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伊朗間的“影子戰爭”升格為直接導彈互毆。雙方以前通過代理人較量,以色列原來7線作戰,隨著哈馬斯、真主黨等被打殘,被迫孤軍奮戰,胡塞武裝勉強策應。
什葉派走廊被打斷后,兩國大規模直接軍事較量就開啟,烈度與范圍持續擴大,雙方以牙還牙,是戰還是降,事關各自政權存廢,沒有妥協空間。
伊朗有哪些資本與以色列長期對抗,雙方的軍事資源與“殺手锏”還能支撐多久?
兩國以前交手,多是“點穴式打擊”,點到為止,對國內能有交代就可收手,可謂收放自如,從來沒有傷筋動骨,這次交手與以往有了質的區別。打擊目標從軍事設施到民用基礎設施,范圍逐步擴大,如無法在短期內?;?,有長期化的可能。
以色列“前三板斧”確實穩準狠,直取包括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等人性命。試圖癱瘓伊朗指揮系統。伊朗也還以顏色,回敬無人機和導彈,直奔以色列國防軍總部、F-35戰機基地、摩薩德大樓等。
把德黑蘭列入打擊范圍是心理戰,意在打斷伊朗政治軍事“指揮脊梁”,警告德黑蘭居民撤離,特別第一時間追殺被斬首軍官的繼任者,露頭一個繼任者就打掉一個,這是沿用加沙和貝魯特打擊模式,對任何膽敢接受重要軍政職位的人造成最大化心理震懾。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從以色列手法可以看出,絕不希望拖入持久戰,之所以打煉油廠和南帕斯氣田,這不是“鎮痛式打擊”,而是要打斷伊朗的“金脈”,避免進入僵持階段。雙方對抗已從點穴式懲罰,轉向全面戰爭的總體戰模式。
作為一個沒有戰略縱深的國家,以色列的意圖是一錘定音,不讓伊朗再有底氣和能力還擊,所以短時間內的打擊強度可想而知。
多名高級將領和核科學家被擊殺是重大損失,但這遠不是伊朗的全部家底。
伊朗面積165萬平方公里,是以色列控制2.5萬平方公里的60多倍,境內幾乎所有重要目標都在伊朗導彈射程內。伊朗擁有各類導彈超過3000枚,包括流星系列中程彈道導彈,可覆蓋以色列全境。
通過飽和攻擊,對以色列造成滅頂之災。伊朗此次也展示了以色列無法攔截的高超音速導彈,能穿透所有攔截系統。而且伊朗的導彈生產能力至今并沒有被徹底破壞。
作為中東唯一擁有全部工業制造門類的國家,伊朗的意圖頂住第一輪強大的沖擊波,利用導彈和無人機生產制造能力,把對手拖入持久戰,長期給以色列“放血”。
不可否認,伊朗在軍事科技和裝備現代化程度上落后于以色列,以色列鋼多,伊朗則是氣多。伊朗能做的是以數量補質量,再加上伊朗軍隊甘于犧牲的精神,跟以色列拼誰的命更長。
如果打一場常規戰爭,伊朗能發揮地緣戰略優勢、包括對霍爾木茲海峽等戰略咽喉的控制,撬動全球經濟能源杠桿,并不是沒有牌可打。每天有2000多萬桶原油經過海峽,約占全球海運石油貿易的40%以上。威脅封鎖海峽能進一步推高全球油價,加劇經濟動蕩,間接對以色列施壓。如果海峽被封,油價飆到每桶130美元不是天方夜譚。
伊朗還是一個打過8年兩伊戰爭的國家,雖然是一場低水平、高傷亡的戰爭,但伊朗人有強烈的犧牲精神,當年伊朗人到戰場上清除地雷,沒有先進的排雷器,就用肉身去滾雷。從這個細節能感受到他們打圣戰的勇氣。
伊朗的松懈、國安漏洞當然是問題,如果整個國家同仇敵愾的話,8000多萬人口,以色列真的能蛇吞象么?
以色列的優勢和短板同樣明顯,擁有高效、精準的軍事打擊與防御體系,對伊朗是“以小博大,以質打量”,照樣保持戰略主動。
空軍裝備有240多架先進戰機,F-35已展現威力,第五代戰機是內塔尼亞胡敢說在德黑蘭占據制空權的底氣來源。
相比之下,伊朗主要依賴巴列維國王時期從美國購買的F-14,以及米格-29戰機,跟以色列空軍相比有代際差劣勢。
以色列還有包括鐵穹、大衛投石索、箭式、愛國者在內的防空系統。
最大也是最令對手最忌憚的莫過于美國支持。這會令任何一個對手不寒而栗,因為是在與以色列和美國兩國開戰。
美國支持是影響沖突走向的關鍵變量。目前美國軍力正向中東集結,包括20多架加油機從美國境內多地起飛前往中東,“尼米茲號”與“卡爾·文森”號形成“雙航母”布局,試圖以最大化集中兵力,對伊朗當局形成一擊斃命。
美國未必會直接下場,但可能成為壓垮伊朗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以色列被伊朗打爆,或美軍在中東利益受到攻擊,特朗普在“贏學”支配下,難免有火中取栗的沖動。
面對“二打一”,伊朗的勝算就難說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