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矛盾立場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干事格羅西在2025年6月17日明確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伊朗有計劃制造核武器”。這一表態與IAEA此前發布的報告形成微妙反差:5月31日的報告顯示,伊朗60%豐度濃縮鈾庫存已達408.6公斤(較2月增加48.7%),且未停止鈾濃縮活動。格羅西的解釋是,盡管伊朗具備核武器原料生產能力,但IAEA未發現其“系統性武器化”證據。這種矛盾反映了IAEA在技術核查與政治博弈間的平衡困境——既需維護機構中立性,又面臨美歐施壓要求強化對伊指控。
2. 伊朗的核政策與西方質疑
伊朗始終堅稱其核計劃僅用于和平目的,并強調遵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然而,以下事實加劇了國際社會的擔憂:
- 技術能力:60%豐度濃縮鈾已接近武器級(90%),理論上可短期內進一步提純;
- 設施隱蔽性:以色列襲擊暴露了伊朗納坦茲地下鈾濃縮工廠等未完全公開的設施;
- 政治表態:伊朗最高領袖顧問曾暗示,若外部壓力過大,可能重新考慮核武器立場。
西方認為,伊朗通過“技術邊緣政策”既保留核選項,又規避直接違約指控。
3. 地緣沖突對核問題的催化作用
2025年6月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多次空襲(如摧毀納坦茲地下濃縮設施),將核問題推向軍事化邊緣:
- 伊朗反應:哈梅內伊誓言“永不妥協”,并發動導彈反擊;
- 代理人聯動:也門胡塞武裝宣布支援伊朗,地區沖突外溢風險加劇;
- 核查受阻:IAEA稱襲擊未造成核泄漏,但設施損毀可能限制后續監督能力。
在此背景下,格羅西的“無核武證據”表態或為緩和局勢,避免沖突升級為核危機。
4. 大國博弈與核談判前景
- 美伊角力:美國以IAEA報告為由推動對伊制裁,伊朗則指責報告受以色列“偽造文件”影響;
- 中俄立場:支持通過談判解決爭端,反對單邊制裁,并協助伊朗維持核設施運轉(如俄羅斯提供技術支持);
- 談判僵局:第五輪美伊間接談判無進展,IAEA報告進一步削弱互信。
格羅西的聲明可能為談判保留窗口,但若伊朗鈾濃縮活動持續,IAEA理事會或被迫認定其違約,觸發聯合國制裁。
5. 結論:技術核查與政治現實的鴻溝
IAEA總干事的表態揭示了核不擴散體系的脆弱性:
- 技術層面:核查手段無法完全覆蓋隱蔽活動,伊朗的“和平用途”聲明難以證偽;
- 政治層面:大國將IAEA報告武器化,削弱其公信力;
- 安全困境:以色列先發制人打擊與伊朗反擊形成惡性循環,核設施成為軍事目標的風險陡增。
未來局勢取決于兩點:一是IAEA能否爭取更透明核查權限,二是美伊是否愿以“分階段妥協”重啟談判。當前,格羅西的謹慎言辭既是科學結論,也是危機管控的必要之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