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本號
一、道德困境:現代文明的挑戰
二、口號與宣傳:一樣是戰場
三、不對稱的戰爭:導彈-無人機對決
與烏戰不同,伊以對決一開始就是高科技戰爭:戰機、導彈、無人機。雙方是不對稱的,以色列占據優勢,給伊朗神權造成了巨大傷害。兩國間相隔數國,沒有領土糾紛,戰爭也不為領土,以色列主要是給伊朗去核化。
不同于敘國變局,以伊之戰更大程度上影響著烏俄戰爭、現代文明以及地緣格局,“新中東”成為受到矚目的時代課題(見《》)。因此,筆者寫了多篇這一主題的文章,但以伊之戰情形要復雜得多。
一、道德困境:現代文明的挑戰
長期以來,作為區域霸主,伊朗對二戰后中東的“外來戶”以色列高調威脅,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經常把以色列稱為“邪惡的猶太復國主義政權”,其他諸如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之類的口號。
隨著伊朗核研發與技術日益進展,原料與設施不斷擴展,以色列如芒刺在背,卻也無可奈何,畢竟伊朗最重要而強大的戰略盟友俄國是以色列惹不起的。
俄軍長期深陷烏戰并被削弱后,6月1日,烏克蘭“蛛網”行動嚴重損毀了俄國戰略轟炸機。于是,以色列的機會來了。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正式開始于6月13日,號稱“崛起的獅子”。
戰爭爆發之前,雙方主要是嘴炮,伊朗占上風。戰爭真正開打后,宣傳與軍事并重,以色列占上風。
在這場戰爭中,以色列是侵略者,但很多人從自身及伊朗民眾處境出發,更愿意支持以色列。
從道德層面看,這是現代文明面臨的嚴峻挑戰——支持國際法、國際秩序,還是強調普通人的命運?
筆者想到了電影《1942》揭示的話題,面對殘暴的外來侵略者,有限的糧食與資源,是拯救災民,還是供應前線戰事緊張的軍隊?
若伊朗神權統治下普通人的生活令人羨慕,或以色列對伊朗進行了無差別轟炸,造成大量伊朗平民傷亡,問題也簡單。關鍵是,二者情況都是相反的。
伊朗神權以少數人壟斷資源,殘暴統治積怨甚深。因此,以色列沉重地打擊神權及其統治工具時,很多伊朗人不顧神權的壓制,興奮地開展慶祝活動,載歌載舞,并把頭巾給扯掉了——被迫戴頭巾不會舒服吧。以此觀之,以色列之舉倒是符合墨子的“正義”。
同時,以色列的轟炸精準指向了神兵——伊朗革命衛隊以及軍事設施,尤其核設施與核科學家,很少有無辜伊朗人受害。
以色列活生生地演繹了“擒賊先擒王”,白話就是“讓嶺導先走”。從貴族標準來看,這是不合規范的——甚至近代英、德等國還延續著這種傳統。在今天特殊情形下,以色列做法卻被視為文明的戰爭。
于是,以色列以破壞現代文明的方式,拓展著現代文明,此為這場戰爭的道德困境。
二、口號與宣傳:一樣是戰場
伊朗與以色列的口號與宣傳各有特色。伊朗的宣傳,且不論其具體部門的活動,最高領袖頻頻發表譴責以色列的講話并以波斯語與英語等語言發帖、營造哈梅內伊的領導與神勇形象、制作虛擬的影像資料,倒也熱鬧。
總統佩澤希奇揚主要是事務層面處理內政外交,與各國聯絡,尋求國際援助。
總體來看,伊朗繼續攻擊以色列“邪惡”之外,其宣傳主基調是譴責以色列的侵略,抵抗正義且必勝。
如開戰之日,伊朗就在國內強化“反抗侵略”宣傳,哈梅內伊呼吁全國團結應對外部威脅。
6月17日,哈梅內伊稱“永不妥協”,強力打擊,試圖以強硬姿態掩蓋損失、穩定國內支持。
18日,哈梅內伊警惕美國的卷入;伊朗外長呼吁聯合國安理會譴責以色列,尋求外交途徑尤其與美國接觸化解危機。
一般情況下,被侵略者容易引起國際同情與聲援、支援,如當年中國抗日與當下烏克蘭抗俄。可伊朗在國際上幾乎孤立無援——除了一些國家口頭譴責以色列、聲援伊朗外。
伊朗的各種宣傳努力終究敵不過以色列一句“解放伊朗人”的口號,伊朗的宣傳可謂失敗。
以色列宣傳的主基調是誅滅伊朗暴政,“解放伊朗人”,消除伊朗的核威脅。如6月15日內塔尼亞胡聲稱“對抗暴虐的伊朗政權,阻止其核彈與導彈威脅,‘the day of liberation is coming’.”
16日,以總理稱以空軍控制了德黑蘭上空,“打擊政權目標,而非平民,這與伊朗恐怖政權不同。17日,又尋找歷史依據,以總理稱波斯居魯士王“曾經解放猶太人,今天猶太國家來解放波斯人。”并將哈梅內伊比作希特勒,強化宣傳效應。
以色列通過與國際聯絡,原本批評以色列加沙政策的西方國家迅速歸隊。
如此一來,容易遭到譴責的侵略行為,反而在國際上獲得了聲援與支持,美國甚至有下場助戰之意——美國若不下場,以色列的鉆地彈很難摧毀伊朗的福爾多地下核設施。
關于以色列軍事行動的目標,存在多種說法。內塔尼亞胡所稱的“解放伊朗”顯然更多是宣傳策略而非真實目標,實際行動仍以軍事打擊為主。“解放”伊朗之說可以化解伊朗國內對以色列的不滿情緒,并在國際上樹立良好形象,爭取國際支持。
以色列的宣傳是成功的,甚至伊朗國內外的很多伊朗人歡迎以色列對伊朗神權的轟炸。
兩國宣傳成敗,不在于技巧,更大程度上源于伊朗神權統治不得人心——外界也為伊朗普通人的遭遇打抱不平,畢竟世界上的普通人占多數。
盡管面臨伊朗當局的壓制,很多伊朗人甚至慶祝神權遭到打擊,神權在伊朗的形象可見一斑。戰爭次日即14日,德黑蘭部分民眾舉行慶祝集會。18日,伊朗當局加強監控并以神權意識動員社會,甚至斷網,民眾日益不滿,尤其遜尼派地區反抗活動加劇。
有人認為伊朗可以堅持持久戰,以色列無法持續。說法似乎不錯,但前提是伊朗上下同仇敵愾,但神權統治已積怨已深,還能團結持久?
在國際上,俄及聯合國相關機構譴責了以色列的侵略,法總統馬克龍及川普都還期待著談判解決,盡管川普也要求伊朗無條件投降。
三、不對稱戰爭:導彈-無人機對決
“獅子行動”的目標包括摧毀伊朗核設施、阻止其發展核武器;打擊導彈和革命衛隊,削弱軍事能力,更迭伊朗正權,甚至除掉哈梅內伊。
伊朗似乎提前嗅到了不祥氣息,或習慣如此,6月10日,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警告以色列若攻擊伊朗核設施,將立即打擊以色列的秘密核基地。
以色列對伊朗發動“獅子”行動,輪番空襲伊朗;伊朗則展開一輪又一輪的反擊,號稱“真實承諾-3”。
13日,以軍出動約100架戰機(F35、F16、F15),空襲目標主要是伊納坦茲和福爾多核設施及伊朗革命衛隊基地與導彈工廠,導致伊朗數十名高層軍官和核科學家死亡。
伊朗當晚向以色列發射100多枚導彈,爆炸聲在特拉維夫和耶路撒冷響起。以色列“鐵穹”防空系統攔截了大部分導彈,但仍有至少1人死亡,21人受傷,其中2人重傷。
6月14日,以色列重點打擊伊朗能源和防空系統,包括南帕爾斯氣田和德黑蘭沙赫蘭石油庫,并摧毀了德黑蘭機場防空系統。當天布倫特石油漲價7%,每桶突破74美元。
伊朗向以色列發射數十枚導彈,直指以色列軍事設施,造成特拉維夫建筑物內起火,耶路撒冷上空也爆炸聲持續。
6月15日,以色列轟炸伊朗機場和電力設施,繼續轟炸南帕爾斯氣田和沙赫蘭石油庫,并摧毀大量伊朗導彈倉庫和發射裝置,伊朗固體燃料導彈工廠被毀,兩年內無法恢復。
伊朗向以色列發射彈道導彈,擊中以色列海法煉油廠。未得到證實的消息,伊朗已宣布停止向俄提供武器援助,包括無人機零部件及聯合導彈工廠項目——烏克蘭的利好消息。
雖未得到證實,但很容易理解。伊朗這是要調整與俄關系?想起樹立良好國際形象?還是自己不夠用了?或兼而有之?伊朗助紂為虐,援助俄人侵略者,現在遭到以色列打擊,求仁得仁何所怨?
6月16日,以色列空襲伊朗布什爾核電站,伊朗中部的導彈發射基地多個發射裝置被毀。
6月17日,空襲伊朗伊斯法罕和設拉子的革命衛隊后勤基地,以及德黑蘭多個指揮中心。
伊朗開展導彈-無人機反擊,國家電臺稱其導彈“完全控制以色列領空”,但以“蒼穹”防空系統攔截了多數伊朗導彈。
6月18日,以色列繼續轟炸德黑蘭軍事設施(導彈倉庫和指揮所)及伊朗全國的軍用機場。至此,伊朗導彈發射能力嚴重受損,伊朗國內出現大面積停電。
內塔尼亞胡稱“我們控制德黑蘭上空,打擊核與導彈目標。”
6月19,以色列空襲伊朗布什爾核設施,破壞了其冷卻系統,同時空襲位于伊朗東部的革命衛隊訓練基地。
為報復以色列攻擊布什爾核設施,伊朗導彈襲擊了以色列南部城市貝爾謝巴的索羅卡醫療中心,造成重大傷亡——47人受傷,3人情況危急。
截至6月19日,伊朗共發射約400枚導彈和近1000架無人機,目標包括以色列軍事設施、能源設施等。盡管以色列“鐵穹”系統攔截了大部分導彈,但伊朗的襲擊依舊造成了以色列至少24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不同于烏俄戰爭,以色列對伊朗具有空軍與防空方面的優勢,這場戰爭不會持久,結果將很快顯現,尤其對于伊朗人而言:
“the day of liberation is com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