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解夏
編輯 |蔣波
“不確定性”已成為當前國內工商業儲能的一個典型標簽。
從年初湖北省率先調整市場化用戶電價機制,到“136號文”宣告新能源全面入市,再到“394號文”等一系列重磅政策密集出臺,工商儲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政策洗牌——峰谷電價差縮窄、收益模式重構、投資回報率下滑……讓這個曾經“躺著賺錢”的行業陷入集體焦慮。
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穩盈”的方法?這成為了行業玩家最關切的問題。
6月10日,遠景在上海發布了工商儲“遠景公式”,將電站收益解構為能量價值、轉化效率、電芯壽命、可利用率、置信度、金融方案、安全系數等多個維度的運算,用一套全新的價值體系重新定義了工商儲的盈利邏輯。
“光拼硬件不行,還要‘服軟’。”遠景科技集團首席可持續發展官、零碳綜合能源產品線總裁孫捷在會上表示,“硬件是基礎,軟件和服務才是未來市場化競爭的關鍵。遠景將通過硬件+軟件+服務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構建出‘產品確定、模式確定、收益確定’三大能力。”
政策重構,行業洗牌
在這場工商儲遠景公式發布暨生態合作大會上,眾多行業專家深度參與研討。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陶冶直言:當下行業發展“唯一的確定性就是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首先體現在電價機制的變化上。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1個省份出臺了電價調整機制,幾乎覆蓋了所有能夠開展工商儲業務的省份。這些調整的背后,是一個明確的時間表——2025年,國內要初步形成新能源市場化交易機制和價格機制。
以湖北省為例,明確市場化用戶不再執行行政分時電價,而是采用24小時24個不同電價,價差僅在三分錢以內。這一變化讓工商儲原本依賴峰谷套利的商業模式受到巨大沖擊。
儲能領跑者聯盟秘書長段明星指出,湖北的變化實際上是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必然結果。“當參與進去后你會發現,原來分時的時段和價差會調整。你能接受這點后又會發現,原來這不僅僅是調整的問題,它是存在與不存在的問題。”
“不確定性”其次體現在電力系統結構的調整上。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國內風光新能源的發電量占比已經接近19%,今年一季度更是超過了22%。這個數字遠遠超過國家規劃,也超出了整個電力系統的接納程度。
能見能源研究院院長曹開虎用對比說明了這種變化的緊迫性:以山東電力市場為例,在較低的光伏滲透率情況下,負電價的頻次遠高于德國。“山東光伏滲透率大概10%,比德國低兩個百分點,但全年負電價小時數達到787小時,是德國的1.5倍。這說明我們的靈活性資源嚴重不足,新型儲能建設非常緊迫。”
在這種背景下,工商儲的定位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它不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峰谷套利工具,而是要成為電力系統的靈活性調節資源。這種轉變既帶來了挑戰,也創造了新機遇。
遠景公式,業內首創
在“不確定性”倒逼下,工商儲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市場變革,企業正從單純的硬件競爭轉向軟硬一體化的綜合能力比拼。在此背景下,遠景創造性地提出了“遠景公式”。
什么是遠景公式?簡單來說,這是行業首個系統化評價標準,是一款站在用戶視角思考“投資回報最大化”的儲能產品,既包括硬件能力,也包括軟件能力,還包括服務能力。
遠景零碳綜合能源產品總工程師胡洋在發布會上介紹,“遠景公式”即:電站收益=【能量價值×轉化效率×SOH電芯壽命×可利用率×置信度×(1-利息)+ Bonus】×安全系數
在能量價值維度,遠景提出了“內循環”和“外循環”的概念。
內循環是指在用戶園區內通過軟件能力實現需量優化、能量時移,即使在峰谷價差縮小的情況下,仍能實現收益最大化。外循環則是通過虛擬電廠的軟件能力,進行負荷預測、發電功率預測以及電價預測,通過軟件的交易能力幫助儲能電站達到最優交易策略。
在轉換效率維度,遠景強調的不是“最大效率”,而是“全年綜合效率”。
胡洋指出,市面上很多產品都宣稱90%以上的效率,但仔細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強調“最大”。“我們要關注的并不是最大轉化效率,而是在全年、全天候情況下的平均數據。”胡洋表示。
電芯壽命是遠景公式中的第三個核心要素。當其他企業普遍宣稱12000次甚至15000次循環壽命時,遠景選擇了更加務實的態度。遠景隨機抽取了實際投運場站的數據,發現所有真實的衰減率都包括在其對外承諾中,甚至在500次以上循環的場站中也會好于承諾1.3%。
可利用率是一個容易被忽視但影響巨大的指標。遠景通過全國布局的運維團隊和備件響應體系,將故障響應時間從行業普遍的一周縮短到兩天,從而將可利用率從行業平均的97%提升到99.8%。“不要小看短短的5天,一年總共才300多天,這5天能夠幫你增加2%到3%的收入。”胡洋表示。
置信度是遠景公式中最具現實意義的要素,因為只有活著的廠商,才能為客戶提供服務,只有可靠的產品,才能贏得客戶信任。
對于市場上不同的金融方案,遠景認為,無論是哪種方案、有什么貓膩,“說啥都是假的,還款總額低,才是真的低。”
最后,在“Bonus”部分的價值,胡洋分享了一個典型案例:通過云端分析和優化策略,幫助一個場站的液冷機運行時間減少25%,綜合效率提高2個百分點,總收益提高了5個百分點。“我沒有做任何的付出,不需要人到現場,遠景的‘老專家’做了問診、持續優化的服務,就實現了這一切。”
軟硬一體,系統發力
在傳統的峰谷套利模式受到沖擊下,遠景公式的提出,構建了多元化的價值創造體系,實現了從單一收益模式向綜合收益模式的轉變。
在大會上,遠景總結了工商儲的六大收益模式:峰谷套利、需量管理、能量時移、需求側響應、電力現貨交易和輔助服務。其中前三個可以在用戶側自主實現,后三個需要通過電力市場參與。這些多元化的收益模式,為儲能項目提供了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盈利模式的增加,對工商儲能電站的運營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孫捷用光伏和儲能做了對比:光伏是消耗品,選型選好、安裝裝好,每天都在發電,衰減到一定程度后結束。儲能則是能量的搬運工,運營得好,就搬運得好,效率就高,收益就好。
為了打造強大的運營能力,遠景重點從內循環圈和外循環圈兩方面入手。遠景零碳綜合能源產品解決方案負責人張旸則表示,內循環的價值創造主要依靠技術優化,通過軟件的能力,把需量優化、能量時移,在即使峰谷價差縮小的情況下,實現園區內用電的收益最大化;外循環則更多依賴于跟電力市場的參與和交易的能力,通過交易策略優化為綜能資產帶來更大部分的收益。
遠景還通過虛擬電廠的軟件能力,做負荷預測、發電功率的預測,以及通過電價的預測,三個方面疊加之后,再通過軟件的交易能力,幫助綜合能源場站達到最優的交易策略。“這也是我們今年發布AI交易智能體的初衷,我們通過軟件的交易能力,把收益的確定性最大化。”張旸表示。
在上述種種的軟件能力之外,遠景同樣也很看重硬件基礎。因為無論是綜合能量效率還是從電芯的衰減控制和循環壽命、運維的及時性,都必須要把硬件做扎實。遠景從電芯、變流器、電池管理系統、能量管理系統全部做到自研自制,是行業內少有的具有全棧技術能力的儲能廠商,一次次刷新了最大儲能系統容量和能量密度紀錄。
這種軟硬結合的策略,正是遠景對于“確定性”的全面發力。“把不確定中的確定做扎實,軟硬件每個點都優化2%、3%,整個公式就可以把外部帶來的不確定性消減掉。”胡洋強調。
遠景的目標,不僅僅是提供一個單獨的硬件/軟件產品,更要成為一個能夠提供長期、專業運營服務的合作伙伴。遠景希望以系統級的解決方案,為工商儲客戶帶來確定性增值,成為工商業儲能迷霧中的“領航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