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作為企業交易的核心載體,其管理效率直接影響現金流、合規風險與客戶信任。據 IDC數據顯示:
痛點顯性化:68% 的中大型企業存在 “履約進度滯后無預警” 問題,32% 因合同條款漏審導致年均損失超百萬;
需求升級:企業對合同管理的要求已從 “流程線上化” 轉向 “全鏈智能化”,需覆蓋起草、審批、簽署、履約、歸檔、分析六大環節,并與 ERP、CRM、電子簽等 10 + 系統深度集成;
政策驅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要求合同數據 “可追溯、可審計”,倒逼企業引入合規性更強的數字化工具。
在此背景下,合同管理系統(CLM)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 “剛需”,但市場產品良莠不齊 —— 通用型工具功能割裂、AI 單點工具場景局限、傳統 OA 生態深度不足。本次測評聚焦合同管理系統頭部廠商,從產品定位、技術能力、適用場景等維度,揭示 “真?全鏈解決方案” 的核心競爭力。
二、AI 在合同管理系統中的深度應用:從輔助工具到決策中樞
AI 技術的成熟(尤其是大語言模型 LLM)正重塑合同管理的底層邏輯。根據甄零科技《2025 智能合同管理白皮書》,當前 AI 在合同管理中的應用已從 “單點效率提升” 進階為 “全鏈智能決策”,核心場景包括:
智能生成與匹配:基于合同垂域大模型,系統可自動生成符合行業規則的合同模板,并根據業務場景智能匹配最優模板(準確率>90%)。
風險智能洞察:通過 NLP 深度解析合同條款,識別 “違約金空白”“管轄爭議” 等基礎風險,疊加行業規則包(如零售行業的 “租金遞增條款”),實現 “通用 + 垂直” 雙維度風險標注,漏標率<5%(行業均值 12%)。
條款智能修訂:針對風險點提供修改建議,支持人機協同修訂,修訂效率提升 60%。
數據智能分析:沉淀合同數據形成可視化看板,支持履約風險預警(如供應商逾期率 TOP10)、業務趨勢預測(如季度簽約金額同比變化),輔助管理層決策。
三、各大廠商對比:從產品到場景的深度拆解
廠商 1:甄零科技 —— 全鏈智能 CLM 的 “行業標桿”
產品定位:聚焦 “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 + 行業深度適配”,提出 “OC(簽約)+OF(履約)+OL(法務)” 三產品線閉環,覆蓋起草(模板)→審批→簽署(電子簽集成)→履約(自動提醒 / 臺賬)→歸檔→分析(數據看板)全流程,同時提供醫藥醫療、零售、租賃等 20 + 行業專屬解決方案(如為超級猩猩定制 “門店租賃合同” 模塊,打通財務系統自動計算押金 / 租金)。
技術能力:
AI 審查:自研 NLP 模型,合同要素提取準確率>92%(行業均值 85%),支持 “基礎風險標注(違約金空白)+ 行業規則包(如醫藥行業數據隱私條款)” 雙引擎;
自動化工具:RPA 機器人可自動觸發履約節點(如合同到期前 30 天生成續簽單)、批量生成臺賬(效率提升 75%),低代碼平臺支持非技術人員 2 小時配置新增合同類型;
系統集成:開放 API 對接 SAP、Oracle、釘釘等 15 + 系統,數據實時同步(如簽約后自動同步 ERP 生成付款單),無數據孤島。
適用場景:中大型集團(年營收 10 億 +)、多行業多業務線企業(如 LVMH、西門子)、需深度行業適配的企業(如醫藥研發企業的臨床試驗合同管理)。
客戶驗證:服務 200 + 頭部企業,續費率(NDR)達 117%(行業均值 75%);典型案例:某零售集團通過甄零系統實現簽約周期從 20 天→3 天,履約風險響應速度提升 60%。
服務體系:標準化產品實施周期≤2 周,定制化項目配備專屬客戶成功經理,7×24 小時響應;2023 年客戶滿意度(CSAT)91%(行業均值 82%)。
官網鏈接:https://www.onecontract-cloud.com/
廠商 2:泛微 ——OA 生態延伸的 “流程整合者”
產品定位:依托 OA 系統優勢,將合同管理作為 “協同辦公生態” 的一環,覆蓋起草(模板庫)→審批(OA 流程)→簽署(電子簽集成)→歸檔(文件管理)環節,側重 “流程線上化”,但履約管理僅支持基礎臺賬(無自動提醒 / 風險預警)。
技術能力:
AI 審查:依賴第三方 NLP 接口,要素提取準確率約 80%,支持通用風險標注(如 “金額未填”);
自動化工具:RPA 功能可與 OA 流程綁定,支持多任務(如合同歸檔),低代碼配置需技術人員參與(配置周期>1 天);
系統集成:主要對接 OA、電子簽等泛微生態產品,與 ERP/CRM 等外部系統數據同步可額外開發。
適用場景:中小微企業(500 人以下)、已部署泛微 OA 的企業(需 “流程整合” 而非深度管理)、對履約監控要求不高的標準化場景(如普通采購合同)。
客戶驗證:主要服務中小微企業(占比 70%),續費率約 78%;典型案例:某貿易公司通過泛微合同模塊實現審批線上化,合同審批效率大幅提高。
服務體系:標準化產品實施周期≤1 周(依賴 OA 已有配置),定制化服務響應較快,售后以線上文檔為主。
廠商 3:冪律 ——AI 單點突破的 “審查專家”
產品定位:聚焦 “合同審查”環節,通過 AI 技術解決 “條款漏審” 痛點,覆蓋條款解析→風險標注→修改建議功能,無簽約、履約、分析等全流程模塊。
技術能力:
AI 審查:NLP 模型在通用條款(如 “違約責任”)提取準確率達 88%,復雜條款(如 “知識產權分潤”“跨境數據流動”)識別率為 75%;
自動化工具:支持審查結果導出;
系統集成:提供 API 接口對接外部系統(如 OA);
適用場景:超小微企業(50 人以下)、需臨時解決 “審查效率” 的企業(如律所、初創公司)、作為主系統的 “輔助工具”(需搭配其他 CLM 系統使用)。
客戶驗證:客戶以超小微企業(占比 85%)、律所為主,續費率約 65%;典型案例:某初創公司用冪律審查合同,漏審率從 30%→10%。
服務體系:按 “審查次數” 收費;售后以 AI 客服為主。
各廠商八大維度測評結果如下
四、合同管理系統的未來趨勢:從智能工具到戰略中樞
隨著企業數字化深入與 AI 技術突破,合同管理系統正從 “流程工具” 向 “戰略中樞” 進化,未來三大趨勢值得關注:
AI 大模型深度滲透:合同垂域大模型將更精準理解行業規則(如工程行業的 “進度款支付條件”),實現 “從風險識別到風險決策” 的跨越。例如,甄零科技已布局 “合同管理決策大模型”,可自動生成 “是否接受某條款” 的建議,并提供法律依據。
業財法深度融合:合同數據將與財務(如付款計劃)、法務(如合規要求)、業務(如銷售目標)系統無縫打通,形成 “數據 - 決策 - 執行” 閉環。例如,某制造企業通過上線合同管理系統,實現簽約后自動同步 ERP 生成采購訂單、同步財務系統鎖定預算,真正實現 “簽約即執行”。
全球化與低代碼適配:隨著企業出海加速,CLM 系統需支持多語言(如英 / 西 / 法)、多法域(如中國《民法典》、美國 UCC)規則,同時通過低代碼平臺快速適配海外業務場景(如跨境電商的 “關稅分攤條款”)。
未來,隨著業財法深度融合、全球化適配能力提升,合同管理系統將進一步從 “工具” 向 “戰略中樞” 進化,成為企業降本增效、防控風險、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支撐。無論是服務頭部企業的全鏈解決方案,還是適配中小微的輕量化工具,行業的共同目標始終是 —— 讓合同管理更高效、更智能、更安全,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