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擺爛的背后,往往都藏著一個被嚇壞的小孩。
你好,我是蓁蓁,一個80后寶媽~
家有12歲兒子,在科學養娃的路上,邀你一路前行……
“媽,我明天再做作業。”
“爸,引體向上太難了,我肯定學不會。”
你家孩子是不是也經常這樣說?
孩子癱在沙發上刷手機,作業攤了一桌卻動也不動?
那些看起來懶散、逃避、毫無斗志的孩子,可能是被“凍結效應”暫時冰封了!
心理學中的凍結效應(Freeze Response),是人類面對極端壓力時的本能反應。
就像小鹿遭遇猛獸時會僵直裝死,當孩子長期處于高壓環境,大腦也會啟動暫停模式:停止行動、壓抑感受,避免更大的傷害。
他不是懶,而是一種自我保護:既然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不如原地不動,至少不會更痛。
哪些行為會把孩子凍住
1、不許有感受
“哭什么哭,丟不丟人?”
“這有什么可怕的,就你矯情!”
這些話就像冰刃,把孩子真實的情緒封在心里。
不許哭,不準怕,不能有感受,孩子的悲傷、憤怒、甚至快樂,都在被否定。
久而久之,孩子會連“我想要什么”都感覺不到,面對機會,只剩麻木和退縮。
2、下次爭取100分
“要是這2分不錯,你就能得100分了!”
“可惜了有兩個錯別字,要不然作文就能拿一類文了!”
父母的每一次鞭策、鼓勵,都在往孩子心里植入一個扭曲公式:不完美=徹底失敗。
于是,孩子寧愿不交作業,也不敢寫錯一個字;寧可不參賽,也不愿冒“做得不夠好”的風險。
完美型教育會讓孩子陷入“全或無”的思維,行動力徹底癱瘓。
3、只盯著結果
“作業寫完沒?”
“考到第幾名?”
當父母只盯著結果,卻對孩子過程中的掙扎視而不見時,孩子就會內化一個信念:
努力毫無意義,因為永遠達不到爸媽的要求。
這是最深的凍傷,來自孩子拼盡全力后,得到的不是鼓勵,而是更高的要求,或更嚴苛的批評。
既然努力之后不一定會有好結果,那為什么還要努力呢?
大腦為了保護孩子,干脆切斷行動神經:躺平至少不會更痛。
解凍計劃
給“冰封小孩”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1、允許孩子當廢物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提出“無條件積極關注”:
愛孩子,不是因為他做了什么,而是因為他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
你想想,是不是孩子放學后,平平安安地回到家,這就已經足夠了?
想想孩子剛出生時,我們對他的期待是不是:平安健康就好?
孩子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要學會肯定這種價值。
告訴孩子,考60分沒關系,他可以做得不夠好,這就是他現在的樣子,接納孩子的不優秀,是愛孩子的大前提。
當孩子發現“做不到也不會被拋棄”,他才愿意試探著向前走。
安全,永遠是解凍的第一前提。
2、允許孩子搞砸小事
如果你不許孩子喝碳酸飲料,周末可以幫他買瓶可樂。
鼓勵孩子在同學面前承認:這道題我不會。
允許孩子在隨堂測驗的時候,有不會寫的單詞。
你面對這些小錯誤的態度,會讓孩子驚訝地發現:犯錯不是世界末日,即使不完美爸媽也愛他。
3、允許品嘗自然后果
孩子躺平,大多是家長說得太多。
其實“事”是可以教育人的!
比如孩子拖延不肯起床,那就讓他遲到,品嘗一下老師的批評,和同學們異樣的眼光。
忍住了別說他,連續三天,你看看孩子想不想定個鬧鐘?
自然后果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卻沒有心理傷害的副作用。
寫給被凍住的孩子
親愛的寶貝:
我知道你不是懶,更不是廢物。
你只是受傷了,因為總是被罵“沒用”,被嫌“不夠好”……
我想告訴你:不完美,不妨礙你值得被愛;暫時不動,不代表永遠失敗。
解凍需要時間,馬上期末考試了,這次哪怕只考60分,也可以在放學路上給自己買根冰棍!
寫給看到這里的家長
冰封非一日之寒,解凍需春風化雨。
別指望那個“擺爛”的孩子突然行動起來,他需要的是有人能抱抱他。
告訴他:沒關系,我可以等等你。
當我們放開一切,接納孩子現在的狀態,不去試圖左右他,他就會慢慢恢復生機。
因為生命的本能,永遠是向著光生長。
歡迎關注+點贊+分享,讓更多家長看到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