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它的“第一曲線”。
第一曲線必須守住,也就是核心業務,能活下去。但想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想活得好,活得久,就必須找到“第二曲線”。這對于當下的汽車產業,尤其是傳統車企來說十分重要。
固守,就是溫水煮青蛙。更何況,門口的“野蠻人”也來了。小米、華為帶著互聯網打法殺入,立志要做到中國汽車產業頭部。
那些依賴傳統組織流程與思維范式的車企,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適配性危機,老牌汽車廠商的問題從來不是不努力,而是怎么努力都比不過,都慢一步。
不過低谷從來不是深坑,而是一把梯子,但這把梯子,只能讓有準備充分的人去攀登。
4月,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啟動一項覆蓋大眾品牌全體系的組織流程變革,從架構設計到機制落地,僅用不到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對市場、營銷、客戶、渠道、商品、售后六大板塊的系統性調整。
一個擁有30多年管理慣性、覆蓋全國渠道網絡的合資車企內部,如此迅速的調整速度并不常見,這場毫不拖泥帶水的高效改革行動,讓外界感受到了這家頭部合資企業轉型的決心與魄力——戰術上高度重視,戰略上絕不畏懼。
一汽-大眾大眾品牌釋放出的不僅是執行力,還有對市場的預判和二次創業的適配能力。其已經敏銳地察覺到了此前的“穩態”體系難以匹配當下“敏態”需求,必須盡快完成這場系統性重構。
重塑自我,做難而正確的事。這,或許就是一汽-大眾大眾品牌不斷進化的核心密碼。
是“上帝”,更是“精神股東”
在存量市場環境下,“以客戶為中心”不是什么新口號,因為誰都知道“客戶就是上帝”。
問題在于如何找到客戶并鎖定客戶。過去,把車造好,鋪進銷售網絡,等客戶上門就行了,進階一點,簽個代言人、打幾場廣告就能輕易觸達并影響消費者。
但現在的汽車消費主力可不認這一套。
根據乘聯會數據,2024年30歲以下消費者已占新購車用戶的42%,這批互聯網原住民,不再滿足于看參數、試駕、砍價,而是從短視頻中種草,在社交平臺上求推薦,通過朋友的體驗來決定一輛車值不值得買。
最典型的是,他們買車,比起經銷商店,更愿意去小紅書。“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正在被“你的生活指南小紅書”替代,人們像討論一件衣服或一項運動裝備那樣討論一輛汽車,沒有太多晦澀的專業名詞,更有“活人感”。
問界、小米們做得就很好,他們一邊開直營店,一邊做社群裂變,把“交付”變成了“持續交互”,當傳統車企決策鏈還困在“層層匯報-周會復盤”的科層制流程中,年輕用戶的消費偏好早已在朋友圈的新車曬單、社群的參數 battle、短視頻的試駕測評里完成投票。
作為中國汽車市場用戶群體最龐大,扎根本土營銷體系最深入的品牌,一汽-大眾在實踐中敏銳察覺到了這一點。
尤其是從2026年起,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將陸續推出新車型,這些產品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汽-大眾大眾品牌未來的市場地位,必須提前謀劃,打破現有體制、機制中的掣肘,以新的方式來溝通和觸達新的客戶群。
這還勢必要有內部高效協同。把一輛車的故事講出去,不是營銷部一個人的事,也不是銷售部門單獨能解決的事,是整個一汽-大眾公司鏈條的協同效率問題。必須讓所有部門形成合力,為共同的目標去努力,挖掘效率和潛力的增量。
“以客戶為中心,以結果為導向”,從“體系內生”的角度重新獲得戰斗力,就成為一汽-大眾大眾品牌組織流程變革的內在邏輯。
化重為輕 驅動敏捷效能
“企業的組織就像是一幢房子,當一個組織變大時,房子中的墻和門就增多,這些墻和門會阻礙部門間的溝通和協調。而為了加強溝通和協調,你必須把這些墻和門拆除。”
被稱為美國當代最成功最偉大的企業家杰克·韋爾奇的觀點,正是一汽-大眾大眾品牌當下的做法。
公司將原本線性、割裂、層級深的“前臺+后臺”傳統業務結構,重組成“前臺作戰、中臺協調、后臺賦能”的三層體系,涵蓋市場、銷售、渠道、客戶運營、售后服務及商品經營六大職能部門,組成后臺能力中心。
值得注意的有幾點變革。比如在原有一汽-大眾大眾品牌組織架構內,商品體系只是一個銷售部下屬的二級部門,此次獨立出來成立直屬EVP管理的商品經營部,整體負責商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拉通銷售、市場、客戶運營、渠道、售后服務等,形成統一作戰體系,最大化釋放合力。
新設的“客戶運營部”,將涵蓋所有C端客戶觸點管理,全面建設雙鏈路運營業務,通過線上、線下的協同來加強客戶鏈接,提高客戶的轉化率和滿意度,客戶觸達鏈路也增至兩條,新增企業微信鏈路,可以實現高頻、多樣式觸達,輕打擾,用戶接受度更高,更利于經銷商開展工作。
最顯著的,還是市場部門的大變化。按照客戶從認知到成交的完整鏈路,一汽-大眾重新設計了部門結構,市場部下設立7個二級部門,其中整合營銷和營銷技術部為平臺性部門,制定統一策略,并從市場的維度橫向拉通所有部門,整合全體系的信息和資源,確保大眾品牌在各階段目標一致、聲音一致、行動一致,形成品牌合力。
其他5個分別依據客戶成熟鏈路打造,并構建了4個關鍵池子,這一整套覆蓋“流量池(商品傳播部與公關部負責品牌種草)、線索池(新媒體營銷部運營線上線索、終端營銷部管理線下客流)、孵化池(全新成立的線索運營部通過數智手段培育中低意向用戶)、潛客池(由終端經銷商實現最終轉化)”的四級運營模型,能夠更好地令經銷商精準觸達每一位意向客戶。
整體的變化看上去只是增設幾個部門,C端增加一個微信溝通渠道等,實際上背后是企業全方位的變革,它們循環流轉,層層遞進,打造端到端流程,需要的是一系列數字化工具(智能硬件、智能工牌等)的支撐。
更重要的是,這將促使一汽-大眾全員打破思維慣性,真正從To B轉向To C,把一個龐大的合資體系壓縮成更緊湊、更敏捷、更能打仗的隊形。
破繭2026
體系變革之下,一汽-大眾大眾品牌早已做好了火力全開的準備。
按照規劃,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從2026年起推出10款專為中國市場定制的新車型,覆蓋純電、插混、增程與燃油四種動力形式。其中,緊湊級產品基于CMP平臺打造,搭載CEA電子架構,主攻年輕消費人群對智能座艙與自動駕駛輔助的需求;中型產品則強化續航與空間表現,通過MEB平臺與增程技術實現智能升級。
不僅僅是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其實2026年,對于大多數合資車企來說都將迎來拐點。豐田計劃在2026年推出10款全新純電動車型。北京現代將開啟進攻模式,陸續推出5款新車型,上汽通用也明確表示,從2025年到2027年,計劃推出12款新車,且全部為新能源,覆蓋純電、插混和增程等多種動力形式……
而隨著他們電動化和智能化平臺產品的集中落地,車企之間的競爭,重新回歸規模優勢、成本控制、供應鏈管理、質量把控等要素這些“老本行”。
這正是一汽-大眾大眾品牌的強項,即使在合資車企被質疑的2024年,該公司終端銷量約166萬輛,規模仍然相當于三個理想、八個小鵬。2025年前五個月,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實現整車銷售36.4萬輛,實現同比增長。
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加上一汽-大眾大眾品牌今后在每一款車在上線前,保持清晰的“內容節奏”和“傳播打法”,把商品定義、營銷策略、銷售轉化、客戶運營提前打通,確保每一款新品都能最大化滿足客戶需求,只會為銷量增長注入更強勁的動能。
而這,才是合資車企應有的進化姿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汽-大眾大眾品牌不僅在為10款新車鋪路,更在定義合資車企的“第二增長曲線”,放眼到更大的維度,也證明了一件事——
合資品牌并未被時代拋棄,只是需要找到與時代共振的價值坐標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