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火了。“中國品牌不能沒有中文名字——對LABUBU榮登《求是》的一些想法”
十萬+閱讀量。
說的是LABUBU登上《求是》網,但用的是英文名。
作者很憤怒。
認為中國品牌必須有中文名。
說什么"中國品牌不能沒有中文名字"。
聽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上槽點滿滿。
先說個基本事實
不是LABUBU榮登《求是》,是《求是》在宣傳和點評中國人的光榮!
人民的媒體服務人民,LABUBU火遍全球,《求是》這么發就是接地氣的表現!
跟年輕人打成一片,這不是壞事。
《求是》網評論員說得很清楚:
"LABUBU受到追捧是企業堅持長期主義、持續創新的結果,是中國創意和創新產品正在得到世界認可的又一生動體現。"
這是在為中國創造力點贊。
不是在給什么"洋名字"站臺。
再說名字這件事
名字就是個代號。
好記就行,好傳播就行。
Harry Potter翻譯成"哈利波特",是因為好記。
Ronaldinho叫"小羅",Messi叫"梅西"。
都是為了傳播方便。
LABUBU如果硬要翻譯成"拉布布"。
你覺得這個名字有什么特殊含義嗎?
沒有。
反而增加了記憶負擔。
年輕人本來就認LABUBU這個符號。
你非要他們改口叫"拉布布"?
這不是畫蛇添足嗎?
來看看數據
根據POP MART財報,海外及港澳臺業務營收50.7億元,同比增長375.2%,收入占比達38.9%。
LABUBU在海外市場的認知度持續上升。
Instagram上 標簽使用量超過500萬次。
TikTok相關視頻播放量破10億。
線下各國都在搶LABUBU
這些數據說明什么?
說明LABUBU這個英文名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建立了強大的品牌認知。
你現在要改成中文名?
相當于把已經建立的品牌資產全部推倒重來。
商業上這叫自殺。
再舉幾個例子
豆包為什么不叫"Bean Buns"?
因為它的用戶群體主要在中國。
從3歲到70歲,都是中文用戶。
用中文名字符合用戶習慣。
而且豆包出海時,直接叫"Doubao"。
沒人覺得有問題。
再說TikTok,誰會糾結它的"中文名"是什么?
大家只關心它能不能成功。
能不能給中國創造價值。
看看AI出海企業
PixVerse,做AI視頻生成。
估值已經超過10億美金。
它需要中文名嗎?
Manus,做AI智能體。
在海外市場表現優異。
它需要改名叫"手"嗎?
LoveArt,AI藝術創作平臺。
用戶遍布全球。
非要叫"愛藝術"嗎?
這些企業都在為中國科技出海做貢獻。
創造就業,增加GDP。
名字是英文還是中文,重要嗎?
商業邏輯很簡單
品牌名字的首要目標是傳播。
其次是記憶。
最后才是文化表達。
LABUBU的目標用戶是全球的Z世代。
這群人天然接受英文品牌名。
反而中文名對他們來說是障礙。
你看看年輕人的消費習慣:
Nike不叫"勝利女神"。
Adidas不叫"阿迪達斯運動品牌"。
Supreme不叫"至高"。LV不叫路易威登。
年輕人買的就是這個英文符號代表的文化。
強行改成中文,反而破壞了品牌調性。
數據支撐觀點
根據《2023年中國潮玩行業研究報告》:
95后和00后占潮玩消費者比例超過70%。
這群人的英語水平普遍較高。
對英文品牌名接受度極高。
同時,海外市場對中國潮玩品牌認知度在快速提升。
LABUBU在日本、東南亞、歐美市場都有不錯表現。
統一的英文品牌名有助于全球化戰略。
這是商業常識。
民族自信不等于排外
愛國當然是好事。
民族自豪感也應該有。
但愛國不是什么都要貼上"中國制造"的標簽。
更不是連英文都不讓用。
真正的民族自信是什么?
是我們的產品能在全球競爭中獲勝。
是我們的創意能被世界認可。
是我們的企業能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
LABUBU做到了這些。
用什么名字,真的沒那么重要。
看看成功案例
華為在海外就叫Huawei。
沒人要求它改成英文名。
小米在海外叫Xiaomi。
也沒人說這不利于傳播。
為什么?
因為這些名字在創立之初就考慮了全球化。
音節簡單,容易發音,好記憶。
LABUBU也是如此。
四個音節,朗朗上口。
在任何語言環境下都好傳播。
這才是好的品牌名。
回到商業本質
商業競爭的核心是什么?
是產品力,是創新力,是用戶體驗。
不是名字的語言屬性。
LABUBU能火,是因為:
設計有創意,IP有故事性。
營銷策略精準,觸達了核心用戶。
產品質量過硬,用戶復購率高。
這些才是成功的關鍵。
換個中文名就能更成功嗎?
顯然不是。
再說文化自信
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是我們的文化產品能走向世界。
是我們的創意能被全球用戶喜愛。
是我們的企業能在國際舞臺發光發熱。
LABUBU體現的正是中國的創意實力。
中國設計師的想象力。
中國制造的精湛工藝。
中國企業的全球化視野。
這些比一個中文名字重要一萬倍。
最后說個段子
幸虧這位歷史老師,浙派名師,沒看到中國程序員是怎么寫程序的,不然他又要氣得說,中國程序員必須用中文寫程序!中國代碼中國開源項目不能沒有中文名字
Python要改成"蟒蛇"。
Java要叫"爪洼"。
GitHub要改成"代碼倉庫"。
C語言怎么翻譯要成為全國性難題!
聽起來是不是很荒謬?
商業有商業的規律。
技術有技術的標準。
不是什么都要強行本土化。
最后的最后
LABUBU不需要中文名。
正如豆包不需要英文名。
TikTok不需要糾結中文名。
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受眾。
符合商業邏輯的選擇,就是正確的選擇。
真正的民族自信,是相信我們的產品和服務能征服世界。
而不是糾結用什么語言的名字。
LABUBU能讓世界看到中國創意的力量。
這比什么都重要。
年輕人喜歡就夠了。
全球用戶認可就夠了。
商業成功就夠了。
其他的,都是多余的擔心。
畢竟,我們要的是結果,不是過程的政治正確。
在全球化的今天,品牌名字的語言屬性真的沒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這個品牌能不能代表中國,走向世界。
LABUBU做到了,就夠了。
以上,既然看到這里了,如果覺得不錯,隨手點個贊、在看、轉發三連吧,如果想第一時間收到推送,也可以給我個星標?~謝謝你看我的文章,我們,下次再見。
>作者:刀哥聊AI
>大廠架構師,出海創業者,深入研究AI工具和AI編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