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囂的時代,總有人以沉靜的心靈與熾熱的情懷,執著于一件事,照亮一群人。他用歌聲喚醒記憶,用藝術講述信仰,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動人旋律。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卻用美育之筆勾勒出一幅動人的育人畫卷。他就是王明明——一位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也是一位以初心感召青年、用信仰引導成長的實踐者。
王明明,吉林省曲藝家協會主席,吉林工商學院美育文化中心主任、教授,長春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長。舞臺上,王明明是一位屢獲“牡丹獎”“侯寶林金像獎”的表演藝術家,為相聲藝術的傳播與發展做出積極探索;舞臺下,他長期奔走于基層,深入鄉村與校園,用文藝服務群眾。2015年,他榮獲全國第四屆“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這是對他藝術成就的認可,也是對其踐行“以藝載道、立德樹人”理念的肯定。
多年來,王明明始終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致力于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內容。他帶領團隊創作紅色歌曲30余首,策劃“唱紅歌、講黨史”系列課程50余講,覆蓋師生3000余人次。在課堂教學中,他借助自身經歷與藝術表現力,引導學生在歌聲中觸摸信仰的溫度,在講述中體悟理想的力量,使青春的情感與國家的發展形成共鳴。
他將藝術與教育、與社會、與時代緊密相連,探索“紅色文化進課堂”的多樣路徑。在教學中創設“用紅歌講黨史”的教學模式,不拘泥于灌輸式講授,而是通過“以歌傳情、以史動人”的方式提升課堂的吸引力。他創作的《共產黨好》《人民教師心向黨》《雷鋒精神代代傳》等作品,旋律親切、語言簡潔,嘗試將黨的百年歷程轉化為青年一代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情感表達,已在高校課堂、電視熒屏、鄉村劇場中得到廣泛傳播。
2024年,由王明明創作的原創紅色文藝作品《共產黨好》在中國教育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現場演唱,引發強烈共鳴。這首作品不僅是一首歌曲,更是連接當代表達與歷史記憶的一種嘗試,借助藝術語言將理想信念融入青年群體的情感表達之中。
在王明明的紅色文藝創作中,《雷鋒精神代代傳》同樣具有代表性。旋律親切、情感真摯,成為傳播雷鋒精神的重要載體。這首歌曲通過青春化、大眾化、國際化的表達方式,增強了青年群體的情感認同。
除教學與創作之外,王明明還積極參與文化公益。他創辦吉林省聯青志愿者協會,發起“輪動愛心”助殘公益行動,為眾多殘障人士提供輪椅與精神支持;他帶領文藝大篷車深入農村學校、孤兒院、福利院,組織多場義演與藝術輔導,努力將文化資源送達邊遠地區;他多年資助困難學生,至今已有92名貧困殘疾學生因其長期支持而完成學業。他曾說:“真正的公益不是一次捐贈,而是長期陪伴,是讓人看到希望。”他的這些行動,為許多人帶來了實際幫助和精神鼓舞。
他推動“雷鋒精神代代傳”公益行,組織看望困難家庭、開展公益演出與紅色歌曲創作,拓展“文藝+公益”的融合形式。他還邀請評書藝術家劉蘭芳參與校園公益授課,與“當代雷鋒”郭明義一同講學,傳遞信仰與擔當的力量。在不斷實踐中,他的名字逐漸成為一種文化象征,也成為許多人精神生活的一個支點。
王明明曾說:“藝術的終點,是人民。”他用幾十年的堅守,踐行著文藝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用腳步丈量土地,用歌聲傳達信仰,用心血成就理想。他的每一次登臺、每一首歌、每一堂課、每一場奔赴,都是對群眾的真誠回應,都是一場飽含責任與情感的文化遠行。
來源:中國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