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流量即財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不能不說有的人嗅覺是真靈敏,眼光是真獨到,真是能抓潑天流量開財源。不過,有的人動起了歪腦子,黑手伸向別人的口袋,干起違法的事兒來了,最后被網警給網撈了。這是怎么回事?那我就來給大家嘮嘮。
6月9日,廣西桂林灌陽縣第二高級中學的應屆畢業生劉燕,用一根木棍作扁擔挑起行李徒步回家的視頻刷屏全網。鏡頭里,她穿著樸素,步伐堅定,與校門口鮮花簇擁的場景形成強烈反差,被網友贊為“挑得起行李,必定能挑得起未來”。這個出身農村、婉拒資助堅持自立的女孩,用最質樸的方式詮釋了當代青年的堅韌與擔當。
然而,當全網都在為這份真實與自強感動時,一場精心策劃的網絡騙局正在暗處滋生——數十個冒充“扁擔女孩”的賬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利用公眾的同情心瘋狂吸粉牟利,直至網警雷霆出擊,才揭開這場流量狂歡背后的丑陋真相。
在這場騙局中,黃某金(男,28歲)和吳某林(男,48歲)堪稱典型。黃某金注冊2個短視頻賬號,從網上下載劉燕照片后,利用AI工具批量生成虛假視頻20余部,畫面中“劉燕”或講述“家庭變故”,或哭訴“求學艱辛”,甚至編造“被學校勸退”的謠言。這些經過精心設計的劇本,配合AI技術生成的逼真畫面,迅速引發網友共情,短短幾天時間賬號漲粉7.8萬。更令人憤慨的是,黃某金還創建會員群,以“專屬福利”為名誘導粉絲付費,試圖將流量轉化為直接收益。
吳某林的手段則更具迷惑性。他注冊3個賬號,專門發布“劉燕輟學務農”“家庭突發重病”等謠言視頻,利用公眾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心理瘋狂引流。這些虛假信息不僅擾亂社會秩序,更對劉燕的個人名譽造成嚴重損害。而像王某發(男,38歲)這樣的跟風者,雖未造成重大影響,但通過修改昵稱、模仿頭像等方式蹭熱度,同樣折射出網絡空間的流量亂象。
事件曝光后,網友評論呈現出鮮明的多元性。在抖音、微博等平臺,數千條留言形成強烈輿論場:
譴責與憤怒:“這些人連高考女孩的流量都不放過,良心不會痛嗎?”“AI換臉技術成了作惡工具,必須嚴懲!”這類評論占比超過60%,反映出公眾對冒充行為的道德批判。
支持與聲援:“劉燕妹妹別怕,我們幫你舉報這些假賬號!”“拒絕資助堅持打工,這樣的女孩值得被守護。”網友自發組織舉報行動,并通過購買劉燕打工餐館的涼粉等方式表達支持。
反思與建議:“平臺審核機制太松了,AI造假視頻居然能過審?”“建議立法嚴懲網絡冒充行為,提高違法成本。”這類理性聲音推動著事件向更深層的社會治理層面延伸。
值得關注的是,教育專家張雪峰的提醒引發熱議。他在社交平臺呼吁:“警惕冒充賬號詐騙,真正的劉燕不會主動索要錢財。”盡管部分網友質疑其“蹭熱度”,但更多人認可這一提醒的必要性,認為公眾需要增強網絡反詐意識。
面對囂張的網絡侵權,公安機關迅速行動。黃某金因“利用虛假信息吸粉引流”被行政拘留10日并處罰款,吳某林因“發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被處以行政罰款,其他涉案人員也受到批評教育。這些處罰不僅彰顯了法律的威嚴,更釋放出明確信號: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以傷害他人為代價的流量投機都將付出沉重代價。
當劉燕在縣城餐館以時薪12元辛勤打工時,那些冒充她的賬號正試圖用虛假故事收割流量紅利。這種反差,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網絡時代最珍貴的品質——真實與善良。劉燕用扁擔挑起的,不僅是行李,更是當代青年不向命運低頭的骨氣;網警查處的,不僅是幾個虛假賬號,更是對網絡誠信底線的捍衛。
這場風波留給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技術進步不應成為作惡的幫兇,公眾的善意需要更堅實的保護屏障。平臺應加強AI內容審核,建立“仿冒賬號黑名單”;監管部門需完善法律法規,提高違法成本;而我們每個人,更要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用理性和正義守護網絡空間的清朗。
正如網友在劉燕視頻下的留言:“真正的光芒,永遠不會被虛假的泡沫掩蓋。”當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支持真實、抵制虛假,當法律的利劍始終高懸,網絡世界終將回歸其本應有的溫度與真誠。這,或許才是“扁擔女孩”事件帶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