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年時間,國內汽車市場發生了肉眼可見的巨變,一個典型的變化就是,合資品牌落寞了,這里的合資品牌,不僅包括大眾、豐田、日產、本田、通用、現代、起亞等普通品牌,也包括奧迪、奔馳、寶馬、凱迪拉克、沃爾沃等傳統合資豪華品牌。尤其從去年開始,這些合資品牌被國產新能源汽車各種“爆錘”,很多品牌都推出了“一口價”策略,那謙卑的姿態,差點讓我們忘了這么多年,它們曾經在國內市場呼風喚雨的場景了。
可以這么說,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是這種變化最大的源動力,而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比亞迪毫無疑問是最大的引領者。從2023年開始,比亞迪連續發力,已經成功將合資品牌甩在了身后,尤其是2024年,比亞迪年銷量突破了400萬輛,南北大眾加起來,也沒有比亞迪一家的銷量高。
而且比亞迪從去年開始,通過持續的成本優化,將旗下幾乎所有車型的購買門檻持續降低,如今比亞迪已經切切實實做到了“電比油低”,也是因為比亞迪的持續推動,國內新能源汽車在“后電池漲價”時代,整體價格呈現持續下降的狀態。而國產新能源汽車在性能、配置、智能化方面的優勢,讓很多用戶愿意購買國產新能源汽車,尤其是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所以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能夠迅速超過50%。
可以說,比亞迪憑借一己之力,將合資品牌們拉下神壇!但代價是什么?
比亞迪以一己之力,單挑合資品牌,而比亞迪的背后,是一群時刻“欲除比亞迪而后快”的國產兄弟品牌。在5月底6月初的時候,南北兩家車企的高管,還在公開場合抨擊比亞迪,場面堪比罵街!還有一家廣東的企業附和上述兩家車企高管的言論,結果自己的品牌都快沒了!直到比亞迪李云飛忍無可忍,直接拿出了上述幾家車企的“黑料”,這場爭辯才偃旗息鼓。
可以說自從比亞迪成為國內銷量最高的車企,且成為全球新能源銷量最高的品牌之后,比亞迪遭遇的“圍毆”就沒有停止過,而且下手的,幾乎都是自主品牌。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比亞迪是做新能源汽車的!從2023年開始,比亞迪全面停止純燃油車的研發生產,全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相當于斬斷了后路,在這種情況下,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依然持續走高。而且大家都知道,從國內層面來講,新能源汽車是大趨勢,也是“大任務”,只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汽車產業也有翻身的機會。
面對這種趨勢,比亞迪作為專攻新能源汽車和技術的廠商,拉低產品價格,通過價格優勢迅速搶占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可能就是為數不多的選擇了,因為還有很多消費者迷信合資品牌。所以我們看到,隨著比亞迪的車型購買門檻越來越低,合資品牌也的確跟著降價了。
但是這就動了某些國內車企的蛋糕了,這些國內車企,早年間已經習慣了當合資品牌的“跟班”,在中低端燃油車市場獲取份額,但是在研發這一塊,又不舍得投入,總想著一次研發投入,最好能多賣好幾年車,那么到后面,利潤就會越來越高,但前提是車輛價格不能降,且在技術層面,對手們不能有更新更好的技術誕生。
而比亞迪一方面不斷更新技術,一方面在自有供應鏈的支持下和體量優勢下,產品價格還不斷降低,這對于那些不愿意持續投入,只想在燃油車領域坐收漁利的國內車企來說,就非常難受了。它們沒有比亞迪的規模優勢,也沒法像比亞迪一樣持續進行技術更新,燃油車成了夕陽產業,新能源汽車又做不好,導致的結果就是要么降價損失利潤,要么售價格喪失銷量,總之哪個都不是好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看到某些車企不從產品上進行對比,因為它們也知道,如果拉平價格,它們沒有什么優勢,所以只能從道德層面找瑕疵,對比亞迪進行“圍攻”。
但是對于比亞迪來說,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因為比亞迪至少還是一家技術和工程師驅動的車企,隨著兆瓦閃充等技術的全面上線,未來比亞迪可能還會給國內車市帶來更大的沖擊,而那些因為不想喪失地位、不愿研發的國內車企,可能也會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