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籃球靠直覺?現在,防守站位都可以用微積分來算了。
你可能覺得NBA是力量與速度的競技場,是球星對抗、戰術博弈的高光舞臺。
但在康奈爾大學的一群物理學家眼中,NBA球場更像是一個活生生的“多體量子系統”:10個球員加一個籃球,就是11個動態粒子,布朗運動,波函數,互相作用,一切皆可建模。
最近,他們真的把原本用來預測電子分布的密度泛函漲落理論(Density-Functional Fluctuation Theory, DFFT)搬到了籃球場上,直接用來模擬和評估球員的站位、跑動、防守策略,甚至量化一個球員的“引力”(也就是他對防守方注意力的吸引程度)。
乍一聽像是胡鬧,但這玩意兒還真被他們整出了成果,登上了《Scientific Reports》,而且很有可能會改變未來NBA球隊的數據分析方式。
物理公式打籃球?真不是說笑
這個研究項目的主導人,是康奈爾大學物理系的托馬斯·阿里亞斯教授(Tomás Arias)。他原本是做量子多體系統研究的,對籃球興趣并不大。
但某天在研究人群聚集行為(比如音樂節上的人流分布)時,他突然靈機一動:這些人流移動模式不就像電子在勢場中運動一樣嗎?而籃球場上的球員,不就是更有組織、更受規則約束的“宏觀粒子”嗎?
于是他和團隊展開了試驗,把用于量子系統的DFFT理論,套在了籃球比賽的數據上,看看能不能預測球員位置和防守效率。
最早他們只是做個模型試試水,但結果非常鼓舞人心。
2023年,他們在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首次展示成果,當時他們還是用傳統的密度泛函理論(DFT),現在已經升級為DFFT版本,專門用來研究空間中的個體分布偏好和相互作用關系。
你可以理解為,他們在用科學方式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當你看到球場上10個球員站成一鍋粥,怎么知道這是失位了,還是戰術跑位?”
數據怎么來?怎么分析?
這次他們選用了2022–2023年NBA賽季上半段的球員追蹤數據。只分析陣地戰(不包括快攻),并且聚焦在每次出手前3秒內的球員與籃球位置。
他們把這些數據喂進DFFT模型,讓模型根據位置波動、球員偏好等“場內自然行為”,反推出最可能的站位布局,然后推算出:
- 當前這10個球員的位置,進攻方有多大概率得0分、2分或3分?
- 哪個球員對防守布陣起到了關鍵作用?
- 每個球員的“引力值”是多少?也就是他能吸引多少防守注意力。
這不是簡單的“某人投得準”這種標簽化分類,而是從球員行為軌跡反推他們在無球狀態下的戰術價值
而且,這個模型最大好處是不需要先假設誰是好球員誰是壞球員,一切數據說話。
什么是“球員引力”?庫里:這題我熟
我們來重點說說這個“球員引力”(Player Gravity),這是目前聯盟最被熱議但最難量化的一個概念。
在戰術分析中,我們常說某個球員“有引力”:比如庫里站在外線就能吸引兩個防守人貼上去,他哪怕不持球,整個防線也得因他移動。可這個“吸引力”以前都是憑教練、解說員、球迷感覺說的,沒有一個統一標準。
DFFT模型第一次嘗試了精確量化引力的操作。
研究人員選了出場時間最多的50名球員作為樣本,并特別加上了斯蒂芬·庫里
注意,庫里原本不在首批樣本中,結果2024年他們在MIT斯隆體育分析大會展示時,全場觀眾第一句話就是:“你們沒分析庫里?這模型還有啥參考價值?”
他們趕緊補上,然后就得出驚人結論:
庫里在三分線外沒拿球的“引力”,甚至超過了大部分球員持球時的引力。
簡而言之,他站那,別人就得去貼他,不然就要被投穿了。甚至模型還發現:庫里靠近籃下時,引力反而下降了,這說明他真正威脅的是空間延展性,而不是近距離單打。
還有個有趣的發現來自約基奇
模型發現他的“引力”具有非本地性:雖然他拿球的地方在場的一側,但對面一側的防守密度也會跟著上升,因為大家知道他喜歡傳球,經常“盲傳”給弱側埋伏隊友。簡單說:他在這邊拿球,對面也得緊張。
防守智商,也能算出來?
有了這套理論,研究團隊正在向更深入的方向探索,比如說:
- 誰總能出現在最該出現的位置?
- 誰對“看不見的風險”有提前預判?
- 哪個球員擅長協防、補防,而不是只是“貼著人”?
這就是他們想要開發的另一個關鍵指標:Defensive IQ(防守智商)。
以前這些是靠視頻分析、教練經驗判斷的,但未來很可能能被DFFT模型量化成一組參數,你提前移一步防到位,還是慢半拍被人晃飛,都會在數據上“有跡可循”。
如果進展順利,這些理論可以直接反饋到訓練營中,幫助教練對癥下藥,甚至還可以預測哪些球員未來有潛力。
籃球的未來,不只是身體素質的比拼,更是模型之間的戰爭
很多人都說,“現代籃球越來越像是一場數據革命”。
這話沒錯,但你可能沒意識到的是:我們現在用的數據,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投籃命中率”或者“效率值”,而是引入了整個量子物理級別的理論框架。
這套研究也許未來會被NBA球隊買斷,用于戰術布置、選人、賽前模擬、甚至AI教練建模。
大膽猜想一下,未來比賽前不再是“看錄像”,而是直接跑一組模型,輸入今天對手的首發、進攻傾向、換防策略,然后DFFT模型直接給你輸出:
- 防守布陣站位圖
- 輪轉換位建議
- 哪個點最容易漏防
- 誰該作為主攻點來撕開對手防線
到那時候,打籃球可能真的不再靠“教練拍腦袋”,而是靠一組方程的解。
參考文獻
- Boris Barron et al.Analyzing NBA player positions and interactions with density-functional fluctuation theoryScientific Reports, 2025. DOI: 10.1038/s41598-025-04953-x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