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式 AI 加速重塑科技格局之際,蘋果正處于一個微妙的位置。
外界普遍認為這家公司在 AI 競賽中動作緩慢、策略保守;而被寄予厚望的 Siri 升級,更是從去年的“畫餅”逐漸演變成今年的“延期公告”。在 WWDC 2025 期間,華爾街日報記者 Joanna Stern 面對面采訪了蘋果軟件高級副總裁 Craig Federighi 和市場營銷負責人 Greg Joswiak,直面追問 Siri 為何遲遲未能兌現承諾、Apple Intelligence 的定位、以及蘋果如何看待未來計算設備與全球市場壓力。
采訪視頻畫面。左一為WSJ記者Joanna Stern;左數第二為蘋果軟件高級副總裁Craig Federighi;右數第一為蘋果市場營銷負責人Greg Joswiak。
本文為這場對談的完整逐問逐答記錄,呈現兩位高管對蘋果AI戰略的解釋、對“Liquid Glass”設計理念的解讀、以及他們如何看待 iPad 與 Mac 的產品邊界。透過這場不乏幽默與交鋒的訪談,我們得以一窺一家傳統科技巨頭在AI新時代下的自處姿態。
注:本文從標題到封面再到正文內容基本均由人工智能工具處理完成,筆者僅進行編輯校對工作。
閱讀摘要
Siri 部分新功能未按計劃發布,因體驗不穩定,被內部否決。
蘋果提前宣傳是因原定年底交付,展示內容為真實演示。
Apple Intelligence 并非聊天機器人,而是深度融入系統的智能能力。
公司并不急于追趕聊天機器人潮流,更重視體驗質量與隱私設計。
多數 AI 功能由蘋果自研模型驅動,僅在特定場景接入 ChatGPT。
Liquid Glass 是一次 UI 統一的跨平臺嘗試,兼顧美觀與實用性。
iPad 與 Mac 將保持分野,在交互方式上各自優化。
蘋果認為未來計算是語言、觸控、視覺多模態融合。
面對關稅壓力暫無漲價決定,核心仍是做好產品。
高管強調用戶滿意度高、產品力強,對未來保持信心。
Siri 的“跳票”背后:AI 功能緣何未兌現?
Joanna Stern:
Craig,Jos,非常感謝兩位在這場重要的開發者大會上接受我的訪談。
Greg Joswiak:
謝謝邀請我們。昨天真是大日子,非常重要的一天。
Joanna:
我們第一件事情想讓大家知道的是各位昨天發布的內容,并且想讓大家回顧一下去年的 WWDC。去年你們發布了更智能化的 Siri,那么,它現在哪兒了?
Craig Federighi:
是啊,當時我們在介紹 Apple Intelligence 的時候,我想我們用了大概 40 分鐘講 Apple Intelligence,在一個 100 分鐘的發布會中。而 Siri 是建立在 Apple Intelligence 基礎上的。我們大概用了 8 分鐘講 Siri 相關內容,其中有 4 分鐘的內容我們今年成功交付了,還有 4 分鐘沒有。
所以我們發布了一個全新的 Siri 用戶界面,還有一些新功能,比如可以打字與 Siri 交互,Siri 對語言的理解更流暢了,對話上下文理解得更好,對產品知識的理解也更強。
但確實有幾項非常重要的功能我們沒有實現。我們用 Apple Intelligence 打下了基礎,構建了語義索引、本地強大的大語言模型,這些模型支持了 Apple Intelligence 中許多其他功能,比如我們實現的突破性的 Private Cloud Compute,還有用于許多功能的語義索引,比如用自然語言搜索照片,這些我們確實做到了。
這些技術都是我們希望未來添加到 Siri 中的能力的基礎。我們原計劃是分兩個階段來推進,有兩個版本的架構來打造一個出色的 Siri。當我們進入大會籌備階段時,我們確實已經完成了第一版,實現了我們在發布會上演示的基本功能。那是一些真正的軟件,我們現場演示了,展示了即將上線的內容。
但它在質量上沒有達到我們需要的水準。我們確實有能運行的東西,但一旦你離開我們預設的路徑——而我們知道 Siri 是開放式的,用戶會問它各種問題,會涉及設備中各種個人數據——我們希望它的表現非常可靠,而我們沒有在計劃時間內實現這個目標。
我們最初以為年底前可以搞定,后來以為春天可以。但當我們在春季意識到它無法達到蘋果的質量標準時,我們不得不宣布,我們將轉向第二代架構,那才是真正能支撐我們實現所需質量的方案,等它準備好時我們會發布它。所以這就是我們現在的處境。
Joanna Stern:
這部分功能當時其實是做出來了?不是“畫餅軟件(vaporware)”吧?
Craig Federighi:
當然不是。我們當時演示的是確實可運行的軟件,是真實的大語言模型和語義搜索功能。
Greg Joswiak:
對。雖然外界有這樣的說法,說那“只是演示軟件(demoware only)”,但其實我們當時真的以為能趕上年底上線。如 Craig 所說,我們不愿讓用戶失望,但如果上線的是一個我們認為錯誤率過高的產品,那才是真的令人失望。所以我們做了我們認為最正確的決定,我現在依然會這么選。
沒做完為什么還是做了宣傳?
Joanna Stern:
這里我想展開兩個點。首先,你們還是做了宣傳,對吧?你們展示了它。這是怎么發生的?
Greg Joswiak:
正如 Craig 說的,我們原本計劃年底發布。這是我們的計劃。所以在 10 月,我們播出了一輪 Bell Ramsey 的廣告,展示了 Apple Intelligence 可以實現的一些功能。我們有一整套內容,這只是其中之一。我們當時確實預期能發布。
Craig Federighi:
沒錯。我覺得我們的大部分宣傳,其實——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啦——但確實主要是關于 Apple Intelligence 的。我們當時介紹了大約 20 項 Apple Intelligence 的不同能力。
而就像我說的——甚至連我們在活動中所說的內容,你事后看別人寫的文章,會覺得我們去年的整個發布會都是關于 Siri 的。但實際上,我們活動中只有大約 4% 的時間談到了后來沒能發布的 Siri 功能,剩下的 96% 都是講其他內容。
Apple Intelligence 中的大多數內容,都是我們確實發布的、非常強大的能力。所以是的,我們確實一直在宣傳 Apple Intelligence,因為我們認為它現在就很出色,同時又是面向未來的一個重要基礎。
如果每次你聽到我們在宣傳 Apple Intelligence,你腦中就浮現出“聊天機器人”這個概念——當然,這完全不是我們所想的,也不是我們所說的,完全不是我們對 Apple Intelligence 或我們平臺未來的定義——那你可能會誤解。但這事實上完全不是我們當時在做的事。
是的,有一條 Bell Ramsey 的廣告是專門關于 Siri 的,但總體而言,我們一直在宣傳的是 Apple Intelligence。
Greg Joswiak:
我們承諾的 20 多項功能幾乎都已交付。所以我們兌現了幾乎所有承諾的內容。確實有一些沒有,Craig 也解釋了原因。
Joanna Stern:
我理解你們設立了高標準,但你們是 Apple 啊。你們有最強的工程師團隊和最多的錢。為什么沒能完成?
Craig Federighi:
這項技術確實很新。就目前而言,在設備端可靠地實現自動化功能,沒有任何一家公司真正做得很好。而我們希望成為第一個做好的,我們也想做到最好。
正如我剛才說的,我們早期的成果非常有希望,初期版本是可以運行的。但當我們真正開始在內部日常使用這些功能時,我們發現:它的表現還不夠可靠——不夠好到能稱得上是一個“Apple 產品”。
這些事情確實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我們認為,AI 是一股長期的變革浪潮,它將在未來幾十年里深遠地影響整個行業,當然也包括整個社會。
我們想要把事情做對。沒必要為了爭第一而匆忙推出錯誤的功能和產品。最終,我們的目標是為用戶打造正確的產品。
Apple Intelligence :不是聊天機器人
Joanna Stern:
很多人一提到 Apple 和 AI,腦中浮現的第一個詞就是 Siri,從十幾年前就是這樣了。所以,大家的確有一種強烈的預期:Siri 應該至少和競品一樣好,甚至更好。
Craig Federighi:
我覺得從最終目標來看,Siri 確實應該如此。
Joanna Stern:
但現在它還沒有達到,對吧?
Craig Federighi:
這當然是我們的目標。是的,這就是我們的使命。我們去年之所以站出來向大家講述我們的方向,就是希望讓用戶知道我們要去哪里。我覺得人們對 Apple 提出的價值觀非常興奮——我們要打造的是一種深入整合到你日常使用流程中的體驗,而不是一個外掛的聊天機器人。
它是私人的,是保護隱私的,是真正屬于你的。我們已經開始構建這些能力,并開始交付其中一部分了,比如現在我們就實現了非常棒的語義照片搜索。還有很多工具,已經直接集成在你使用設備的方式里了。我認為用戶對這樣的未來是感到興奮的。
某種意義上,我也很感激大家真的很期待下一代的 Siri。我們真的很想把它交付給大家,但我們也想用正確的方式把它做出來。
Joanna:
那“正確的方式”到底什么時候會來?
Craig Federighi: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真的非常謹慎。在開始談發布時間之前,我們必須確保一切都已經非常穩妥,原因顯而易見。
Joanna Stern:
那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們原先宣布的功能還會包含在內?甚至會有更多?我的意思是,這是不是你們想要打造的,更具互動性的 AI Siri?
Craig Federighi:
嗯……怎么說呢,一方面,我當然很想表達我對未來計劃的熱情——但這正是我們現在不想做的事情,對吧?我們不希望設錯用戶的預期。我們想要交付的是一個真正出色的產品,是你和我們所有用戶都真正喜歡的東西。
蘋果AI能追上對手嗎?
Joanna Stern:
你們一直在談 Apple Intelligence。但老實說,我自己更多用的是你們競爭對手的產品。你們真的能跟得上他們的節奏嗎?
Greg Joswiak:
我們和其他公司在策略上確實不太一樣。我們對 Apple Intelligence 的定義,是把生成式 AI 作為一種賦能技術,貫穿整個操作系統。因此,有時候你在使用一些功能時,甚至不會意識到你其實正在使用 Apple Intelligence 或 AI。這正是我們的目標——將它深度整合,讓你日常使用的產品、功能變得更好,而無需你去刻意思考它。
Apple Intelligence 不是一個“目的地”,它沒有一個獨立的 app,不像一個聊天機器人。可有些人會混淆,說“你們的 chatbot 呢?”我們并沒有那樣做。我們決定提供訪問 ChatGPT 的接口,是因為我們認為它是最好的之一。但我們的理念,是將 AI 能力整合到系統中的各個功能里,而不是做一個單獨的聊天產品。
Craig Federighi:
沒錯。AI 是類似互聯網、移動計算那樣的巨大技術浪潮。你回看互聯網興起的階段,沒人會說:“Apple,你怎么沒有一個 amazon.com?我很常用那個。”或者說:“我很喜歡搜索貓咪視頻,怎么你們不做個搜索引擎?”當然不會那樣說,因為互聯網本身就是廣闊的,它為很多公司和用戶帶來了各種可能。它同時也是 Apple 的一個巨大賦能來源。我認為 Apple 是最早真正讓互聯網觸手可及的公司之一,這極大地賦能了我們的用戶和產品。
但這并不意味著,每一種體驗都一定要發生在 Apple 的產品里,或者一定要通過 Siri 來實現。我們當然希望 Siri 成為你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這不意味著你不能使用別的工具來完成其他任務。
“ChatGPT”與自身模型
Joanna Stern:
我接下來確實想聊聊 iOS 26 和新系統,但我們再停留在 AI 一會兒。你們現在在視覺智能(Visual Intelligence)中進一步集成了 OpenAI 和 ChatGPT。那你們怎么權衡什么時候使用自己的模型、什么時候使用像 OpenAI 這樣的外部模型?
Craig Federighi:
其實我們已經在用了。比如你在使用寫作工具時,如果選擇“讓它更簡潔”、“轉換成項目符號”、“生成表格”,或者說讓它按你的要求改寫成五言詩(Haiku),這些操作全都是通過 Apple 的模型完成的,并運行在私有云計算平臺上。我們在視覺智能方面也使用了自己的模型。
但 ChatGPT 確實也提供了一些很強的能力,所以我們也將它集成到了體驗中,比如你說的視覺智能,它現在不僅可以識別你攝像頭看到的東西,還能分析你屏幕上的內容。我們也整合了許多其他工具。比如 ChatGPT 的圖像生成能力,不僅可以在 Image Playground 中使用,也可以直接在許多 Apple 自有 app 或第三方 app 中調用,你只要打開輸入框,就可以生成圖像。
Craig Federighi:
我們昨天還發布了一些令人興奮的代碼生成工具,在 Xcode 中就能使用,包括 ChatGPT 和 Anthropic 等模型。反響非常熱烈。我們會繼續增強自己模型的能力,但我們也看到外部公司在做很多令人激動的事情,我們希望確保用戶能獲得最好的體驗,不論它來自哪里。
Joanna Stern:
那你們未來是否希望自己就能開發出像 OpenAI 或 Anthropic 那樣能力的模型?讓這類核心 AI 模型成為 Apple 自家的一部分?
Craig Federighi:
其實我們已經在這么做了。我們今年又發布了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我們最新的端側模型(on-device models)和私有云模型(Private Cloud Compute)的架構更新。我們的 PCC Pro 模型規模更大、功能更強,在很多方面已經達到了 GPT-4o 的水準。所以,這是我們一直在持續推進的事情。
Greg Joswiak:
但我們再說一次,我們的目標不是再造一個聊天機器人,而是把這些強大的智能能力集成到系統和各個功能中。
Craig Federighi(接著):
是的,是將這些智能,賦予每一個你每天使用的功能中。
Liquid Glass 設計語言與 UI 統一
Joanna Stern:
我們來聊聊 Liquid Glass。你們真的很喜歡玻璃,是吧?
Craig Federighi(笑):
是的。玻璃是很棒的材料。
Joanna Stern:
你們為什么這么喜歡玻璃?
Craig Federighi:
我們當然可以選擇別的,比如古老的磚塊或者柚木作為設計材料(笑),但實際上,玻璃在用戶界面中具備非常實用的特性,尤其是我們現在可以打造那種“自適應玻璃”。
我們的目標是:現在屏幕變得更大、邊角也更圓潤,我們希望讓內容感覺是“開放”的,占據了整個屏幕。邊到邊的玻璃設計讓我們可以將控件內嵌于這個體驗中——一方面幾乎讓人感覺控件不存在,內容主導了一切,這感覺非常好;另一方面又能清晰地界定空間,讓你明確知道按鈕在哪、控件在哪,信息傳達依然明確。
玻璃的另一個優點是極具“適應性”:它可以通過半透明效果傳遞背景,同時我們還能調整玻璃的屬性,在保留對比度的前提下,讓你既能看清背景,也能看清內容。所以,玻璃作為 UI 的一部分,非常理想,而且它看起來也非常酷(super cool)。
Joanna Stern:
那為什么是現在開始做這件事?
Craig Federighi:
現在的硬件已經發展到可以支持這類設計的程度了。一方面是芯片的計算能力增強,我們終于能實現玻璃邊緣的光學折射效果,支持內容透過玻璃的視覺體驗——這些以前是很難實時渲染的,現在 Apple Silicon 可以在我們的整條產品線上做到這一點。
另一方面,我們也擁有了更好的顯示器,比如高分辨率和 HDR 屏幕,讓我們能在玻璃表面呈現光澤感和高光反射。這些屏幕尺寸也更大了,ID(工業設計)也演進了,圓心式(concentric)的視覺結構成為可能。
所有的技術因素如今都成熟了,于是我們終于能邁出這一步——在整個產品線中實現統一的視覺語言。你回看 iOS 和 macOS 的起點,其實它們最初的界面語言非常不同,而這些年來我們逐步統一了字體、圖標、設計語言——現在,我們終于可以實現一個跨設備統一的設計。今年,我們做到了。
Greg Joswiak:
這一切,其實也受到 VisionOS 多年設計工作的啟發。我們從中學到很多,也很喜歡用戶對它的反應,所以毫無疑問,設計層面確實有從 VisionOS 中汲取靈感。
Joanna Stern:
你剛才提到“大屏幕”,是不是意味著未來會出一個更大的 iPhone?那可折疊的 iPhone 呢?我覺得這套玻璃 UI 用在可折疊手機上會很好看。
Greg Joswiak(笑):
現在的屏幕已經夠大了吧?天啊,都這么大了。
Joanna Stern(笑):
是啊,所以才要折疊起來用。
Greg Joswiak(笑):
折疊了會壞掉吧?
Joanna Stern(笑):
不會啊,所以你們要造一個可折疊 iPhone 嘛。你們沒考慮過嗎?
iPad 與 Mac 的分野與融合
Joanna Stern:
我還想聊聊 iPadOS 的進展。看起來你們正試圖讓 iPad 更像一臺“真正的電腦”。但你也知道,我一直在問這個問題:你們有運行 iPadOS 的 iPad,也有運行 macOS 的 Mac——
Greg Joswiak(笑):
我們都很愛。它們兩個都很受歡迎,也都表現很好。
Joanna Stern:
那你們永遠不會把它們融合在一起嗎?
Craig Federighi:
太棒了。我是說,我真的非常喜歡它們兩個。我覺得如果有條件的話,每個人都應該擁有 iPad 和 Mac。它們是從完全不同的出發點發展起來的產品,核心理念也不同。雖然它們有很多共通之處,但我們大家都喜歡在各自獨特又有重疊的方式中使用它們。
Craig Federighi(續):
Mac 一直以來都為鍵盤、觸控板或鼠標進行了優化,追求高精度操作、點擊小目標區域、細致操控;而 iPad 則是終極的觸控設備——你就是直接拿在手中與計算機交互,這種直接操作的體驗非常美妙。不過,它們各自確實有不一樣的特性。
Craig Federighi(續):
隨著 iPad 擁有了更大的屏幕和更強的計算能力,用戶開始希望在 iPad 上完成更多事情。我想我們大家都經歷過這個過程:一開始只是用它來瀏覽內容、做一些輕度工作,但后來慢慢變成了用它完成更多生產力任務。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尋找一種既忠于 iPad 特性、又能提升工作效率的方式。結果我們發現,Mac 上的一些使用范式其實也可以很好地遷移到 iPad 上。
所以,我們在“有意義的地方”追求一致性,但在每一個環節也都盡可能地保留 iPad 的獨特體驗。
Joanna Stern:
所以你其實在說的是——你們可能會把它們合并,是嗎?
Craig Federighi(笑):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解讀,Joanna。
Joanna Stern:
對,我就是這么理解的。
Greg Joswiak:
我還記得 Craig 背后的那張幻燈片,我不記得是哪一場發布會了,但我記得我們在上面寫了“NO”(不)這個詞。
WSJ貼心的給出了提到的那張PPT
Craig Federighi:
而且還是我們能找到的最大的字體。所以,我想借這個機會明確回答這個問題:不,我們不會。
Joanna Stern:
所以答案就是“不”。那你們在公司內部有沒有配備觸控屏的 Mac?
Greg Joswiak:
我沒看到過一個。
未來計算設備與 AI 平臺
Joanna Stern:
昨天發布的很多更新,還是偏向于傳統計算方式的,比如點擊、觸控板、觸屏操作;Liquid Glass 則是一種新的觸屏交互方式。那么在 Apple 看來,計算的未來會是什么?尤其是在 AI 融入、人機交互變化的背景下,未來是電腦替我們處理更多任務,還是我們繼續主動去操作電腦?
Craig Federighi:
我認為,這個未來會是“多模態的”,如果你想用一個技術術語來說的話。我們人類是非常依賴視覺的生物,喜歡用雙手去操控事物,同時我們又具備語言和語音的能力。所以,未來的交互一定是多種方式并存的——有時你想通過語音完成任務,有時你會直接動手去控制它。我們設想的終極未來,是你在“看”,在“交互”,在“觸摸”,在“說話”,設備可以理解你的指令,你也能直觀地告訴它你要什么,就像我們與自然世界交互一樣自然。
Joanna Stern:
那是否會有其它設備來承載這種交互方式?你們可能也看到了 Johnny Ive 正在和 OpenAI 合作開發未來的 AI 硬件設備。
Craig Federighi(笑):
是啊,我也不知道他們在做什么。
Greg Joswiak(笑):
我不需要那個東西。
Joanna Stern:
那 Apple 會不會涉足這個方向?你們是否在思考一些超出現有產品形態的設備?比如更加個人化的設備,比如可穿戴的眼鏡類產品?
Craig Federighi:
嗯,我覺得,我們其實已經有非常個人化的可穿戴設備了——如果你想要一個對環境感知敏銳、能處理音頻的設備,你現在手腕上可能就戴著一個(Apple Watch)。如果你想要一個能捕捉環境、還能顯示視覺內容的設備,那你口袋里可能也已經有一個了(iPhone)。
當然,未來可能會有其他適合 AI 的設備形態,但目前,很難有比這些“隨時伴你左右、隨手可看、交互便捷”的產品更合適的選擇了。所以……我不太清楚他們在做什么。
關稅、定價、蘋果的信心與初心
Joanna Stern:
我們還得談一個現在圍繞 Apple 很熱的話題——關稅。人們擔心未來加征關稅會導致 Apple 產品漲價。Jos,這個問題問你——iPhone 會變貴嗎?
Greg Joswiak:
很明顯,我們每天都在關注這些事態的發展,但現在沒有任何可以宣布的內容。我們都還在觀望最終的政策走向。而這周,我們的重點還是放在了 Apple Intelligence 和各個平臺的新發布上。
Craig Federighi(笑):
不過軟件升級還是免費的,也沒有關稅。
Greg Joswiak(笑):
這倒是真的。你在這里聽到的,我們說的都是真的。
Joanna Stern:
但我想特別問問營銷層面的問題。如果你們真的不得不漲價,那要怎么去市場化一個更貴的 iPhone,這一定是個不小的挑戰吧?
Greg Joswiak:
現在談這個還太早了,真的。
Joanna Stern:
所以你們沒有哪個團隊在研究這件事?
Greg Joswiak:
你可以想象我們肯定有在密切關注,如果不關注就太瘋狂了。但現在沒有任何可以宣布的。
Joanna Stern:
好吧。據我了解,你們兩位加起來,在 Apple 工作的年限差不多有 70 年了。
Craig Federighi:
這家公司?Jos,你到底多大了?
Greg Joswiak(笑):
天啊,你非要這樣提醒我們多老嗎?不過我可以給你個獨家新聞:我昨天剛好在 Apple 度過了第 39 個工作周年。
Joanna Stern:
昨天?他們連個蛋糕都沒給你?
Greg Joswiak(笑):
哎呀,還差一年就 40 周年了,給他們留點籌備時間嘛。
Joanna Stern(笑):
我就送你一個 Liquid Glass 好了,聽起來像是種伏特加。好吧,我再重新問一遍這個問題:你們兩個在 Apple 工作了這么多年,經歷過高峰與低谷。你們覺得現在公司處在什么階段?很多人覺得 Apple 正在落后。
Craig Federighi:
你說得對,帶著這個視角來看是很有意義的。因為當你經歷了不同時代的浪潮之后,你就會對這些“起起伏伏”變得很習慣。而我們現在的狀態,真的很不錯。
Greg Joswiak:
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天真,但我記得當年 Steve(喬布斯)回來時曾經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創造出偉大的產品,并把它講清楚。如果我們做到了,其他的一切都會順其自然。” 事實證明,他說得沒錯。我們確實做出了好產品,而且我們認為現在的產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還會持續變得更好。我們現在正在傳播這些信息,告訴大家為什么這些產品很棒,然后其他事情就會水到渠成。
Greg Joswiak:
現在,業務強勁,用戶對我們的 iPhone 愛不釋手。Mac 的人氣也是有史以來最高的。iPad 也在持續成長,表現出色。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打造更好的產品。昨天你看到的那些發布,也都是我們如何結合設計、AI 和各種功能創新,來讓產品變得更好。別忘了,我們的所有核心產品,在各自領域的用戶滿意度中,都是第一名。我們想做的,就是讓它們變得更好,一直更好。就是這么簡單。也許這很“天真”,但我依然相信:只要我們持續做出好產品,并把它告訴大家,其他一切自然會水到渠成。
Craig Federighi:
而昨天真的是非常激動人心的一天。我們過去花了很多年時間打磨新的設計、打造這些功能,現在終于能讓它們展現在用戶面前,感受到現場的能量和大家對這些平臺的熱情,對這些更新的喜歡。你能感受到那種反饋。而我們自己也知道還有很多更棒的產品正在路上,所以我們也一樣感到興奮。這感覺很好。
收尾快問快答
Joanna Stern:
我必須以一個輕松的問題收尾:你們更喜歡《分裂人生》(Severance)還是《慢馬》(Slow Horses)?
Greg Joswiak(笑):
天啊,我兩個都超愛!
Craig Federighi(笑):
是啊,都太棒了。
Greg Joswiak:
我是真心喜歡兩部劇。但要排個名的話,我會說《分裂人生》是 No.1,但《慢馬》也非常精彩,絕對能排前列。
Joanna Stern:
那你們選 iPad 還是 Mac?
Greg Joswiak(笑):
這就像我們的一些用戶一樣——我全都要。你又沒說只能選一個。
Joanna Stern(笑):
好吧好吧。那你們的發短信風格是怎樣?是一句一句發,還是一整段發出去?
Greg Joswiak(笑):
這個嘛……得看你是在用 Mac 還是 iPhone。你看,用 Mac 發短信的人,一看就是一條條獨立發的,因為每次按回車就是一條。而我在手機上通常就會打一整段。
Joanna(笑):
好吧,今天的快問快答環節有點跑偏了。感謝你們的時間。
Greg & Craig:
謝謝,Joanna!
Landing AI
Landing AI是由動點科技策劃的一檔聚焦人工智能領域的專題報道欄目。通過對AI落地前景以及幕后故事的發掘,我們將在這一專題中深入淺出地探討關于AI新浪潮下的一切可能。
本文為動點科技記者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或開白請在后臺回復“轉載”。
- - - - - - - - END - - - - - - - -
*想要獲取行業資訊、和志同道合的科技愛好者們分享心得,那就趕快掃碼添加“動點君”加入群聊吧!群里更有不定期福利發放!
精彩好文值得推薦
一鍵轉發,戳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