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公元前536年出生于楚國宛地的范蠡,不僅是空前絕后的經營之神,比之諸葛亮、劉伯溫等厲害的謀士還要聰明百倍,稱他是無與倫比的智者,實至名歸。
這是何故?
原來出身貧賤的范蠡既是兵家奇才,又是商家鼻祖,還得到高壽,活了88歲,于公元前448年在定居的安義陶村壽終正寢,也就有了陶朱公的美譽,視為順陽范氏之先祖。
那,不妨細細說道說道,看看了不起的范蠡有多傳奇?可以解析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話說寒門子弟范蠡小時候其實很苦,不僅幼年喪父,少年時又痛失疼愛他的母親,就在孤苦無依之時,所幸兄嫂不嫌棄將他撫養長大。
兼乏范蠡從小天賦異稟又聰慧過人,可以不受影響專注于自己熱愛讀書的興趣愛好與職業生涯,又有幸師從商業理論家計然云,從而在博聞強識中集智慧與才華于一身,少年博才的名聲由此家喻戶曉。
那時正逢春秋亂世時期,心懷壯志的范蠡受玄學《洛書》的影響,決定"詩酒趁年華",遂于公元前521年,也就是27歲時開啟了仗劍赴莘的礪志之旅。
期間,他還潛心研究醫學,著成很有參考價值的《盧氏本草經》,在深刻感悟民生多艱的基礎上,將自己鍛造成學識淵博、志向堅定的一代英才。
更幸運的是,他出名后,得到宛城令,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文種欣賞,情投意合之下,兩人轉道投奔越國,后來忠心耿耿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成就滅吳復國的千秋霸業。
越王勾踐正是得到范蠡文種兩大奇才的獻計獻策,一洗會稽之恥,打敗夫差,滅掉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吳國,還迅速恢復國力,成為一代梟雄。
范蠡文種也因此從龍之功,得到越王勾踐的重用,晉位越國大夫,范蠡還受封上將軍,一時位高權重光耀門庭。
清醒的范蠡卻選擇了功成身退,還致書文種,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厲害關系,勸文種一道打辭職報告,告老還鄉過隱居生活。
然,留戀高位的文種不理解范蠡功成名就時反而急流勇退,認為自己還可以大展宏圖,不愿離開好不容易才打拼到的寶座。
范蠡見文種執著于宰相之位的誘惑,嘆息之下,果斷舍棄到手的榮華富貴,向勾踐表示永不回都,志愿解甲歸田獨自過鄉民生活去了。
留在京都的文種在范蠡歸隱后不久,即被越王勾踐以"犯上作亂"的莫須有罪名賜劍誅殺。
文種的悲慘下場,也側面印證了范蠡了不起的智慧。范蠡何以有如此通透的遠見卓識?
這其實源于他不被表象所迷惑的歷史認知。
只因為范蠡心如明鏡,復國功臣若在乎富貴繁華,極大可能會因功高震主而備受猜疑引來殺身之禍,越王勾踐又是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霸主,一旦他鞏固君權,肯定會對昔日的功臣下毒手。
所以,搶先一步洞察君王心思的范蠡,選擇"走為上",就可以平平安安逃過一劫。
這就是范蠡比文種等聰明之人更聰明的地方。
范蠡還厲害的是,他功成身退過上自由的田園生活后,又憑著善于經營的經商天賦和過人的智慧,三次散盡家財,不僅躲過厄運,還成為后世尊稱的"商圣",也就是與武財神關羽相提并論的文財神。
范蠡之所以歸隱后在商業上有如此造詣,自然與他無與倫比的智慧息息相關。
范蠡雖是寒門出身,卻對榮華富貴視為過眼云煙,做官也好,經商也罷,都不留戀到手的繁華,該放棄時果斷放棄。
正是這樣的大氣魄,反而成就了獨具匠心的范蠡。
他最初回歸田園,改名為鴟夷子皮,開始了全新的商業生活。
起先,范蠡與兒子在齊國定陶經商時,就憑海邊農商并舉的小生意就賺了萬貫家財,還在旱災之年不囤糧食,只以平常價格出售,由此贏得百姓感念的良好商譽。
齊王得知既是治世能臣又是商業天才的范蠡就在轄區內,當即熱情邀請他出山擔任萬人之上的丞相高位。
不再從政的范蠡婉拒了齊王的盛情,不僅舍了相印,還將萬貫家財分發給鄰居好友,兩手空空轉身去往交通發達的楚國宛城。
在這里,范蠡自稱陶朱公,開始組織商隊做轉物的生意,再次憑著豐富的經驗和過人的眼光,不久又在善于察覺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經營策略注重誠信為本下,也賺得盆滿缽滿,資產迅速積累千萬。
就在實現財富自由時,范蠡又果斷散盡家財,將堆積如山的錢財毫不吝嗇地分給窮苦的老百姓,自己又白手起家重新致富。
很多人對范蠡的做法很是不解,覺得范蠡不愿當大官擔心高處不勝寒也就罷了,但辛辛苦苦經營來的合法財產卻不享受,反而救濟貧民。
這豈不是傻子行為?不知道范蠡如此不為名利到底圖什么?
其實心中有一桿秤的范蠡,無意間的一席話道出了個中原由。
原來視地位和財富為身外之物的范蠡將經商之道傳授給請教之士時,曾毫不保留的詮釋自己的人生航向:
越王勾踐成就霸業之時,也就是他功成身退時;轉向商業,亦如治國,要順應天時,把握人和,選擇地利。有了財富,得流動起來,不可囤積居奇,因為天時不可違,人心不可欺,地利不可失;況且,財畗帶來的快樂是有限的,幫助別人帶來的快樂才是無限的。
這就是極具遠見卓識的智者范蠡,不僅有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還深諳天時地利人和,無愧一代傳奇之稱。
尤其是他在商業上的獨到見解,如提出的"八谷貴賤之法",在合適的地方從商,不因眼前利益與他人逐利的遠見,都展示了經營之神行之有效的先見之明。
還有包括務完物、務盛價、務贏利等"六務"原則,追求薄利多銷,看重消費者,保證商品質量,以及對商戰時機的把控,不因物價一跌就心虛,一漲就頭腦發熱,始終保持穩中求進的經商手段等,也體現了范蠡非同一般的智慧。
他的這些觀念,對從政從商的洞察力,在今天也有借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
特別是不戀位高權重,不在意萬貫家財,善于把控時機,以誠實經營體現家國情懷……
這些都是了不起的高智商高情商!
難怪范蠡能夠被稱為"商圣",還高壽無疾而終。
這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代,是亙古未有的。如今不少生意人供奉他的畫像表示尊崇與膜拜,也就無可厚非實屬情理之中了!
就因為智者范蠡激流勇退的高瞻遠矚,及"農商俱利、隨時以行"的道德經商技巧。
范蠡經商如同治國的現身說法,實際上開創了"富好行其德者"的儒商傳統,他淡泊名利的好商人形象,也就廣為傳開,在家喻戶曉中夯實了無以倫比的智者地位。
說他是上下五千年最聰明的人,就是后來的諸葛亮、劉伯溫等大神也比之不及,實不為過。
當然,時也,運也,命也。一個人聰明與否,是否走得順風順水,這與擋不住的時運可能有關,也可能是冥冥之中注定不可違的天意。
這樣的偶然性,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只要借鑒學習商圣范蠡了不起的智慧和獨到的處世理念、濟民的商業眼光,明白他的商業智慧從來不只是賺錢的技巧,更是做人處世的哲學,也就收獲滿滿,足可慰平生了。
遂以記之,乙巳年六月二十四日于象山腳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