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風月同天|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周六 · 茶余星話|周日 · 太空探索
主譯:梁晨
校對:余路漢
審核:牧夫天文校對組
美編:蘇奕月
后臺:李子琦
https://www.cfca.nao.ac.jp/pr/20250528
概要
由大阪大學研究生院理學研究科高棹真介助教(研究當時,現為武藏野美術大學準教授)、京都大學細川隆史準教授、東北大學富田賢吾準教授、國立天文臺巖崎一成助教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完成了全球首個對原恒星內部結構、周圍氣體盤、以及磁場影響的大規模三維模擬觀測。
這一突破性研究極大增進了人類對原恒星成長機制的理解。
原恒星通過吞噬環繞在周圍的原行星盤氣體而成長。過程十分復雜,需要借助模擬來調查。
然而原恒星和氣體盤的邊界區域的氣體密度和速度變化劇烈,導致模擬調查極度困難。更復雜的是原恒星所帶的極強磁場也增加了模擬的難度。因此氣體到達原恒星表面的最后瞬間在此之前一直是未解之謎。
研究團隊綜合了各種技術,構筑了類太陽的原恒星模型,實現了大規模模擬觀測。研究發現了以前未知的成長過程-原恒星在向原行星盤產生螺旋狀沖擊波的同時吞噬周圍氣體。此外,原恒星在與氣體盤相互作用時會被強磁場覆蓋,磁場能量又引發了類似太陽耀斑的爆炸和高速氣體噴射現象。發生這一劇烈現象的原恒星周圍出現了圓盤物質的大規模循環,也為特殊隕石礦物的起源提供了新線索。
原恒星和氣體盤的邊界區域是恒星研究的前沿領域之一。這次研究有助于加深理解恒星進化和太陽系起源。
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國天文學期刊《天體物理雜志》5月14日那期。
本次研究中模擬的一部分使用了日本國立天文臺的天文學專用超級計算機Atelui II。詳細內容請參考大阪大學發布的新聞(2025年5月28日發布)
圖1:超級計算機模擬出的原恒星從磁化的氣體盤中吸收氣體的樣子。各個圖像面板顯示的是沿著氣體盤旋轉軸方向的三維結構剖面圖。等離子體β(β值)表示氣體壓力相對于磁場能量密度的比例,顏色越暗的區域表示磁場的影響越強。(來源:高棹真介)
圖2:通過超級計算機的模擬再現了原恒星和氣體盤的氣體壓力剖面圖。螺旋狀沖擊波從原始星表面延伸到氣體盤內部。右圖:對原恒星磁場產生螺旋狀沖擊波的說明(來源:高棹真介)
關于本研究使用的超級計算機
本研究團隊進行的部分模擬,使用了日本國立天文臺的超級計算機「アテルイⅡ(Atelui II)」。
其理論計算性能達到 3.087 PetaFLOPS(1 Peta = 101?,FLOPS 是衡量計算機每秒能執行多少次浮點運算的單位)。作為專門用于天文學模擬研究的專用機,它在日本巖手縣奧州市的國立天文臺水澤園區一直運行至2024年8月。該計算機以平安時代在水澤地區活躍的英雄“阿弖流為(アテルイ)”命名,寓意著“像這位勇猛果敢的英雄一樣,大膽挑戰宇宙的奧秘”的希望。(來源:國立天文臺)
責任編輯:甘林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濕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眾號:astronomycn
Sunset to Sunrise over the Baltic Sea
圖源:網絡
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