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亞紅塘灣的海底,一場生態奇跡正在悄然上演。曾經,這片海域珊瑚礁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底棲生物銳減,岸線侵蝕加劇。如今,在中交天航局項目團隊的努力下,這里正逐漸蛻變為絢麗的“彩色森林”。
2023年底,三亞市啟動紅塘灣臨空商貿區項目整改工程,珊瑚礁修復成為重點工作之一。中交天航局項目團隊接過重任,面臨著嚴苛的修復目標——重建4公頃珊瑚礁,培育55000株珊瑚苗,存活率需達75%以上。
珊瑚對水質、水流要求極高,加上此地還經歷過臺風和泥沙淤積,修復難度不言而喻。項目團隊經研究決定,采用苗圃培育法,先進行珊瑚斷枝培育,待長成大小合適的珊瑚個體后,再移植到修復區。項目團隊在2-5米淺水區搭建了2公頃淺水苗圃,10-12米深水區開辟了深水苗圃,550個水下苗圃如海底梯田般錯落排布,為珊瑚幼苗打造了安全的“育兒所”。
培育出珊瑚斷枝只是第一步,如何安全運輸到修復區同樣是棘手的問題。珊瑚斷枝脆弱如新生兒,運輸稍有不慎就會夭折。團隊特意將50噸級漁船進行改造,活水艙容量達3-4立方米,艙內配備制冷裝置和循環過濾系統,嚴格控制水溫和鹽度,為珊瑚營造舒適的生存環境。每次運輸前,潛水員都會在艙內搭建多層柔性支架,用軟質網墊隔開,避免珊瑚斷枝相互擠壓。搬運時更需小心翼翼,按照種類進行分裝,防止互相“打架”。每次運輸,潛水員雙手托住裝有珊瑚的塑料筐,緩緩浸入活水艙,如同護送珍寶般小心翼翼。
當載著3000株珊瑚幼苗的活水船駛向修復區時,船頭的GPS定位系統同步向指揮部傳送數據,確保每一株珊瑚都能精準抵達預設的“新家”。190個19噸重的扭王塊體已預先沉入海底,其表面的凹槽和縫隙里,正等待著珊瑚斷枝的入住。
如今,紅塘灣的海底正上演著令人驚嘆的景象——4公頃修復區內,超5.5萬株珊瑚在陽光下隨波閃耀,鹿角珊瑚、薔薇珊瑚交織成彩色的森林,增殖放流的60萬尾石斑魚、紫紅笛鯛等幼體已長成礁體間靈動的“海底精靈”。海風輕拂,新一批珊瑚幼苗正通過活水艙運往修復區。經過一年多的修復,紅塘灣珊瑚存活率達78%,超過預期目標3個百分點,這片曾經傷痕累累的海域,在天航人的科學修復和持續守護下,正重新編織起失落的生態密碼,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來 源:南方公司
作 者:林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