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2章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世間萬象,對立之中自有統一,皆在相互依存中演化。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美與丑、有與無,它們彼此相生、互為因果。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這種辯證關系,并順應自然之道而行。在當今社會,我們如何在法治與人情、剛性與柔性之間找到平衡?又該如何在復雜現實中踐行“道法自然”的治理哲學?
英之園的轟然倒塌,曾引發無數人對文化與法治、情感與規則之間關系的深思。而在同一片土地上,杭州街頭的一幕溫情執法卻悄然上演,成為另一種社會治理方式的生動注腳。一個外賣小哥因違章被攔,一句“我還沒發工資”的窘迫話語,換來的不是冷冰冰的處罰,而是女交警主動墊付罰款,并附上一句“當作請你喝奶茶”的溫柔提醒。這一行為不僅感動了當事人,也溫暖了千萬網友的心。
兩個事件,一南一東,一悲一喜,看似無關,實則共同指向了一個古老而永恒的命題:我們應當如何面對復雜的社會現實?又該如何在對立中尋找平衡,在沖突中實現和諧?
《道德經》第二章開篇即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老子告訴我們,世間萬象皆在對立中相生,善與惡、美與丑、有與無,彼此依存,相互轉化。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純粹的惡,正如沒有“高”就無所謂“下”,沒有“先”也就沒有“后”。這種辯證統一的思想,正是宇宙運行的基本法則。
在這層意義上,“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非消極避世,而是順應自然之道,不強行干預,不過度控制。真正的治理者,不是站在高處發號施令的人,而是能放下身段,以身作則,用行動喚醒他人內在良知的人。
在杭州這起溫情執法案例中,女交警沒有機械地執行罰單流程,而是敏銳地捕捉到騎手背后的生存困境,用一個小小的舉動——墊付40元罰款,既維護了交通法規的嚴肅性,又體現了執法者的溫度。她的行為,正是“行不言之教”的真實寫照:無需多言,只憑一顆柔軟而堅定的心,便能喚醒對方的責任感和尊嚴。
反觀英之園事件,其背后所暴露的問題,恰恰在于對“有為”與“無為”的誤讀。一方面,建設者無視法律紅線,擅自占用耕地多年,相關部門監管失職,未能及時制止;另一方面,在建筑已然成型、承載文化意義之后,卻又選擇簡單粗暴地拆除,未能妥善處理法律與文化的張力。這種“該管不管、該拆就拆”的做法,本質上是對“無為”理念的曲解,是對“順勢而為”原則的背離。
老子說:“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意思是,任由事物自然發展而不強行主導,有所作為卻不執著于結果,功成業就也不據為己有。現代社會往往陷入“控制焦慮”,總想把一切都納入計劃之中,忽視了事物自身的演化邏輯。真正高明的治理,應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真正智慧的處世,應如水之無形,順勢而流。
《道德經》教導我們要以“有無相生”的眼光看待世界。我們不能只看到英之園的文化價值,而忽視其違法事實;也不能只看到執法的正義性,而忽略背后的人文關懷。同樣,在杭州案例中,我們既要肯定制度的剛性,也要珍惜人性的溫度。只有在這種對立統一中,才能找到最接近“道”的路徑。
今天,我們身處一個高度分化、節奏飛快、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矛盾交織,利益紛爭不斷。然而,越是這樣的時代,越需要我們回歸內心,傾聽自然,領悟“無為而治”的深層含義。不要急于定義對錯,不要輕易站隊批判,而要以更寬廣的視野去理解世界的復雜性,以更柔和的心態去應對人生的不確定性。
《道德經》用兩千年前的哲思結晶,來告訴我們:真正的力量不在掌控,而在放下;真正的智慧不在對抗,而在共融;真正的文明不在征服,而在共生。
道德啟示錄:
從一次執法的溫度出發,我們看見了人性的光輝。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治理不在強制中,而在感化中;不在冷漠中,而在理解中;不在對立中,而在共情中。
愿你我都能成為那個“行不言之教”的踐行者,在喧囂浮躁的時代里,以柔化剛,以心傳心,以無為之姿,成有德之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