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國乒名將王皓以綜合成績第一,應聘北京市先農壇體校乒乓球隊教練崗位,引發熱搜。前段時間,現役主力王楚欽也成功“上岸”,被該校聘為運動員。當兩位國球驕子的名字與“編制”緊密相連,一個命題再次浮出水面:脫下戰袍之后,人生的賽道究竟通向何方?
競技體育的光環耀眼卻也易逝。當高強度訓練與賽場榮光成為過往,許多運動員退役時發現:世界之大,竟一時難以找到合適的新工作。體制內崗位,它意味著相對穩定的收入、熟悉的體育系統環境與持續發揮專業價值的平臺。王皓從世界冠軍到基層教練的轉型,正是這條路徑的經典詮釋;王楚欽的“在編”身份,則為現役頂尖選手的未來提供了一種確定性保障。
然而,“宇宙的盡頭是考編”嗎?若將體制視為唯一燈塔,無疑窄化了退役人生。體育精神真正的力量,恰在于突破邊界、開創新局的勇氣。“體操王子”李寧華麗轉身,締造了閃耀世界的民族運動品牌;鄧亞萍深耕學術與商界,展現知識型運動員的無限可能;田亮、劉璇等則在文體交融領域開辟新徑。張繼科雖經歷波折,其早年嘗試創立茶飲品牌亦是對商業疆域的探索。體制之外,天地何其寬廣!
王皓與王楚欽的選擇值得尊重,但這束聚光燈更應照亮多元的出路。政策支持與社會資源的持續灌溉固然重要,退役運動員自身的視野拓展與技能儲備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鑰匙。當社會不再將“入編”視為退役成功的唯一勛章,當運動員自身敢于相信專業精神能在更廣闊的天地生根發芽,退役才真正意味著新生。
王皓的執教之路與王楚欽的入編選擇,不該被誤解為運動員生涯的唯一標準答案。退役的十字路口,從不是單行道。尊重體制的托底價值,更要擁抱市場與創新的星辰大海——唯有當每一條轉型之路都獲得掌聲,當每一次勇敢跨界都被視為成功,體育精神的火焰才能真正在退役后的人生賽場上永不熄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