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作為人類忠實的伙伴與重要的助力,在歷史長河中始終占據著特殊地位。從馳騁疆場的戰馬到田間勞作的役馬,它們以矯健的身姿和強大的力量,為人類社會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無論是威風凜凜的戰馬,還是默默耕耘的普通馬,大多都經歷過一場特殊的“改造”——閹割。這一看似殘酷的舉措,實則蘊含著古人深刻的畜牧智慧。
01,馬匹閹割,跨越千年的畜牧智慧
早在《周禮》這部承載著古代社會豐富信息的典籍中,就專門記錄了馬的閹割,這或許是中國古代牲畜閹割最早的記錄。書中提及夏官要進行“攻特”,“攻”即閹割之意(不過今天這個字好像有了其他的意味,但在當時卻有著明確的指向),“特”則指馬駒。
這一記載,猶如一顆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古代畜牧技術發展的道路,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在馬匹養殖方面的精細與用心。
02,馬匹閹割有哪些優勢?
馬閹割之所以在古代如此普遍,主要源于其在馴化、管理和育種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1、便于馴化。閹割后的馬性情溫和,更便于馴化。未閹割的馬,尤其是公馬,往往性格暴躁,難以駕馭。它們充滿了野性和反抗精神,給馬的管理和訓練造成了極大的不便。想象一下,在古代的馬廄里,如果一匹匹未閹割的公馬肆意狂奔、嘶鳴,那將是一幅多么混亂的場景。
而戰馬,作為戰場上的關鍵力量,更需要具備良好的服從性和穩定性。只有性情溫和的馬,才能在激烈的戰斗中聽從主人的指揮,發揮出最大的戰斗力。因此,閹割成為了馴化馬匹、提升其使用價值的重要手段。
2、控制發情。閹割有助于控制馬匹的發情行為。馬等家養動物一般在春季發情,一旦進入發情期,它們往往會表現出強烈的攻擊性,不僅不受控制,還容易對周圍的人造成傷害。
在古代的馬群中,如果公馬發情,它們會不顧一切地去追母馬進行繁殖,這不僅會打亂馬群的正常秩序,還可能在關鍵時刻引發混亂。試想,在激烈的戰斗中,如果一匹戰馬突然被發情的本能驅使,去追逐母馬,那將給整個戰斗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因此,通過閹割來控制馬匹的發情行為,對于保障馬群的安全和穩定,以及確保戰馬在關鍵時刻能夠發揮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3、便于育種,動物馴養過程的一大特點就是擇優繁殖。然而,絕大多數公馬并不適合作為種馬。如果不進行閹割,馬群會出現亂交現象,導致群體的素質參差不齊。而通過閹割,養馬人可以選擇身體素質特別優秀的馬進行繁殖,從而保證馬群的優良基因得以傳承。這樣一來,經過長期的選育,馬群的整體素質將得到顯著提升,無論是作為戰馬還是役馬,都能更好地滿足人類的需求。
因此養馬過程必須選擇身體素質特別優秀的馬進行繁殖,其他的馬就被剝奪了繁殖。
其實,在當今這已經是基本操作了,就是很多公畜基本終身沒有繁殖后代的可能。這看似有些殘酷,但從畜牧發展的角度來看,卻是為了實現更高效的養殖和更優質的品種改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