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合動力汽車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變速系統已不再是傳統燃油車那樣的“純機械結構”,而是與電控、電驅深度融合的驅動單元。其中代表性的兩類變速系統便是DHT(Dedicated Hybrid Transmission)和E-CVT(Electroni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兩者在結構原理、性能特性、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差異。在新一代混動平臺中,部分廠商甚至開始嘗試融合二者,那么DHT與E-CVT究竟有何本質區別?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
E-CVT:電控行星齒輪系統
E-CVT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機械CVT(鋼帶式無級變速器),而是一種通過電機控制實現無級變速效果的系統。早期被豐田混動系統THS廣泛采用,是日系混動的代表技術,也被稱為功率分流。E-CVT以一個行星齒輪組為核心,連接內燃機與兩臺電機(MG1、MG2)。通過控制電機轉速,實現發動機與車輪之間的動力分流和能量耦合。變速過程無需物理換擋,達到模擬無級變速的效果。
優點是結構簡單,僅依賴行星齒輪與電機,無需傳統離合器和齒輪組。同時沒有物理換擋沖擊,適合城市低速頻繁啟停場景,運轉絲滑。能量管理也比較靈活,實現動能回收、串聯/并聯驅動切換,同時E-CVT的成本也低于傳統變速箱。
但E-CVT也有缺點,特別在高速巡航或重載工況下,依靠電機分流導致系統效率降低。同時發動機噪音偏高,因為發動機轉速不一定與車速匹配,部分工況下體驗不佳。加上無法實現物理擋位變速,動力輸出曲線受限,不適合大馬力混動車。
DHT:為混動定制的多工況機械變速器
DHT是指為混動系統量身打造的專用變速系統,不同于傳統燃油車的AT或DCT。DHT集成了電機與發動機的輸出控制,可以通過多擋位設計實現更廣泛的動力調節范圍。
DHT結構可分為單擋、雙擋、多擋版本。系統內通常集成有一臺或多臺電機、電控離合器以及多組齒輪,通過控制離合器組合實現不同的動力路徑切換,支持純電、串聯、并聯等多種驅動模式。
多擋DHT動力覆蓋更全面,通過多擋位切換,實現低速高扭、高速高效,相比E-CVT,尤其在高速直驅工況下效率更高。這意味著DHT適應場景更復雜,包括長途高速、陡坡、高負載等。DHT雖然也有多擋位,但它的“多擋”不僅僅是機械結構,而是結合了電機控制策略、離合器耦合方式與齒比組合,缺點則是結構復雜,調校不當的話換擋有沖擊感。
DHT與E-CVT能結合在一起嗎?
E-CVT和DHT各有優缺點,那么能不能將兩者結合起來,讓E-CVT在低速工況大展身手,市區走走停停更絲滑,DHT在高速工況提高效率,高速動力不衰減。有制造商已經融合了兩項技術,比如東風風神L7(參數丨圖片)的4擋DHT+E-CVT結構。
4擋DHT集成4組物理齒比,能實現發動機與車輪的直驅,多用于高速巡航、爬坡等高負載場景。E-CVT模塊通過電機與行星齒輪組控制,實現低速場景下的平順電動驅動。系統自動判斷最優驅動模式,并在EV、電混、發動機直驅之間切換。
比如起步與低速行駛,通過E-CVT控制電機輸出,加上較大的電池容量,日常市區走走停停,用純電足夠;而上了城市的環路或者快速干道,E-CVT+1-2擋DHT組合工作,電機+發動機并聯;如果上了高速,發動機參與直驅,此時DHT3-4擋發揮作用,高速行駛降低發動機的轉速,不怕高油耗;在加速超車時,電機+發動機協同,帶來充足的動力。
簡單來說,多擋DHT實現高速低轉速運行,減少能量損耗;E-CVT控制低速時段,避免多擋機械換擋頓挫。涵蓋城市工況、高速出行、山區爬坡等多種場景。
短板則是結構復雜,成本更高,集成多個齒輪組、電機、離合器與控制單元,同時對ECU的算力需求更高,系統需實時運算能量管理與模式切換邏輯,制造商如何控制變速系統的成本是一個難點。
選車偵探觀點:DHT與E-CVT的融合,不是簡單的堆疊技術,而是滿足不同場景下的動力需求的。多擋DHT提供了更廣的動力輸出區間和更高的傳動效率,E-CVT則保證了城市駕駛的平順與節能。以東風風神L7的4擋DHT+E-CVT為例,正是當前技術進化路徑上的一次大膽實踐。大家覺得混動車型更適合使用哪種變速箱,歡迎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