到渲染農場——可以理解為聯網的成百上千臺電腦——進行畫面渲染,完成之后再把數據下載回制作團隊的本地進行合成輸出,一來一回消耗了不少時間。
云制作的環境下,渲染農場也變成了多功能的:不僅可以節省數據往來的時間,還可以讓各個團隊共享算力,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特別是涉及修改數據資產時,過去可能要修改幾百甚至上萬個制作文件,云制作的環境下,可以作為一個批量任務下發到上千個節點并行處理,很快就能完成修改。
在云制作的環境下,動畫制作對算力、存儲、環境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幾十個團隊、數百個藝術家的工作進展、資源需求,也因為相當于在同一臺電腦上工作,很容易進行統計分析。這時,云制作平臺可以利用大模型,基于制作效率和進度,建立延誤預警機制、預測制作資源需求等等,而在以前,制作進度如何、要不要增加硬件,大多依靠經驗判斷。
“等于我們項目管理團隊,擁有了一個高級分析師。” 張旋說,“不額外投入人力的前提下,隨時幫助我們了解整個項目的進展?!?/p>
云制作,如何重塑動畫電影工業
云制作這類生產工具的革新,除了提升效率,也通過對傳統環節的改造,影響整個動畫電影工業。
在過去,動畫電影的制作流程是線性的:環環相扣,上游基本完成之后,下游才可以開始工作。在云制作的模式下,制作方式由過去的“串行”變成了“并行”,“只要滿足單個鏡頭開啟條件,下游就可以開始制作”,張旋說。
比如,在動畫制作剛開始的時候,就可以完成一部分比較粗的燈光、特效測試工作,提早開始準備,讓鏡頭能夠有更多的打磨機會。如果按照傳統的方式,等待動畫完成再進行特效制作,留給特效的時間可能只有5到8個月。
動畫電影特效制作的關鍵,就是通過一遍遍打磨,把劇本上可能只有兩句話、只存在于導演腦海中的創意“無中生有”,在特效師反復修改嘗試之下變成動畫。
《時間之子》中一個船頭劈開巨浪的鏡頭,就經歷了近百次升級迭代。在傳統分包的模式下,如此多創作打磨的時間是做不到的。
在更為幕后的制片管理上,云平臺也起到了提升項目管理水平的作用。
比如在云平臺上,每一個細分任務都可以顯示當前進度狀態,項目是處于提交審核狀態、導演通過等待技術整理的狀態,還是返工修改的狀態都一目了然,所有合作團隊都借助云端項目軟件,清楚地知道自己將要做的任務是什么、在什么周期完成、任務完成的標準是什么樣的;每一個制作步驟,都進行了工作量評定,在內部形成了統一規范,之后的結算制作費用,因此更加公開透明。
相較于節省了多少成本,云制作更大的意義在于,讓制作團隊能夠更好地把握制作資金的流向,讓投入更加合理。過去,項目管理方往往把包含網絡建設、軟件開發在內的制作費用打包支付給制作團隊,在云制作的環境下,藝術家只用專注創造力工作,其他技術性工作都有云制作平臺統一處理,制作團隊還可以省掉一筆IDC機房的費用。
對于國內的動畫電影工業來說,很長時間存在著周期不可控、打磨時間短的問題。制片管理方對于“到底什么時候能定檔”“制作團隊交付效果如何”等問題,在制作過程中常常是心里沒底的。
云制作的環境下,制片管理一方能夠清晰地了解每天的進度、完成了多少工作量;并且“提前”開始對特效的打磨,給提升出品質量留足了時間。
讓藝術、技術、管理,在動畫電影“互文”
《時間之子》實現全云制作的背后是貓眼云制作平臺,由騰訊云進行獨家技術支持,提供流量入口、制作平臺、渲染節點和數據存儲四大核心能力,是電影行業首個全云制作系統,能夠實現制作、存儲、計算、管理的一體化。
比如《時間之子》全片的2336個制作鏡頭,97234個制作任務,其中超過70%制作工作量、100%渲染計算、100%數據存儲,全部在云上完成。
騰訊云技術團隊告訴刺猬公社,他們對貓眼云制作平臺的動畫電影制作需求,進行了針對性調整。
在制作和計算上,騰訊云準備了高性能的算力資源儲備、縮短了開機時間,并提供高彈性、低成本的渲染池,更適合于動畫渲染這類短時間內使用大量算力資源的場景;
在存儲方面,針對渲染所需的“高并發、低容量”特點,騰訊云專門打造了吞吐型的產品,加強了訪問性能和帶寬彈性。在制作過程中,《時間之子》制作團隊提出了定時快照、渲染完成后歸檔等需求,騰訊云和貓眼協作開發,滿足云制作平臺的獨特需求。
在數據安全層面,騰訊云還通過用戶權限管理、云鏡終端防護、云防火墻白名單控制等策略,降低內容泄密風險。
騰訊云對貓眼云制作平臺的助力
借力云計算提升電影制作效率與質量,已經是全世界范圍內電影行業的共同選擇。電影制作團隊,也成了各大頭部云廠商的客戶,比如AWS,參與過《阿凡達:水之道》的視覺特效渲染,完成了33億渲染線程小時的制作任務。
此前,騰訊云也參與過《白蛇》《流浪地球》等電影特效的制作。首部全云制作動畫電影《時間之子》的不同之處在于,電影制作的全流程上云;過去已經在電影行業廣泛應用的云渲染,僅僅是把渲染任務上云,其他環節仍然依靠傳統制作方式。
制作行業的“慣性”,是《時間之子》制片管理方面臨的挑戰之一。特效師、視覺藝術家們剛剛接觸全云制作時,多少會對在云端虛擬環境進行創作有些不習慣,有時會因為網絡波動等原因感到卡頓,甚至有人想要拿著數據重新回到熟悉的本地系統去制作。
“我們跑到各地的制作公司,做解釋、做示范,甚至幫助解決制作公司的網絡問題?!睆埿f,在適應階段之后,藝術家們習慣了云制作的優勢,不用在整理、上傳文件上花費大量時間,“做完之后按鈕一點,就完工了。”
端午檔上映的《時間之子》,目前已經有超過1.5億票房,在2025年動畫片內地票房榜中排名第三,僅次于春節檔的《哪吒之魔童腦?!泛汀缎艹鰶]·重啟未來》。在不靠傳統IP的故事創新之外,首次全云制作對于行業來說同樣值得關注。
“動畫電影對藝術、技術、管理三個維度組合的要求很高,要把它們非常好地結合起來,才能做出好的項目?!?張旋已經在動畫行業工作25年、參與過12部動畫電影。當動畫電影不只是一門單純的藝術,同時也是“技術的藝術”“管理的藝術”,云產業與動畫電影的結合,正悄然重塑著創作的可能。
媒介合作聯系微信號|ciweimeijiejun
如需和我們交流可后臺回復“進群”加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